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大潮初起忆八一——记中国当代体育热的兴起 -- 边家村民

共:💬51 🌺2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 惊蛰

二、 惊蛰

时光流淌到了三月份。那年是排球的世界杯年,第三届女排和第四届男排世界杯都将在下半年举行。当时,中国的排球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不错的水平,电视也经常有播放,男排和女排在亚洲都称得上一流。女排已拿到了世界杯的决赛资格,男排还需要和南朝鲜队争夺出线权,但当时汪嘉伟、沈富麟、徐真、曹平、胡进、陈刚等名将正处于上升阶段,阵容整齐,技术全面,士气旺盛,南朝鲜队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够他们打的了,加之香港相当于主场,普遍的看法是胜面较大。

记得是3月20日(为什么能够记住这个日子下面会说明),晚饭后搬了凳子到14舍转角处放电视的那个房间,刚开始大约有十几个人吧,偌大的房间还显得空空荡荡的。

比赛开始了,和预想的不大一样,中国队出场显得比较拘谨,似乎没有活动开,而南朝鲜队却异常活跃,进攻防守连连得分,第一局给了中国队一个下马威,得分好像没有过10(当时是15分制)。

我们看到主教练戴廷斌的眉毛拧成了一团疙瘩,他已发现南朝鲜队作了精心准备,故意打乱了正常的站位顺序,避开了中国队的拦网防守,使其快攻连连得手。他迅速做出调整,使被打懵了的队员情绪舒缓下来。

第二局的形势好看了一些,中国队逐渐稳住了阵脚,双方形成交错领先的局面。但打疯了的南朝鲜队似乎难以遏制其势头,在局末相持阶段连得数分,再下一城。

0:2,严峻的大比分使中国队走到了悬崖边上,空气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电视机前的同学慢慢多了起来,大家都默默地关注着荧屏,怀着一丝幻想,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第三局开始了,经过教练的指导和两局的适应,中国队的小伙子们醒过神来了,他们在濒临绝境的局面下触底反弹,开始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曹平的发球,徐真的重扣,沈富麟出神入化的二传,更有那“网上飞人”汪嘉伟的凌厉快攻,伴随着一记记重扣落地和一次次拦网得分,电视机前不约而同地一声声“好球!”越来越响亮,南朝鲜队拚死抵抗到了大概12分左右,终于败下阵来,中国队扳回一局,1:2。

场上的气氛得到了缓解,大家热烈地议论着局面的发展。果真延续了良好的势头,第四局从一开始就由中国队领先,小伙子们越打越顺手,南朝鲜队的防线频频被突破。球星的魅力此时展现无遗,汪嘉伟,这位26岁的上海青年成了中国队的得分手和主心骨,其身高1.92米,潇洒俊朗,风度翩翩。他利用自己弹跳高,滞空能力强的特点,发明了著名的“前飞”、“背飞”快攻战术,能够在网前上空飞移一两米的距离,以避开对方的拦网。只见他时而拔地呼啸而起,腾飞网上,痛下杀手,时而与队友联手网前封堵,如长城般拦死对手的扣杀,更有那接发球时半蹲着轻轻地一甩头,或是不经意地用手一捋前额的发缕,这些动作不知当年迷倒了多少电视机前的女球迷!我敢说:当年汪嘉伟的“粉丝”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如今的体育明星们无法企及的,一方面当年全国人民看同一场球,不像现在项目众多造成分流,另一方面刚从情感的饥荒中走出,对于为国争光的健儿们的崇拜与敬仰,对于潇洒风流的英俊小伙的钦慕和向往,那都是无比纯洁和真挚的。所以,后来发生的“假张瑜”案,确实是顺理成章必然的结果了。

第四局,南朝鲜队得分未能过10,球场上和电视机前的气氛是越来越高涨,偶尔回头,才发现电视机房已挤满了人,足足上百,最后面的同学站在凳子上,头顶几乎已触及到了天花板。整个房间热气蒸人,大家都翘首以待一场绝佳的翻盘好戏的上演。

决胜局打响了,中国小将们气势如虹,发球、垫接、二传、扣杀,技术展示样样俱佳,拦网、扑救、掩护、快攻,战术配合精妙绝伦,我想:这肯定是汪嘉伟们今生技战术发挥最出色的一场球,也是在气势上最酣畅淋漓、挥洒自如的一场比赛。听着皮球在对方地板上砸出的“咚”、“咚”响声,欢呼的声音像一阵阵潮水响彻房间,涌出窗外,吸引着更多的人挤进来看。中国队大比分领先交换场地,又得分了,好像是9:4或9:5!胜利似乎已在向我们招手……突然——所有的人都傻了!

