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小河沿之---围炉夜话---谈中西 -- 虽远必诛

共:💬453 🌺779 🌵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俺恰恰相反,除非是粉碎性骨折的,俺还是认可正骨术。

手术治疗在国内目前风险也不小,除了医德医风、技术水平等,麻醉就有很大问题,麻醉对神经的损伤也不小啊。

俺一向认为过犹不及,西医在某些方面确实不错,比如说医用检查设备,但过于迷信也不恰当,至少西医的过敏问题,就没有被好好的论证,而现实中有太多过敏实例了,只不过由于患者自身知识的缺乏可能毫不知情。

正骨可不科学俺不知道,云南白药可不科学俺也不知道,但俺从自身使用效果看,还是很相信的,包括膏药。

俺只希望不管某一治疗方法科不科学,只要对一部分群体、一部分特定患者有疗效,就不应该放弃继续的研究和探索。幸好,正骨治疗的效果,仍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在部分勇士的坚持下,继承、发扬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今年78岁的郭维淮被文化部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以他和他的母亲传奇故事为主线的40集电视连续剧《大国医》也正在紧张的拍摄中。

这位16岁开始独立应诊、从医62年的老人,有着一双神

奇的妙手,曾为数以万计的骨伤病人解除伤痛。也正是这双手,叠压着岁月积攒下的累累疤痕,见证着老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一生。

“手背上的这些伤都是X射线灼伤,虽然已有20多年不接触射线了,还是钻心地痒。”因为身患帕金森病,郭维淮现在口齿有些不清,但思维依然敏捷。

“平乐正骨讲究手法复位,过去一直是靠手的感觉接骨对合,有了X光机后,为更好地让患者的骨折复位,我们就在X光下工作。虽说有铅手套,但戴着很不方便,一急,就赤手上阵了。”他说。

郭维淮传承的正骨术,起源于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创始人是当时洛阳县平乐村郭氏家族的郭祥泰,200多年来,郭氏正骨术以疗效独特、医德清廉而誉满中原。

将这种正骨术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华骨伤科学瑰宝的是郭维淮和他的母亲——“郭氏正骨术”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女士。

那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2年,母子二人将祖传秘方和技术“展筋丹”“接骨丹”等公之于世,献给国家。1956年,高云峰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她“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当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原郭氏正骨诊所的基础上,创建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时称“洛阳专区正骨医院”),打破家训族规,开始培养异姓徒弟,将祖传正骨医术传给“外人”。

随后,他们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正骨大学——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正骨研究所。秘不外宣的平乐正骨术,被他们母子编成了《郭氏正骨学》,晓谕莘莘学子。他们开创的教学方法,使中医骨伤走上了正规化教育,中医正骨界的“平乐学派”蔚然而起,并成为主流学派。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医正骨界的骨干名医,70%都是“平乐出身”。

如今,平乐正骨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即三原则(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四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由私人专有技术成为国家财富,由民间知识上升为独特的学科体系。郭维淮是中国中医药界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并获得卫生部授予的“国医楷模”称号。

在6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郭维淮曾为一些领导疗过骨治过伤。更多的时候,他面对的是普通百姓,他秉承祖训:上不分王公贵胄,下不论流民乞丐,只要上门求医,一概敞开接纳,让天下生病的人都能看上病,吃上药。

《大国医》编剧孟宪明说,郭维淮最令人称道之事不在他的绝技,而在义举:将祖传正骨秘方献给国家。他那让天下生病的人都能看上病、吃上药的行医理念,体现了中国医学乃至人类医学的最高精神指向和医学的终极关怀。

“我现在最烦恼的是不能坐诊了,我这一辈子,只要面对病人,就什么烦恼都忘记了。”郭维淮老人喃喃自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