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秦军大战马其顿军团战役推想(仅凭批判版) -- 黑岛人

共:💬8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秦军大战马其顿军团战役推想(仅凭批判版)

秦军大战马其顿军团战役推想(仅凭批判版)

纸上谈兵是我辈醉心于故纸之徒的共同爱好,现今又是架空大战流行的时代,所以象马其顿军团大战秦军的由头一起,参战者如云一点不令人奇怪。不过如果仅是按感性和直觉推测,只能是自说自话,不能实际严肃的考证两军的高下。要感谢秦大路兄开了两个好贴,也要感谢如laminin、demonboy、windg2000、黄谦等网友提供了大量的详实资料和严谨分析。在下以为如果客观公正的来看,以现有的资料已经可以比较可靠的得出结论――马其顿军团和秦国军团在都处于巅峰时期的状况下,由能力相当的指挥官进行主力间的会战,双方都有胜利的机会,但与先前在网上流传的结论正好相反,秦军的胜利机率要大得多。在下愚昧,做一个最粗浅的战役推测(实际上是我抄,我抄,我抄抄抄),全供抛砖引玉(我已戴了三顶钢锅,应该比较安全了^_^)。

马其顿军团和秦军的军兵种的基本情况以秦大路兄“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暨马其顿军与秦军的再比较”一文内容为标准。马其顿兵种主要有重装步兵、重装骑兵、轻装步兵、轻骑兵(同盟者骑兵);秦军则由弓弩兵(步行)、步兵(不包括弓弩兵)、骑射兵、车兵组成。

一、双方兵力数量与质量。

马其顿军的主力是由组成马其顿方阵的重装步兵。一个马其顿大方阵约由16000人组成,亚历山大与波斯大军决战时动用了两个大方阵。另外再加上重骑兵和轻装步兵,另外还有部分同盟军队,主要也是轻装的骑兵和步兵,估计在一次战役中能投入的兵力最多应在5-6万左右。亚历山大远征波斯时,马其顿已经征服了希腊,除了斯巴达,其它的希腊城邦都已经宣誓效忠马其顿王,并在泛希腊精神、对波斯的世仇和东方财富的诱惑的共同作用下,积极加入到远征中去。而当时,除了波斯以外,马其顿周边并没有其它强敌;再考虑波斯当时在希腊人心中的庞大形象,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的说,亚历山大远征波斯的兵力应该已经接近马其顿在保留下必需的国内守备部队和海军(仅指专业的水手)后,可以动员的最大兵力。(当然,马其顿可动员的总兵力不是很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马其顿虽然属于泛古希腊文明,但在亚历山大时期,希腊城邦内心仍然视马其顿为蛮族,而其根深蒂固的城邦至上心理,更使马其顿无法真正信任希腊各城邦,从其大量招兵)。

秦军可动员的兵力显然要大得多,王翦征楚时指挥的兵员达到了惊人的六十万(从战国的局势分析,显然,秦国国内也仍有不少预备队,防止其它五国突袭或是国内叛乱)。当然,秦军这么大数量的军队,如何保障后勤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但即使其中包括了大量后勤保障人员,但秦军一次可以投入二三十万兵力,应该是没有多少困难的。不过,在正常情况下,秦国侦察到一支5、6万的敌军前来,也不会动员全国军队(除非秦国已经知道这支敌军是由敌方国王亲自率领,已经一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同时又为了保证胜利,一般又会派出优势兵力,估计秦军在十万左右,是最符合实际可能的(当然,在实际时空中,二者几乎不可能相遇)。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的设定中,秦军对马其顿拥有相当大的兵力优势。这是由于:1。秦国可动员的总兵员确实远远超过马其顿,二者如果在时空中相遇,秦国不可能不利用这一优势。事实上,我甚至限制了秦的这一优势(战国后期,秦国动员十万军队,即使都是直接战斗人员,根据史料,也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而亚历山大近于孤注一掷的远征波斯时,最多也不过只带了五六万战士。)2。造成秦的兵力优势,除了秦的人口要远超过马其顿本族(泛希腊城邦是亚历山大不敢完全信任的)之外,秦的国家动员体制更强大有效,这也是没有疑问的。当然这也是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不断混战逐步逼出来的。)

