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早期中国留学生选择到哪些国家念书 -- 萨苏

共:💬62 🌺8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掌故】说起留法,有个小故事

清末民初去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留学的基本都自带学费或公费。日本留学便宜,英德多是公派。萨兄已经在文章里说了。去美国的则有庚子赔款在后面撑着,因此也没有多大问题,留学生最多也就是象胡适说的“中国留学生没有钱可以靠教麻将吃饭掐钱”。

只有去法国的号称“勤工俭学”。原来法国人一战劳力不够因此在中国大肆招募华工。一时间“代办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招牌竖起来不少。其中有不少是真正代办留学的,也有不少是骗钱的。好一点的收了钱真的会介绍一些人去法国,至于去了以后是进巴黎大学还是进克莱登大学还是流落街头就基本没人管了。等而下之的就根本收了钱不干事了。

1918年的时候,本朝太祖就碰上这个留法浪潮。当时蔡元培、李石曾等在北京组织华法教育会,搞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太祖的老师杨昌济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把这个消息传回家乡。太祖鉴于湖南局势动荡“教育摧残殆尽,几至无学可求”,和蔡和森、萧子升等好友商量都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并派蔡和森先期到京打前站。蔡和森在北京同杨昌济商量后,又拜访了北大校长蔡元培,两次写信促毛泽东等邀集志愿留法者迅速北上。信中特别转达了杨昌济的意见:“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于是1918年8月15日太祖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二十四人离开长沙,奔赴北京。谁知到了北京一看,各地来京人数众多,仅湖南陆续到京准备赴法的已达五十多人。而北京方面基本没有任何准备。用太祖自己的话来形容是“并未料到后来的种种困难”。不过“会友所受意外的攻击和困难实在不少,但到底没有一个人灰心的”。

总算蔡元培等人并不食言,几经联系,华法教育会负责人先后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长辛店开办了留法预备班,接受湖南青年入学。太祖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走。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以后,太祖却留在了北京。同行来京的罗章龙这时考进了北大预科,太祖却没有报考。原因如何,现在仍不清楚。有人说是经济原因。但是太祖家境并非穷困到读不起书。有人说是因为太祖不喜欢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太狭隘的关系。这有一定道理。太祖以前就多次自动退学然后去图书馆自学。另外,太祖是师范毕业生。当时教育部有一个规定,中等师范毕业生不能马上考大学,先要服务几年,然后才能报考。

总之,太祖即没有留法也没有进北大读书,而是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月薪八元的助理员。在京期间,太祖结识了不少名流和日后的同志,如陈独秀、谭平山、王光祈、陈公博、张国焘、朱谦之等等。当然还有胡适。不过胡适是否真的眼高于顶,以至两人结仇就不知道了。多半是后人的附会吧。

在北京期间,太祖个人生活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杨开慧的芳心。太祖与杨开慧早就认识。一别数年,杨开慧已是婷婷玉立的十七岁少女。太祖初到北京颇为窘迫,幸得开慧关心,又寄宿在杨家。一来二去,日久生情,成就了日后的一段好因缘。

等到同来的朋友纷纷出国,太祖却决定留在中国。按太祖自己的解释,理由如下:

第一,“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这不仅不影响吸收西方知识,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

第二,“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

这三条至今看来都有道理。没留过学的太祖打败了留学日本的蒋介石,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