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哲学漫谈之一:浅谈作为导论的两种哲学史 -- 邝言

共:💬56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答复汇总】】

※1※

我的专攻方向正是马克思。我的个人感觉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马克思无所不在,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英国学界发起的一次网上民意调查中,马克思当选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的导师在上哲学课的时候令人百感交集,不是生动有趣可以概括的。可见,哲学课并不一定就那么枯燥,而马克思并不一定就缺乏亲和力,关键还是如何去面对了。

我想你觉得哲学课枯燥,而老庄有趣,首先可能因为你是东方人,对自己文化比较有亲近感;另外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哲学课你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然而哲学是无法被灌输的),而阅读老庄则是更多出于兴趣。

你的观点如何,那还不是最重要的,你也不用谦虚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我听说你的思维方式已经打上了烙印,这一点倒是令人忧虑。我建议你能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更多新东西,切莫这么早就将自己定型在一个模式之中。

最后我要说,我仅仅是觉得西西河的诸位高人可能会想要了解哲学,因此在这里做极其浅显的介绍。但是取者自取,无意强求,更加谈不上要普及了。

※2※

看了你的叙述,我感觉到你已经以你自己的方式迈入了哲学这片天地。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哲学史:纵然没有一以贯之的观点,却有环环相扣的问题域。奥古斯丁、康德乃至语言分析学派也是如此。我们要了解他们的观点,更要了解为什么他们要这么讨论问题。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你的叙述表现出你自己的问题域还是在那些传统教科书的范围之内。你要同那些曾经被灌输给你的东西战斗,于是你从哲学史中攫取对抗的力量,反对无神论,反对唯物主义(本体论不是统一概念,你反对的大概是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所以虽然你看上去走出了那些被给定的东西,其实你还是受制于它。在这种攫取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显然被一定程度的扭曲了,这是难免的,因为打破束缚的愿望是如此强烈。这一切正是传统教科书种下的恶果:它甚至没有对你说清楚你现在如此打击的对象是谁。

反对无神论不是奥古斯丁的任务,康德也并不是要确立理性不可动摇的地位。不过相比起来,你对康德的理解还是比较对路的。但是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开始了你自己的哲学思考,因此我希望你继续下去,只要这样的思考在继续,那么就没有什么能真正地束缚你,而这,正是思的力量。

※2※

我曾经说过,如果不同的学科是看世界的不同的“眼界”,那么哲学就是审视这些“眼界”(包括自身)的“眼界”。

因此,宗教有宗教哲学,艺术有艺术哲学,科技有科技哲学,乃至于现在哲学庸俗化到了什么都沾点哲学边了,诸如什么交际哲学,成功哲学,厨房哲学等等。

虽然哲学“偏”什么的都有,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我知道您的意思并不是将哲学与其他学科混同起来,我只是借此机会强调一下而已。

至于哲学的流派,哲学好像不怎么重流派,说的多的是谁的追随者(也就是有人不爱听的某某主义者了,笑)。少数几个知名学派都各有特定的原因而没有太多共同的特征。总之,论哲学家但论大师可也。

※4※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是这样说的――他借法利亚长老之口对年轻好学的男主人公说:

有学问的人和能认识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成了前者,而哲学造成了后者。

主人公马上问:但是难道人不能学习哲学吗?

法利亚回答:

哲学是无法学的,它是科学的综合,是能善用科学的天才所求得的。哲学――它就是基督踏在脚下升上天去的五色彩云。

这段文学性的文字多少有些渲染的色彩,但是大仲马的确说出了一点:

哲学是无法通过记忆、通过掌握大量的知识来习得的。而传统的课堂教育无论其形式多么生动,终究还只是那样一个模式。应该说,即便在大学的课堂里也是学不了真正的哲学的,但是我们舍此别无更好的路途,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课堂教学都是最常用的方式。

其实,在我看来,哲学正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远非超越俗世之上的高妙学说。学习哲学的关键在于反思,在于头脑的辛勤劳作。哲学不能被告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