关于双方军队质量。有人称马其顿军队是职业军队,而秦军是由农民临时组成的,双方的战技相差甚远。在下以为,这种说法是轻率的。

首先,马其顿军队主体成为完全职业化军队,即使可能时间也不会很长。原因很简单,马其顿本国的总人口大概也就万,要养一支完全不从事生产的几万人的军队可能还行,但要为他们再提供庞大的装备(重装步兵和重装骑兵,以当时的标准都是很花钱的)就非常困难了,除非是象商鞅在秦国干的那样,把整个马其顿变成一台纯粹的战争机器,但似乎腓力二世所做的主要仅是军事体制改革,而并非彻底的社会改革。有人可能说,亚历山大时,马其顿已经征服全希腊,可以让它们提供所需的资源。不错,希腊城邦确实给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带来了更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马其顿军团早在腓力二世时已经建立了,马军在击败希腊联军时只可能凭借自己本身的力量。事实上,马其顿军制基本是脱胎于希腊,作为马军主力的重装步兵,与希腊的重装步兵相当接近,而我们知道,希腊重装步兵多是由城市内中上层的自由公民组成,类似于我国的府兵制。经济能力还不如希腊的马其顿几乎不可能不采纳这种在经济上相当合算的募军方式。而在亚历山大决定进攻波斯之后(这是在他登基后不久即决定的),为了适应波斯广大的地域,马其顿也应该把增加的资源更多用于扩大军队规模,而不是进一步提高已经对波斯有优势的单兵质量(通过希波战争证明)。另外,根据我所知的史料,马其顿对希腊基本采取了怀柔政策,压榨并不很大(以当时的标准),而且希腊本土的物产并不丰富,人口压力很大,希腊人所以一向有海外殖民的传统。在没有严重剥削希腊城邦的前提下,也很难有太多的资源提供给马其顿(这也是马其顿进攻波斯的重要动因)。个人认为,除了少量近卫军,只有马其顿重骑兵由于训练困难,才可能是完全的长期常备军。当然,在远征前,马其顿军团很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比如一两年)的集中训练,不过,这种程度似乎还称不上彻底的职业化军队(马略改革后罗马军团被认为是古代标准的职业化军队,其连续服役时间达十五年以上,按服役期间战斗力低-高-低的规律,其达到巅峰时期大概要五年)。

其次,秦军的训练水平决不能用临时集结的农民来比拟的。根据出土的秦律(秦国执行律令之严,空前绝后,连商鞅自己也“作法自毙”),秦军士兵一旦被编入军队,即使在家乡时,也有官吏负责对其进行严格训练,一旦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不但士兵本人,就是负责训练的官吏也要受到严厉处罚。再加上秦国以武功定爵,大力推动尚武风气,使得秦人“闻战则喜”。在这种制度和社会环境下,秦军士兵对于战技训练的热情和刻苦程度是后来如宋军、明军等(主要指其中后期的军队)根本不能相比的。而战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大多数秦军士卒都多次参加过实际的战斗,而我们知道,实际的战斗是最好的训练军队的方法。不过几十年前解放军的实例就证明,一支几乎完全由“土包子农民”组成的军队,没有什么先进的正规训练方法,在短短十多年间凭借百战锤炼,就能成长为可以与世界上最现代化的职业军队相抗衡的精锐之师,这还是在对士兵素质要求更高的热兵器时代。而同样是在冷兵器时代,唐初叶采取府兵制,除了少量禁卫军和边防军,军队主力也是寓兵于民,但唐军精锐程度是无可质疑的。所以,从秦军士兵主要由农民组成,就认为其战技水平不如马其顿军队,是毫无道理的。

二、战场地理环境

这点比较容易肯定。由于马其顿方阵和秦军的车兵与较大的兵力都需要一个比较宽大平坦的地形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威力。除非是遭遇战。双方都倾向会选择诸如平原或是起伏较小的丘陵地区。另外,马其顿与秦国之间的地理也多为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戈壁地形。更增加了双方在一个基本都能施展已方特长的战场上会战的可能性。

