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可笑的所谓“09最牛满分作文”及批判 -- 江城孤舟

共:💬423 🌺473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高考作文,本身就是一个应试作文。

江城兄没有把这篇作文当作高考作文,而是当作诗歌创作来评。其实,这对于诗的作者,已经是一个莫大的夸奖了。何况将之比于九龄?此绝非批驳,而是大赞啊!

不过,以沫对“令人发指”、“悲哉”略有微词。谨于江城兄略加探讨,若行文有得罪之处,还盼勿要见怪:

以沫觉得,这高考作文,需结合特定的背景来评判,脱离了考场的背景,评判也就没价值了。是故,切题、拿分是其第一要务,文学性反而退居其次了。而且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学著作是在考场上完成的呢?真正的经典无一不是呕心沥血,增删数遍得来。考场之上,时间捉襟见肘,能写一篇上佳白话,亦非易事,何况要顶一“诗”的名头,限字行文呢?尤其现今教育体系不教格律韵脚,不教四书五经。即便是东拼西凑,背出一篇完整的51行的诗,在现在的高中生中,大约已是少之又少了。之如作者,能将古往今来诗句化为己用,且不显突兀,符合主旨,亦切合题意的就更凤毛麟角了。以沫忖度,是故,阅卷老师给其满分。斯为其一。

其二,不知斯文作者,于考前有过怎样悬梁刺股的付出。但于考场之上,写出一篇达51行之长的诗,诸君易见,这需要怎样的积淀?即便江城兄寻本溯源,亦是列举了一番功夫。虽斯文于音律有欠锤炼,但虑及此篇写于考场之内,也着实不易了。或许,评卷老师皆腹内草莽。不过,以沫倒觉得,不妨将之理解为天道酬勤,或可理解为对十年寒窗之矜悯。

因为诗歌可以先做好背熟后再带到考场,并且由于其随意性,可以应付许多非命题作文以及限定性弱的题目。比如这首所谓的满分诗歌,用于今年湖北高考的作文题“在……的门口”固然可以,用于重庆的“我与故事”一样可行,用于山东的“见证”还是可行。我在多年前高考时,作文要求里有“体裁除诗歌外”这项规定,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自从前几年某人作诗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似乎这种风气也在弥漫。但是,我想说,你要作诗可以,可有两条是必须要求的。第一,请尊重前辈诗人的伟大创作,别拿他们给你当博取功名的垫脚石。第二,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而各种格律限制等经过千锤百炼,为的是让作品更加简洁明快,琅琅上口。初学者要做不到严守规矩,那就不要写古诗!

这段,以沫甚不赞同,故而单独列出:

(1)高考之公平,在于人人皆可准备,而且确实,人人都在准备。所以,斯文作者可以,其他同学亦可以。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是,能仅因为作者得了满分,而由此诟病斯文有准备之嫌么?以沫存疑。

(2)“拿他们给你当博取功名的垫脚石”,这样说法,有待商榷。借用“前辈诗人的伟大创作”,便是不尊重么?难道让文化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便是尊重么?以沫但觉,读之、诵之、悟之、用之,方为最大之尊重,且以“化而用之”为最上。另,“博取功名”是古往今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这是一个正当的,可以理直气壮的大声喊出来的追求和目标,并非不堪。古代科举,要求一定要引经据典。大贤大德们,岂不是被当了千余年的“垫脚石”?

(3)人非生而知之者。初学者吟诵“一片两片三四片”,可也;吟作此诗,为何不可?即便君不以之为考场作文,将且作为初学新作,不妨稍稍宽容些许。新芽存活不易,悉心培植,方能参天。

读完江城兄全文,似觉兄甚为愤懑。

以沫倒劝兄,稍加宽慰:应试作文而已,以诗歌之体格,量之则宽。高考考生罢了,用大家之风骨,比之却瘦。能在古风不存之今日,于高考之贫瘠沙场,倔倔然萌发,已然不易。若能略宽襟怀,悉心调养,他日或为凌云宝树亦未可知。。

关键词(Tags): #高考#诗评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