屏幕上的图像和声音一瞬间全都没有了。没有停电,有人拉开了灯,照亮了满屋淌着油汗诧异的脸;不是故障,荧屏上的条纹仍在晃动,就是没有信号。是电视机出了毛病?那时的机子质量是差啊,虽说还只是14英寸黑白的,前排有人似乎想抱起来晃动晃动,看是不是接触不良。且慢,荧屏上打出了一行字:今天的节目播送完毕,晚安!

晚安个屁!估计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有杀死电视台人的心。这是什么时候?要命的时候!你给我们玩什么把戏啊?可当时除了大眼瞪小眼,所有的人都没任何主意可想——这可不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所有信息瞬时传遍全球。打个电话问问?那时别说手机还没发明出来,整个宿舍区可能连一部座机都找不到。而且,你问谁呢?电视台的人也傻眼了(据说当时是有许多电话打进来质问),转播的人也不知咋就没信号了。除非你有本事打国际长途问问香港比赛现场,你想,这在当时可能吗?

后来知道,这是央视当时在租借卫星时,按通常比赛两个半小时预定了时间,没想到这场球起伏跌宕,直厮杀了将近三个小时。时间一到,人家毫不客气地就把信号掐了。当时怎么连临时续约的办法都没有啊?太落后了!央视舍不得这点银子?估计倒是想交钱还找不到主;换台看看?对不起,当时央视只有一个频道,其他地方台也只能照此转播;或者,你插播点别的节目,广告,等到有结果了,发条字幕也行啊!没辙,人家关机晚安睡觉去了,伤透了多少国人之心啊!不管是设备、技术、意识、观念,当时的央视,就这水平!现今的传媒老大,当年可说是在一场不经意的媒体之争中,输给了早已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小弟弟央广,其败象之惨,可与9.11直播完败于凤凰卫视之役相媲美。

就在大家意犹未尽地流连于各个宿舍,打探消息,猜测结果时,救命之星到了:在过了大约半小时之后,11点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国际时事节目开播,破天荒地将一条体育赛事消息加进了预告(还是电台的领导体会民情民意啊!):“在香港举行的争夺第四届男排世界杯决赛出线权的比赛中,中国队顽强拼搏,力挽狂澜,以3:2反败为胜……”下面的听不到了,也不需要听了!只听得一阵压抑已久的狂啸响彻宿舍区,紧跟着就是鼓掌声,敲脸盆声,甚至有人把热水瓶也从楼上扔了下来。

狂喜不已的同学们冲出了宿舍,躁动不安地想发泄自己的情绪,有人点着了寝室的扫把,有人从团委学生会拿来了锣鼓,人流涌出了校门,走上了街道,和兄弟院校的同学们相聚汇合,用锣鼓和口号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发泄青春的旺盛精力。年轻人啊,尤其是刚恢复高考后入学的头几届大学生,壮心不已,以天下为己任,那种情怀,那种激情,至今回想都令人感动万分!

当然,在这方面能够充当典范和排头兵的,当仁不让地属于有着优秀传统的北京大学的同学们,是他们,在那激情四射的当晚,在游行欢呼的队伍中,高屋建瓴地提炼并叫响了那句划时代的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多年后的回忆,确认了是北大77级中文系的刘志达同学首先喊出的这句口号。我认为,由于其偶发性和号召力,这句口号里程碑式的意义甚至高过国庆35周年时北大同学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那是经过精心策划准备的。)

生逢其时,恰逢其时!正当中华民族盼望复兴崛起的前夜,一场事先未曾料想的小小的排球赛,点燃了全民族心中涌动的激情,开创了为体育比赛而上街游行的先河,带动起举国上下对体育的关注,引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还有哪场赛事能够在一夜之间起到那么巨大的作用?还有什么运动能够承载如此重任?男排健儿,汪嘉伟们,你们永远是我心目中的首发韧者,开路先锋!

“‘5.4’、‘4.5’、‘3.20’,是中国现代史上三座伟大的里程碑!”当听到北大学生带着骄傲的口吻如此宣称时,我报以会心的微笑。虽然将其与五四运动和天安门事件并列,略带夸张之嫌,却也不是全无道理。“3.20”之夜有如初春惊蛰的霹雳,划破长空,振聋发聩,带给了我们惊喜、振奋和希望!

通宝推:沙海,拔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