三。双方的战役设计

如同下棋,对于一盘没有下的棋,无论我们对两名棋手有多少细致深刻的了解,仍然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推测出双方交手的经过。战争也是一样。所以纸上对比只能是根据两支军队通常状态下的正面交战战术推论,所有奇谋妙计一律排除。(所以不要和我谈什么“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这是好东西,实际战争中也肯定会用,但不能用在这种目的的推演上。当然,也不准亚历山大碰上一个敌人攻势一猛烈就会自行逃走的将领。)

亚历山大指挥下的马其顿军团的战法基本是:以重步兵组成方阵为中军,重骑兵与轻装步兵、轻骑兵分别置于两翼(假设分别在右翼和左翼)。开战时,先以少量射箭手、投枪手、投石兵为先锋,对敌方军阵进行骚扰性攻击,同时掩护重装兵方阵的主力向敌军靠近,以求尽快与敌军作白刃战。充分发挥马其顿重步兵方阵近战能力强大的优势。重骑兵则攻击敌方的一翼,力求凭借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击溃当面之敌后,再切入攻击敌中军的侧后方,造成敌军的总崩溃。而轻装骑、步兵主要任务则是负责保护重步兵方阵的侧翼和后方。

秦军的阵法不象马其顿的那么单一。我们且以兵马俑的布置为秦军的布署方式(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兵马俑的布阵必然是秦军自认为最有效常用的阵法)。按秦大路兄“当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中的描述――“秦兵马俑坑分1,2,3,4号坑,根据中国军队的传统,1号坑为中军,以轻装步兵、战车部队和重装步兵为主。2号坑为左军, 由弓弩手,骑兵部队和战车部队组成。4号坑为右军,没有挖掘出兵马俑,据说是由于当时建造四号坑的刑徒被组织去攻打起义军去了。3号坑为后军,实际上指挥部。值得注意的是2号坑的部队最前方的一角排列着一个弓弩组成的方阵。方阵四周均是持强弩的立姿射手,外围强弩手的内侧则为持弓的跪姿射手。这种列阵方法,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将形成异常密集的火力。”

4号坑的右军,我认为基本应该和左军一致,也是由弓弩手,骑兵部队和战车部队共同组成。这有两个理由。1。从1、2号坑看,两个军队都是各兵种混编的,这也是战国后期军队的特点,没有理由右军会例外;2。如果右军是单兵种的,仅布署车骑兵,防守能力太弱,且一旦出击,中军的侧翼就再没有掩护;仅布署步兵,进攻速度又与中左路完全不匹配;而且以上布署都意味着弓弩的火力几乎全集中在左翼,这显然是十分愚蠢的。如果再忽略位于后方的指挥部,我们可以看出秦军的标准布阵是:中军由步兵主力与部分车兵混合构成,而多数车兵则与骑兵混编,布署在两翼,担当包抄、突击力量。而弓弩兵则在布置在前方。有一点应该指出,兵马俑的数量仅有数千,如果是十数万人的大军,由于战场宽度与弓弩射程的关系,弓弩兵不可能只布置在左中两军,而应该是按一定距离,以类似的独立小方阵分别布置在整个战线的前部。

秦军的理想计划应该是,首先利用强大的弓弩对接近的敌军进行尽可能的远程打击。削弱其的力量、造成其的混乱。然后以两翼的车骑部队出击,利用战车的冲击力和骑兵的机动力,不断动摇、冲破敌军的防线,最后是中军主力出动,一举打垮对手(中军内编制的战车很可能是总攻时的突击箭头)。

四、战役过程推想

以亚历山大的性格和秦军自恃的弓弩优势(这是秦军在长期战争中形成的心理),十有八九,率先进攻的将是马其顿军团。

首先按马其顿的一贯作风,先会有少量的投枪手、弓弩手前出骚扰秦军,而秦军则会派出部分骑兵驱逐之(弓弩部队要保留战力对付敌军主力)。由于骑兵对步兵的机动性优势,驱逐这些几乎没有防护和近战能力的小部队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然后是战役的重头戏――闻名天下的马其顿重步兵方阵发动进攻。不过虽然这支部队号称天下无敌,但我以为,秦军的弓弩部队却正好是马其顿重步兵的克星。

