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形意拳·意拳目录注解·阐释 -- 京城马国兴

共:💬8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形意拳十字诀·“裹”字诀注解·点评

裹者,见于自己的身法功夫及攻防动手的法式之始终内容。裹的详细内容,早见于心意拳的“採、扑、裹、束、绝”之“五字劲诀”中。我亦有一篇专题论述的文章,以资对照,专将“裹”字诀录之如下:

自身之“裹”法的论述

裹,在“六合劲十二字”中处于第一合劲中的第二位,即“拧裹”。传统拳法中言外形时说:“筋骨要拧转,皮肉要裹抱。”可知“裹”乃指“皮肉”而说。然传统拳法中说:皮肉之膜理、筋膜、骨膜、骨节之间隙乃内气游走往来之所,故“外形的拧裹之形势”以利“内劲运行成势之用”。故全身有腿法的拧裹之势、胸腹的裹合之势、上肢双肘的拧转裹抱之势。而“内劲”亦有“裹劲之势”的运用。谚云:“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即言此中真义的。如还不清楚分明,则引拳论以解之: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其言“卷炮卷得紧”就是“内劲、外形”之“裹”的目的——“崩得有力”。可知全身内外皆有“裹”之法尔。

而“裹”还有一个好处,外形的裹抱之势如“猴头裹脑,裹物而不露”,即外形的拧裹之势,亦含蓄者内劲的裹抱之势,即内劲腾挪运转,并不令人知之意尔。这样才能将内劲在欲发的部位爆发出也。势之突然,故人不觉知而被放也。

于此可知:外形之拧裹,是蓄内劲之方法,又是形变之方法;内劲之蓄裹,是变外形之方法,又是内劲变化之方法。故内劲亦存有“裹”势之用的,如龙卷风的裹抱之势产生的攻防之能量了。然此五字诀,乃言“劲”之用和练的,故取“外形,内劲”同论之法以解之,取此法简捷也。

攻防至用“裹”法的论述

问曰:短打胜长拳,何也?

答曰:短兵易入。

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

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

阐释:

即言身材高矮不同,针对打法又不完全一致,但可全能胜之。妙哉!此处又从长拳、短打角度立论,来分别长拳和短打的孰优孰劣。诸法之用,所以能胜对手,不无皆因“短打”之所为吧!否则,后面不会有“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的“十则”内容了。也不会有序文中所言: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凝神,苦心思索之说了。攻防较技能制胜的道理、拳法种种,逐渐明朗而清晰了,渐到佳境,心自通明,一路行去,疑点自会消失!如法精技在身,功臻大成艺境,指日可待。较技胜人几成易事尔。

既然要比较长拳、短打的拳法优劣之势。这里就要先分别阐明什么是长拳打法,什么是短打拳法。是拳之长短打法的分别。笼统而言,“拳打脚踢”是长拳打法。“挨膀挤靠”是短打拳法。但还是具体分别论述清楚较好。习拳者心中自然就有底数了,此乃先知而后可安行的练功之基本模式。

什么是长拳打法?

双方动手较技,前足落位不越过对手的前足者,这样的打法,是谓之长拳打法。长拳打法顾名思义,全凭肢体力大而用招,放长击远打的是梢节力。故要保持一定的攻击的有效距离。这就是为什么长拳打法者的前足落地位置不越过对手前足的道理。就是保持这个有效的击打距离,其方可借用肢体运动的惯性力提高梢节的击打力度,其将肌肉爆发的力又置于端部一点子上,故其内部门户空虚。而由于是放长击远的长拳打法,拳法往来又全凭肢体的运动速度决定其击打点位准确、击打力度质量的。这样,用肢体的运动速度同时控制两项指标的同时完成,自然属于后天有为力法。故其耗费自身精力,损失能量就大。是因其自耗的能量大,不能久战,亦在情理之中了。而长拳打法又主张拳打脚踢皆是法,故其保持有效距离,提高肢体运动线速度,强调爆发力大,皆是方便自己拳打脚踢的打法的。这就是长拳打法,虽具有一定的攻击威力,然劳心耗精,门户空虚,已自失在先。故此等拳法不为历代拳家所取。

什么是短打拳法?

双方动手较技,接手便入对手二门、三门,步必过人前足之后,或套或插,单管双管,或施肘击,或以肩靠、膝击胯打,腹肋靠抖,或拳或掌,上手下足,或摔或跌,见景生情,相机而用,诸法相互而施,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快慢随机而定,拳打五尺不为远,跌靠一寸不为近,无所谓里外,周身内外上下协调如一,以重击中,以定用手,周身无处不锋芒,挨着何处何处发,此种打法,是名短打拳法。故短打拳法全凭太和一气,避实击虚,顺势借力,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任凭自然之力也。用之无形,人莫能测:“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其可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故化打合一无形迹可寻。门内自然防护严密,户中自然清净无忧。对手不得其门,不知其户,故无失在先。故为历代拳家所推崇。

长拳打法、短打拳法,已然分别介绍清楚,短打拳法之所以能破长拳打法,是因为长拳打来,门内空虚。短打拳手恰恰正好利用了长拳打法的这一弱点,利用短小精悍拳法相应接化来势,即转即进灵妙敏捷异常,出乎长拳打法之意料,进身后无不空中投石,或拳掌、或肘膝,或靠打跌摔,皆可相机随势借力而用。妙在惊破敌胆,对手突遭袭击,无不胆战心惊,落败乃在情理之中,自然之事。这就是以己之长击彼之短的战术。而此长拳打法和短打拳法之比较,正是“尚力派拳法”和“尚巧派拳法”的比较。此乃歌诀第一、二句之精义。

