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擒拿宋江的神秘武将折可存说起 -- 萨苏

共:💬12 🌺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擒拿宋江的神秘武将折可存说起

都是老雕和老西勾的,本来,好好的看帖子,一边是老雕五把飞刀把牙将乱打,一边是老西一杆长枪神出鬼没,老萨曰:看邻人火烧,不亦乐乎?看到两位讨论宋江结局的地方,坐不住了,为什么呢?看看下面foundera转的评书《杨家将》,兄弟忽然发现两位的争论,带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原来历史上《杨家将》和《水浒》这两段传奇,竟然真的有一丝不易发现的联系。

说起来,杨家将和水浒一样,都是在历史基础上演绎的传奇故事,水浒,依据的宋江起义并非无本之木,而杨家将的故事,比水浒更多真实的轨迹,杨无敌杨老令公,杨六郎,杨文广等等,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两者都是北宋期间的传奇,且都集中于军事领域,历史上宋江起义和杨家将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是有可能的。

老萨来了灵感,是因为在两位寨主的文中发现了一个神秘人物 ?C 谁?就是在墓志中记载有擒获宋江之功的宋朝神秘大将折可存。

三十年代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已经考古界证明并非赝品,考虑到墓志铭的产生日期和主人生活时期相同,可信性比较高 -- 想象胡宗南的悼辞中如果出现“击毙许世友,活捉希特勒”将何等搞笑,在同样性质的墓志铭上搞鬼的可能性极低 -- 因此,历史上折可存曾经和水浒的主人公宋江交过手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折可存的历史记载不多,因此面目有些神秘,可是看到-折-可-存-这个名字,老萨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一想,若有所悟,赶紧查此人之墓地,不禁拍案而起,哈,抓到了狐狸尾巴!在真实的历史世界,把《水浒传》和《杨家将》两段传奇连起来,正在此人身上。

刚说到这儿,恐怕周围已经伏兵四起,乱枪齐发了 ?C 这折可存姓折不姓杨阿,和水浒算有点儿勾连,和杨家将有哪门关系呢?

说起来,水泊梁山不是没有“根正苗红”的杨家将人物,要联系水浒和杨家将,应该去找青面兽杨志么,杨提辖曾经自称“五侯杨令公之后”,连武器都继承了金刀杨继业的呢!

然而,兄弟以为历史上的杨家将恐怕没法通过这层关系“打入”梁山。

历史上有杨志么?

真有!史载杨志为北宋将领,有野战功绩,曾经参加过灭辽之战,在北宋末年增援太原的抗金作战中在孟县战败失踪,估计是战死于乱军之中了(有人考证杨五郎战败后失踪上五台山当和尚,就是对杨志故事的演绎),而且此人出身是“招安巨寇”,倒是和宋江起义军的枝节若合。无奈此人和山西杨家毫无关系,杨家终两宋始终是望族,名将辈出,并未中衰到逼上梁山的地步,直到蒙元入侵四川,杨家将后人还提军入川作战,其家族记载中从未见杨志其名,大盗杨志也从未以杨家将的身份自居过,因此,这大概只是同姓而已。

水浒演义中很多人物都在历史上存在过,但是和真实的宋江拉不上关系,比如武松,关胜,金节等,甚至有些人时代相距很远,这里面典型的就是浪里白条张顺,此人和宋江的关系极为亲密,且是梁山阵亡的第一员正将,乱枪之下丧身涌金门下水中,给人印象深刻。真实的张顺绰号"矮张",是南宋末年名将。咸淳八年他和弟弟张贵(就是船火儿张横的原型)孤军增援襄阳,是襄阳守卫战唯一真正突破元军封锁入城的宋军部队。张顺率轻舟身先士卒冲杀,作战中身中四枪六箭,落水而亡,比小说中的张顺更为壮烈。但是,时间相差了几百年,宋江和张顺根本不可能见面的。杨志,应该也无非是这众多虚幻的梁山好汉中的一员,和杨家将拉不上关系。

而折可存就不同了,他和杨家将是可靠的亲戚。

其实,如果您试着读出折可存的名字,就会引起一点怀疑 ?C 原来,他的姓“折”读作“奢”,他这个姓太古怪了,和那位杨门女将的掌门佘老太君一个读音。不能不让人联想。哈哈,佘老太君并不姓佘,她真实的姓氏正是“折”,折可存正是出自她的家族 ?C 北宋名将世家府州折家的第七代!