马其顿重步兵方阵的威力在于其长矛阵下,正面迎击的对手具体到个人时,其实总是同时在与好几个敌人交手。也就是说在它的正面,马其顿人其实一直保持着绝对的局部兵力优势,而马其顿重步兵的盔甲也是当时最坚固的,在近战时伤亡交换率本来就低,更是造成其势不可挡的印象。但有利必有弊,它的密集队形、重盔甲也正是它的弱点所在。这种后排士兵把长矛架到前排人肩上的阵形,它的速度绝对快不起来。这个阵势有点象阅兵方阵齐步走,后人顶着前人,所有人都必须按规定的步率前进,哪个一快,枪就戳到前面人身上了。现在解放军的齐步走是每分钟116-122步,每步75厘米,马其顿军团穿着几十斤的盔甲,举着6、7米的长矛,脖子上还挂着小盾,推进速度不可能比只端着步枪的齐步走更快了(最后几十步的冲刺是唯一可能的例外)。这就是说,马其顿方阵的移动速度最快不会超过每分钟90米(事实上,在野战战场上,地形不平的限制使之肯定会比这个理想速度慢)。而方阵的密集,又使它成了弓弩部队最好的射击目标,甚至都无需瞄准,往方阵中射就一定会有很大概率击中人员。马其顿方阵唯一可恃的就是身上的盔甲,

秦军弓弩,作为主要装备的六石弩(十二石弩显然是只有极少数人能使用的),经过训练的弓弩兵平均一分钟射出3-4枝矢没有问题(前面快一些,后面体力下降会慢一些,不过短时间内不会下降的太严重),关键是秦弩能射穿马其顿盔甲所需的射程所到底是多少。网友对此有不同意见,不过即使将秦弩威力估计的最小的黄谦网友也认为,秦弩的射程可达260米左右,而如果秦军在敌军进入最大射程的60%左右开火,马其顿军团也将在150米处开始受到弩箭攻击(另外有很多网友认为,260米的射距远远低估了秦弩的威力,秦弩射程可达500米,那实际攻击距离将加大至300米,不过采纳了这种看法,马其顿军团就没有一点胜机了),当然黄谦网友认为秦弩对于射穿马其顿重步兵盔甲的效果很差,如果那样,自然没有什么好谈的,刀枪不入的军队,以一胜百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以为这种推测是完全错误的。射程同样在250-300米的英国长弓轻松击穿了历史上追求防护能力最变态的重型骑士全身铠甲,没有理由认为能达到同样射程的秦弩(也就是可以认为,其动能相近)无法有效杀伤防护能力要弱得多马其顿重步兵盔甲。(步兵没有马支撑重量,盔甲厚度无法与骑士盔甲相比,而马其顿的青铜甲抗穿透能力也比不了欧洲中世纪的钢甲)。

按齐步走速率计算可知,马其顿方阵越过这150米射击区需要1分40秒,即使马军在最后阶段加快速度冲刺,假定冲刺距离为50米(在保持阵形的前提下,冲刺50米应该已经是极限了),解放军跑步走速率为每分钟170-180步,每步0.85米。重新计算可知马其顿方阵通过150米射击区至少需要87秒。为了简化计算,四舍五入为90秒(我前面给了马其顿那么多优惠,拿回3秒不算过份吧)。在这段时间内,秦军射手每人可以发射4-6枝弩箭,我们取均数为5。从秦兵马俑复原和《六韬》来看,秦军中弩箭手所占的比例很大,即使按黄谦网友仅占15%的说法算,再按射手中弓、弩手1:2的比例(各种记录都表示,弩是秦军的主要装备),而设定弓箭手的有效射程仅为弩手的三分之一,但射击速率是弩手的2倍,那么秦军一共可以向马其顿方阵发射5万枝矢和1.6万枝箭。再考虑到马其顿军的骑兵和轻步兵、投射兵可能会牵制部分秦军射击部队,我们再扣除25%。马其顿方阵仍然要承受超过5万枝弩箭的打击。

