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在文革和改革中的心理感受:改革比文革更文革。 -- 万兹

共:💬285 🌺670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问了一下,做个回答,“普通人”。

当然,肯定不会一点原因没有,例如受到这种待遇的一定家里和“地富反坏右”的黑五类定性沾点边啊,家里有人参加过“蒋匪军"甚至跑去了海那边有所谓的“海外关系”的啊,再就是不小心多读了两本书,“臭老九”知识分子,最倒霉的就是写黑板报写错了标语,去食堂打饭时忘了喊“万寿无疆”。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在我的父母跟我说这些的时候,他们肯定没说这些倒霉的都属于“特权阶级”,而是把他们当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看待的。

我的母亲一辈子都是那种胆小怕事老实到有点窝囊的性格,文革中也就只好随便找了一派加入,随大溜喊口号的小喽啰。我父亲倒很干出过些令我侧目的事,例如大串联的时候去北京见毛主席,他老先生是独自一人扛着红旗走着去北京的,一步车都没坐,半路错过住宿的地方在荒山野地差点被狼吃掉——我一直笑话他那时候“有病”,但其实心底对那种有点狂热或者说虔诚的信念还是有一些佩服的。至于文革中的表现,他自己告诉我他参加过红卫兵,但没抄过别人家,没打过人——从他日后一直保持着刚正不阿的本色,在三年某农场的一把手任职期间停发党员工资保证普通工人,拿家里的钱垫付给企业进货原材料,逢年过节连属下送条烟都要退回的最后因为挡了别人的财路被整离职的情况看,我相信他说的话。这种性格给他带来的厄运还远不止这些,因受到不公待遇离职后老人家赌气不去上班在家搞养殖业,家里没有积蓄就去四处找人借贷,结果因为经营不善最后负债十多万元连我的学业都受了影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他为人的良好口碑,九几年的十多万,在我老家那种小地方人的信用不好想借的话恐怕也未必借的到,这些债务直到一年前才完全还清,这还是不少债主主动免除了利息的情况下,靠的是两个老人的退休金和我的工资以及他们拾废品的收入。老人到现在还对经商有明显的抵触,口头禅“做生意不坑不骗不可能赚钱”。

话题有点扯远了,我母亲口中对文革的点滴描述,印象比较深的几个事:

1,工厂某中层干部被批斗(原因不明),不堪受辱半夜跑到山上找了根输电线吊死(到底是吊死还是电死的我不知道),结果自杀后家属接着挨批,罪名是“死不悔改破坏生产”(因为造成了厂区几个小时的停电)。

2,就是我上个帖子里说得那个老校长,因为母亲身体弱,经常从家里揣个煮熟的鸡蛋来给我母亲补身体,“很好的人”——就是这么个“好人”,文革中被学生大雨天在水沟里罚跪,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被几个学生殴打致死(具体什么原因我母亲也说不清)。

3,某邻居,新婚夫妇,因为文革中分属两派,家里正做着饭呢就开始辩论最后大打出手,男的给了女的一菜刀,女的用平底锅砸得丈夫头破血流,闹得四邻不安鸡飞狗跳,就这样两边还不忘高喊口号——后来这对夫妻有了个共同的绰号叫二百五,我母亲说这事是当笑话讲的。

父亲的描述:他老人家很少跟我说文革的事,只有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描述重庆文革中武斗时在船上架重机枪迫击炮对射吃饭时当谈资和老人讲的时候说了两句,“那算什么,齐齐哈尔那时候高射炮都上街了,死了多少人”。

死的都是什么人?我不知道。这些人该不该死?谁来负这个责任?我不敢说。

我只知道,如果在忍受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再来一场文革中一定要选一个,我和我的父母一定不会选后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