谈到北宋名将,人们往往记得杨家将,却不知道折(佘)太君的家族的威名当时不亚杨家,而且为北宋世镇西北,历代名将辈出,堪称“折家将”。折可存,不过是折家众将星中的一颗罢了。

府州,就是今天陕西府谷,从第一代折家将折从阮开始,折家就以府州为中心经营陕北,形成从五代贯穿北宋的“折家将”军事集团。在府州东方的神木,还有一路世镇麟州的地方势力,就是陕西名将杨家将了。第二代折家将折德??和杨家当时的当家令公杨信(就是小说中的“火山王”杨衮)互为犄角,同抗契丹。杨信有个以倜傥著称的公子,折德??有个以敏惠著称的小姐,于是结为亲家,这公子,便是后来的“杨老令公”杨业,而小姐,就是“佘老太君”折赛花了。

另:用这种公子佳人形容德高望重的杨令公和百岁挂帅的折老太君,似乎有点儿古怪的感觉。。。

折可存和折太君是怎样的辈分关系呢?说起来,要感谢折家将和杨家将不同,杨家将从杨文广以后要好几代才出一个名将,有断续的感觉,而折家,从折从阮之后,连出八代名将,抗辽,抗夏,抗金不断,他们的辈分排行如下:“从,德,御,惟,继,克,可,彦”。老太君是“御”字辈,折可存是“可”字辈,是折太君的侄曾孙,比杨文广低一辈,他的曾祖父,正是折太君的二哥折御卿。

折家不如杨家有名,其原因在于他们不在河北地区的主战线上,府州在现在的长城线上,军事要地,属于对辽,夏,金的侧面战场,战斗激烈而影响不如河北正面,因此吃了亏,实际上,折家代代都有出色的将领,很多杨家将的故事,实际上是从折家将的事迹变化出来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八代名将,是否真正名不虚传。

第一代:折从阮,云中大族五代名将,从后晋、后汉以来,独据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折从阮勇武过人,少数民族因此不敢进犯陕北,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的感觉。

第二代:折德??,折德愿兄弟,德??是长子勇猛善战,从阮生前就已经让他实际负责府州军事,担任永安军(就是府州)节度使,自己则担任了四州节度使,时人以父子两代节度使而荣之。有意思的是折德??把女儿嫁给在北汉为将的杨业,自己却是后周的铁杆,屡次因打北汉为功。其实当时杨业的哥哥杨重勋在麟州也服从北周,说起来,倒是杨业属于有点儿一根筋,跟着北汉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刘氏灭亡才归顺北周的后身宋朝。

第三代:折御勋,折御卿兄弟,这是和杨家最密切的折家将了,是折太君的哥哥,杨六郎的亲舅舅!评书《杨家将》的辽帮大将韩昌,实际没有和杨六郎怎么交手,反而是和折氏兄弟有殊死的血战,特别是老二折御卿。癸亥,契丹大将韩德威(就是韩昌的原型)纠集各族军兵自振武犯边,折御卿出战,把契丹打得大败,各族兵反水,德威仅以身免。皇帝听到后对战斗细节很感兴趣,觉得我西北边防兵力不少,契丹怎么打进来的?又怎么败的这样快呢?问于御卿。御卿回答:“敌缘山峡小径入,谋剽略。臣谍知之,遣人邀其归路,因纵兵大击。。。”可见有勇有谋,“上嘉之”。第二年,御卿病重,韩昌乘机来报仇,御卿抱病出战,记载极是感人:“御卿力疾出战,德威闻其至,不敢进。会疾甚,其母(就是杨老令公的岳母)密遣人召归,御卿曰: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