由于马其顿方阵的占地很大,作为受过严格训练的秦军射手,太不可能把弩箭射到方阵之外,那么我认为至少90%的弩箭进入有可能打击到马其顿人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落入方阵中)是可信的。我们知道,马其顿方阵有16横列,“重装步兵方阵的前6排士兵平持长矛,后10排斜持长矛。”(秦大路兄“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暨马其顿军与秦军的再比”),而从各类电影复原的罗马军团阵形看(由于战术原因,罗马军团的密集程度不会高于马其顿军团),其行进时各横排纵向间隔约为1.5-2米,按马其顿人平均身高1.6米,弩箭射入角45度计算。只要弩箭射入纵列线,理论上其击中人身的比例高达90%以上,即使再有一些其它可能因素,实际比例恐怕不会低于80%。再考虑横排密度,由于马其顿方阵决不能允许敌军切入内部,其横排密度必须很高,即使在行进中,二人间相隔一个人身已经最大极限(实际上你看历史电影模拟中,长矛阵甚至是人贴人,横排中根本没有空余),那么横向受攻击面积为50%,合并计算可知,将至少(真的是“至少”了,在以上各阶段的推算时,几乎都是按对马其顿最有利的条件设定的)有1.8万枝弩箭真正击中马其顿重步兵。

最无法确定的因素是平均每支弩箭(击中人员的)杀伤率是多少。有的弩箭可能力道已尽,有的可能正好射中防护最严密的地方或偏转而效果不彰,还有可能几支弩箭杀伤的目标同一……但是,由于以上已经说明,所以这些弩箭都是已经进入了理论上可以有效穿透马其顿人盔甲的杀伤距离。我认为平均每2支弩箭使一名马其顿人丧失战斗力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30%击中但仍然无效,其余又有30%的重复攻击),那么秦军弩箭部队至少可以杀伤9000名马其顿重步兵,约占整个重步兵方阵兵力的28%。

这是一个可怕的杀伤率!一般情况下,仅凭弩箭,秦军就足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了。不过,马其顿军团,特别是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下的百战余师,战斗精神可能非常强悍,他们仍然可能继续发动进攻(不过,撤退也即意昧着马其顿军的完全战败)。这时,秦军弩箭部队将会后撤到步兵方阵之后,双方进入近战。

马其顿重步兵的单兵防护和铁制兵器显然比秦军要好,如果在遭受近30%的伤亡后,方阵仍然可以保持运作,那么在纯粹的正面阵法冲突上,马其顿也有明显优势。但认为马其顿方阵能够轻易突破秦军阵列则是夸大其词的。秦国在与山东六国的交战中,也多次与装备有铁制兵器以及金属盔甲(质量可能不如马其顿)的敌人交战,未见下风。实际上,高级青铜武器主要是硬度不如铁器,相对容易被砍断,而在刺杀中(研究表明,战斗中最有效的杀伤方式是刺而不是砍),秦军的青铜兵器穿透马其顿的青铜甲是没有很大的困难的。而根据实地考古,秦军也装备了长达6、7米的长矛,这只可能是用于类似的长矛阵中的武器。当然,由于秦军的护甲不如马其顿,伤亡交换率会大。另外,秦军中军还混编有部分车兵,即使在混战中它们难以发挥冲击力,秦军也可以把其作为壁垒,阻碍马其顿方阵的运动。终上所述,马其顿虽然在近战中拥有一定技术优势,但没有达到完全不对称的绝对优势,以秦军的勇猛善战和兵力优势,马其顿军团要在正面交战中迅速击溃秦军是不可能的。这样,胜负的关键将转到侧翼,谁能够取得侧翼的胜利,绕到后方给敌一击,谁就能获胜。

侧翼的战斗,又分为与马其顿重骑兵和马其顿轻骑、步兵的交战。我们先谈与重骑兵的战斗。马其顿的重骑兵由于来源多为贵族子弟,又训练困难,其人数并不多。格拉尼库战役时只有5000余人,我们就设定其有7000人好了(我真是一个大方的人^_^)。秦军与之对抗,主要是车骑混合部队,另外由于秦有兵力优势,还会分出部分弓弩和步兵部队支援。秦国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万。在春秋时期,战车是华夏各国的主力,象晋这样的大国据说已经有五千辆兵车(这是我记忆中三国分晋前的数据,一时找不到具体资料了,不过春秋早期大国就号称车千乘,在长达几百年的不断互相吞并和军备竞赛后,扩大几倍很正常),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车兵地位下降,而骑兵日趋重要。虽然我们很难估计具体直接估计秦军车骑数量,但是可以从另一途径分析,那就是――马的数量。