※5※

哲学也不是全无标准,在学习的每个阶段总有一些相对成型的东西。只是我在文中强调的是不能在那些熟知的或者定见的地方停止思考,这一点是肯定的。

我相信,初入门径的时候这片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而且并不会如何困难。相反我们会觉得前人将许多至今困扰我们的问题作了如此完美的解答,不由感到狂喜。但是很快我们被更加深邃的东西所吸引,发现原先的解答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问题域的敞开。直至走到它的最深处,前人无法再给你什么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哲学之路,或者说人类思想之路的艰难。在此之前,恐怕是愉悦要远大于困惑的。

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之所以摈弃了“思想”这个词而使用“思”,就是因为“思想”这个词备受侵染,“思想”历来都同人的理性纠缠不清,仿佛一提到思想,就必然是条理清晰的,逻辑严密的……事实上,这是一种纯粹的幻想。试问谁的真正的思是这样的呢?

被当作思想的规律的理性法则(逻辑)并不是思的原始方式。一个简单的例子:究竟是先有作为语言法则的语法还是先有语言呢?当然是语言了。那么一样的,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逻各斯。这一点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懂得。

海德格尔进而指出:思同诗是一样的,都是语言的原始发生。就像诗从来都是凌驾于语法规则之上的一样,思也是如此。这个比较深了,暂且不论。

至于哲学同科学的关系,这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哲学与科学并不对立,只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科学就已经被限定在现象界或者说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超越这个界限之外,科学的法则就不再有效。

※6※

如今哲学所批判的是技术的原则,这一点我以后会专门来谈,因为这点非常重要。这里先简单说说。

你的一番叙述大体是人们反对工具理性的这个思路,不同的是你对科学本身抱有较好的价值评判。我替你解释一下你的说法:工具理性的意思简单说来就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性的,就像工具一样,好人拿来行善,恶人拿来行凶。其结论是驾驭好工具本身就不会出乱子,不赞成否定科学技术本身。应该说,这个思路比那些对科学技术盲目乐观,认为科学技术决定一切(包括人类未来的福祉)的那些人的想法要清醒很多了,但是,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同那些乐天派一样,没有将科学同技术区分开来,这使得他们在实践上无法阻止技术的统治。

你比他们要进一步,你认为科学本身是好的,对它的盲信和滥用是错的,这么想蛮好。但是还不够清楚,容易退回到前面的立场上去。其实关键在于:人不能以技术的方式对待自身。我在以前也讲过,技术的原则就是方便效用。其表现就是数字化、夷平个性、平均、归类、复制……这个原则加在人身上就是所谓的“异化”,是人劳动却不快乐的根源。因此,一句话,就是人必须驾驭技术而不是反过来被技术奴役。至于科学本身,则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技术得以可能实现其统治的基础和来源,这个容易理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也);另一方面,科学有同艺术一样感性的方面,它使得真正的创造力(而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作)得以实现,而这种实现乃是属人的实现。所以说到底,科学一方面使得技术日益强大,使得人的异化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它也的确将人的时间解放出来,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在加速异化的同时也就是在加速异化的自我扬弃,因为马克思说过:异化同异化的自我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后面有点深了,毕竟那已经是当代哲学的境域了。慢慢来。

※7※

请就。。。的例子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科学的眼界问题。。。

政治考试考多了吧?呵呵。

那么我就试着做一做吧。

的确如您所说:科学的耳朵一旦听到这样的事情,会询问其根据何在、如何证明。如果其根据和证明是当今科学范式之内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如此),那么确证和证伪也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简单不是说容易,也许很麻烦,简单是说那只是一个操作的问题。似乎这就是所谓科学眼界。

但是在要求证明之前有一个过程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那就是一旦听到这样一个信息“水能听懂人话”,人脑就迅速地以科学的方式接受并且处理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过程神鬼不知,这才是真正的“眼界”。试问:谁在看世界的时候同时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

那么好了,我们现在就换双眼睛看一看。那么你拿什么眼睛去看呢?如果你拿宗教的眼睛去看,那么那就是上帝的事情,水因人成形的神迹《圣经》里面早已为我们呈现过了,有神的旨意在,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惊奇。注意:这段话并非对宗教的揶揄!