用左右的里裹手法接应对手的左右长拳,便可轻易地扯开对手大门的左右角,便可直接入内院登堂入室而取胜。或用左右外裹手法接应对手的左右直、摆拳,即可直接以裹法入到对手门窝里,寻求战机,或拳或掌,或肘靠、或摔跌,皆可应机顺势而用,必然胜之。此乃歌诀第三、四句的精义。

短打与长拳较技,对比之优劣的精义所在

总之,短打拳法,以尚意不尚力的方法对付长拳尚力的打法,是有绝对优势的。就是因为短打拳法“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其以“无争为争”的战略方针,采用短兵易入身之战术方法,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攻击对手之短处。实现了“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的攻防法则。制胜自在情理之中。

如果短打拳法拳手与长拳打法拳手相互较技,不能接招即入身,而与其保持距离,这正中长拳打法拳手的下怀,必败给长拳打法拳手的手中。故知,短打胜长拳的基本条件是接手即“入身”。此正是“善战者,其势险,节贵短”的战术策略,可见习练短打拳法的人如何接应长拳打法的拳手的长拳、腿击;如何接应其长拳、腿踢才能入身,是研练短打拳法的拳手必须精熟掌握的课题。尤其是如何破解而能接应长拳打法者的腿击之法而能入身,更是短打拳手要仔细研究掌握的技术内容。否则,一旦遇到长拳打法的拳手之手法、腿法又精熟,短打拳手便会临阵失措,接应不暇必定落败,乃显而易见的了。

习拳者如何对待短打与长拳

武备者,备于平时,用于当时,故攻防之利器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此乃拳家练用之明言。谚云:“胜人一时,却是三年功夫”。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故习短打拳法者,就要自己平时多研究,多修炼如何战胜长拳打法的拳手的技战法功夫,勤备于平日,利于战时可用。方不至于临战慌乱,无所接应而自败于人。《歌诀二十首》的内容,都是短打拳手平时多研究,多修炼而必备的战胜长拳打法拳手的技战法功夫内容,岂容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忽视之。

前贤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入身的方法了。即“短兵易入”。莫要忽略此四字的精义。歌诀云:“两手合掌挤步行,着地拔势认分明。一上一下一补招,此是盘中第一功”。其中,“拨势认分明”的“拨”字,说的就是短兵易入身的技术方法和准则。要明其精旨,方能尽其用。如何才能掌握短兵易入身的窍要?如何才能通解“拨”字精义?根据我习拳练艺、较技经验所知;多研究各种攻防招法中的防守方法的运使,包括手法、肘法、肩靠、腿法,诸法中的防守之运用,精熟各种防守方法、技术。而这些防守方法、技术皆以一“拨”字全部概括了。能知此者,便得短兵易入身的窍要了,运用精熟便是功夫了。就可实施于较技中而有效了。此亦算我习拳的秘诀之一吧!在此讲了出来,以便习拳者参考应用。此乃我实战经验的总结和认识。防守方法运用的好,较技先立于不败之地,方可更好的实施防守反击的技战术策略,而能更巧妙的战胜对手。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攻防”二字的互根关系来决定两者之间的先后之主宾的。就在练、用法中来说:修炼攻防招法时,先着意练防守法,后着意练攻击法,方知攻防转化的关键在防手法中;运用攻防招法时,不管是主动运使还是被动运使,多是“避实击虚”的防守反击的法式,如:自己先出手的“引手”法,对手不明白此手法而妄动接应,随变式换招破门而入进身击之,无不胜之;假使其不管我的引手,便以实手法就近击之,无不得手矣。假使对方先出手则我便接手反击无不中的。这正是拳诀说:“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境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关键亦在防守中。可知防守法的重要性了。防守意识和防守技术修炼好了,在此基础上再专攻攻击法的练合用,达到纯熟精妙的至用程度,自然攻守两法能够“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较技可先立于不败了,然后可图谋之而战胜对手了。这就是攻防法的练、用之前、后,主、宾的顺序关系。知此,则练、用攻防招法、技术时自不迷矣!

习拳过程,应先习长拳打法,但要尚意不尚力的放长击远才是正确方法,目的是抻筋拔骨,拳势开展,有利于“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练熟后即习短打拳法,有利于攻防招法曲化直发的圆活灵巧变化敏捷而对方又无懈可击。这样长拳短、打先后依序修炼纯熟,便可获得长拳短打功夫集一身了。功成以后在较技中才能针对不同风格的对手相机而用,无不左右逢源而易于制胜了。习拳者想全面掌握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真功夫,就要达到全体大用的艺境,才是修炼者的正道之法式,才能功得正果。正果者何?达到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超凡俗而入圣境,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才者,便是。即“拳道合一”之正果。至此,“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功果”证矣!而长拳、短打只不过是“形拳招熟”的拳术攻防功夫,是“拳道”攻防功夫的奠基阶段而已。这一点,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能因“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小成而自满,得以固步自封了。却忽略了对拳道功夫的追求,最终不能求得正果,而成为终生之憾事。此乃习拳者的悲剧也,故不能再蹈入其辙了。

再有,能证“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者。便是在功德艺境上已经求得了正果了,证得正果了。此是传统拳学中另外一个话题的内容,这里不便于阐释论述,只好容另外立题行文细解了。

什么是“里裹”什么是“外裹”

不管左右手法向上、向下及身法、腿法,只要由外向内的裹合法式都是“里裹法”;不管左右手法向上、向下及身法、腿法,只要由内向外的裹合法式都是“外裹法”。

如果以“顺逆缠法”来认识“里外裹法”时,一般的理解成“顺缠法式”就是“里裹”法;而“逆缠法式”就是“外裹”法了。因为,只要运用“裹”法就存在“拧转”、“旋转”的法式在其中了。故而,所发出的拳势威力自然就具有破坏对方拳势的能力了。这也是拳法“不力自力”之法式的一种体现方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