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三个堂兄弟各有特点,惟信勇猛,很早就战死战阵,惟忠多智,治军镇定,惟昌则勇谋兼备,在惟信战死一战中,他也被射中坠马,但依然带伤上马突围,此后屡立功勋,真宗召见,赏识其箭术,欲赏赐的时候他说:“我叔叔御卿当年立功,圣上送了三十面大旗给他,上阵十分威风,您能不能也同样赐给我呢?”时人夸其豪迈。折惟昌之死和御卿很相似,病中辽军截击宋军粮饷,惟昌出兵为援,“力疾领步骑屯宁远砦,冒风沙而行。时疾已亟,犹与宾佐宴饮,谈笑自若焉。明日卒,年三十七。”

忽然想,折太君在杨业死后弹劾潘美等人成功,大概原因不在于有什么“龙头拐杖”,而在于老折家的如云名将皇上也要让几分吧。

第五代,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都是抵抗西夏的名将。继祖勇猛“为先锋,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但更喜欢读书,曾上书皇帝请求赐好书。继世曾“以骑步万军于怀宁砦,入晋祠谷。。。夏人来攻,再战皆捷”

第六代,以折克行最有名,他的上司就是水浒中鲁智深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名将种谔,西夏入侵环州,种谔派他迎击。“谔使以兵三千护饷道,战于葭芦川,先登,斩级四百,降户千,马畜万计。诸老将矍然曰‘真折太尉子也。’”,此后伐夏“克行先拔宥州,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

第七代,包括这位伐宋江的折可存,但是最能打的当是折可适。此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折家将中战役规模最大的,可适当时只有八千人,但他善于用智,预先了解了夏军烽火台守军军官的名字,装作夏军高官视察,轻易打掉了夏军的眼睛,然后“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于尾丁除。回次柽杨沟,正午驻营,公骑据西山,曰:彼若蹑吾后,腹背受敌,必败。。。。敌至,伏发冲之,其国母窬山而遁,焚弃辎重,虽帷账首饰之属亦不返,众相蹈藉,赴??涧死者如积。”是北宋少有的大胜仗。折可存除了征宋江,也和辽军作战有功,不过也曾被辽军抓过俘虏。他死后回老家府州安葬,按照墓志铭记载,折可存死于建炎四年,也就是靖康之难后四年,估计金军入侵的时候已经老迈了。折家将中在抗金中有表现的是随种师道(就是鲁智深的顶头上司小种经略相公)援救太原的折可求,但这个家伙晚节不保,后来投降了金军,是折家将惟一的污点。

第八代 折彦直,曾在南宋做到枢密使,好像从这一代折家将离开了陕北的小米,就再没有出名将了。折家将到此翻成画饼,但是已经和我们所说的杨家将,水浒话题很远了。

这样清晰的谱系可以使我们看到,这位擒宋江的折可存,和杨家将还真有一门远亲呢。

值得一提的是杨志,折可存等援救太原之战,坚守太原的宋军将领也在《水浒传》里面出场过,就是在帮源洞要和阮小七火并的童贯手下大将王禀(他的副手正是折可存的顶头上司张孝纯),水浒中此人颇为不堪,历史上的王禀则是一条好汉子,以三千人马坚守太原,抗金军十万达八个月之久,粮食吃尽了,靠煮弓弦和马鞍上的皮革充饥,太原城破,王禀突围到汾河,身中数十枪,料突不出重围,投河而死。金军恨他入骨,打捞其尸体践踏成泥。王禀的后代中有一个名人,就是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

随笔写来,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就此收尾,侯教方家。

[完]

通宝推:连续杀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