那么不用宗教的眼睛吧。我们用艺术的眼睛来看,那么我们就开始写诗,开始咏唱,在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边上放一盆天然矿泉水,然后通过放大呈像让观众在听觉得到满足时视觉也得以享受。不论科学怎么折腾,水结晶的图像的确带来审美的愉悦。……

觉得我跑题了吗?并没有。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你一听到这个消息没有立即跪下祷告而是立即去寻找科学证明呢?其实什么证明都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的科学眼界已经在发挥作用了。而这一点在哲学看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尼采谈到道德的时候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道德事实,有的只是对事实的道德解释。”那么,把这句话里面的道德换成科学也是差不多的。这个思路延续到后来就成了解释学。解释学同以往哲学不同在于,并不追问所谓“事实的本然”,而是追问在特定的情境(或者说语境)之下,事情向我呈现的意义。注意:这个意义并不是说价值评判。以这件事说,它对您呈现的意义就是科学的意义。科学对您的自我有构成性的意义(比如您的眼睛就是科学做的),因而您觉得您关心这样的问题。换作是我――噢,我是说真的――我就在欣赏那些水晶的图片了……

其实如果不恶意揣测作者的动机,我们会发现人类总喜欢证明除了人类本身以外还有智慧生命(乃至无机界)存在,这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浪漫反动,一方面也是为了卸下肩头天命一般的重担。然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从万物有灵论开始这样的论调就屡见不鲜了,只是这份重担倒的确和人类的终极关怀是相关的,它一直压在人类的肩头,因此不时地人类还是要以一种近乎悲剧的精神来娱乐一下自己。

其实我只要说尼采的那句话就够了,但是我罗嗦一点,会让大家轻松点。呵呵。

※8※

就像《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著作,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那就是哲学著作。当然这里不是语词本身的关系,而是说批判原本就是哲学的任务。康德对批判这个词的使用非常经典,他认为,所谓批判,就是整理和划界。批判不是批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固定的价值判断;批判更不是批斗,它更多的时候是建立起什么而不是打倒了什么,换言之,你若是要批判一样东西,首先必须在根子上消化它,为它在你所建立的东西里面找到它的位置。

科学有相关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这门学科由来并不久远,也许以往的大师们早就对科学的根据抱有质疑的态度,但是科学哲学得以成为一门全新的哲学还是很后来的事情。这件事本身说明:人类已经在挫折中意识到科学应当有其界限。因此要求科学家有批判的态度,正是要求科学家能哲学地思考科学的根据(整理)和界限(划界)。应该说,哲学被称为一种反思,就是因为哲学是批判的,而其他学科都对自身的出发点缄口不言。一门学科开始反思自身,那恰是哲学使然。

至于实证主义,那正是伴随技术原则而产生的一种思潮,很多时候,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当然思潮在产生的最初很可能都起过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代哲学已经看到了实证主义的根源及其负面作用。对于实证主义本身,我们一样要批判地来对待。

异化来自科学还是人本身?这个问题非常诡异:比如有非人的科学吗?再比如异化就是人的异化,什么叫做异化源自人呢?我想你可以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样来提。并且,一个通常的经验就是:如果你能把问题问得精到,那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错不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知道科学在你心目中地位崇高,你非常想为之辩护。就像我当初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辩论赛,决赛题目就是科学精神的问题,那时候我们队就将所有好处归于科学精神,所有坏处归于科学主义,以此来捍卫自己的立场……可是真正的讨论不是辩论赛那样的游戏,正因为我们要让科学成为人的科学,我们就得为它划定自己的界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