车兵和骑兵都需要战马。秦军战车一般有四匹马,如果秦军在战国初期也有五千兵车,即有2万匹战马服役(秦军国力可能略不如晋,但由于地理条件,养马比山东各国都有优势)。如果战国后期,战车下降到一千辆,就可以腾出1.6万匹战马,加上不断的发展,秦军配备骑兵3-4万人是没有困难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十万秦军都是战斗人员。而如果我们相信秦国带甲百万是所有可以上战场上青壮年,那么配备给这支军队30%的秦国车、骑部队是可信的。那么秦军就有约三百辆战车和9000-10000名骑兵。

秦军战车完全不同于波斯战车,秦马的套轭在胸部,比起西方的脖轭,负重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看过《宾虚》等历史电影就知道,西方古代战车的车身很小,最多仅容二人并立,且后方腾空,根本不能让上面的人有效作战。事实上,如波斯战车主要依靠车轮外突出的刀片伤人,再加上负重力小,冲击速度绝不是电影里那么风驰电辙(那些都已是胸轭了)。秦军的战车上除了驭手外,还有持长矛的重甲战士和持弩的远射手,另外车旁还有步兵保护、配合作战(按秦大路兄所说,兵马俑每车有8人,扣除车上三人外,剩下5人正好是一个秦军最小的作战单位“伍”)。这种作战方式很有些类似现代战争中的“步坦结合”,有军事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战术。

有人可能会奇怪,既然车兵如此强大,怎么不断衰弱了?原因很简单――车战,特别是大规模的车战,对战场条件要求很苛刻,需要平坦宽广的地域才能发挥出全部威力。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都不符合这种条件。但上面的地理环境设定中就分析过,马其顿军团也喜欢平坦的地形,他们可不知道秦国的战车不是波斯战车可比的。

秦军的骑兵主要是骑射部队,但他们对于马其顿骑兵的杀伤能力应该不如步弩手对重步兵的能力(因为他们要靠双手上弦),所以有效射击距离要缩短至三分之二,约一百米,而秦军骑兵似乎不善正面近战,也要保留二十米距离供脱离之用。所以实际可杀伤范围约为八十米,对马其顿重骑兵只有1-2次的射击机会(不过射击机会减小,也可能使秦军进一步放近距离,提高杀伤成功率)。按每10枝弩箭

只要不是太傻的将领,在观察到马其顿将重甲骑兵集中在一翼后都能猜在这是侧翼的主攻方向。即使不能再作大的调动,也可以部分加强相应一侧的兵力。所以秦军对应马其顿重骑兵的兵力中,有150辆战车、5000名骑兵(约占秦军的一半)是很保守的,作为支援,秦军再布署10000名步兵及1500-2000名弩箭手(请注意,我上文曾经扣下了全军20%,约3000名的弩手)也完全不会威胁其它方向的作战兵力需要。好了,开打。

秦军骑兵会首先出战,利用机动速度优势前出打击马其顿重骑兵。由于重骑兵几乎完全没有远战能力,只能凭借机动能力和盔甲防护忍受。不过正如上文已经分析过的,秦军骑兵并不能有效削弱马其顿重骑兵。根据推算,秦军骑射大约只能向马其顿人投放7500枝弩箭(按平均每人1.5枝),而且实际中,由于兵力能否完全展开,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数字。为了稳妥起见,减至5000枝。而考虑到双方都在快速运动中,10中1似乎是比较现实的命中率(包括击中战马,它们的目标大的多)。马其顿重骑兵最多损失500名作战人员(包括失去战马),这对其冲击能力打击不大(第一波冲击力是马其顿重骑兵的关键)。

这时秦军骑兵为了避免与重骑兵近战,将向战场外侧退出(骑兵主力不会向本阵退回,那样很容易冲乱自己的阵脚,不过这就是平坦宽阔的战场的好处了,否则经常会在撤退时队伍发生混乱,需要重新整队,短时间内难以重战)。这时,马其顿重骑兵会遇到一个两难,如果完全不再理睬秦军骑兵,他们可能会重返战场,前去攻击中军已经失去重骑兵掩护的一翼。这是非常危险的,寄希望于另一侧的轻步、骑兵出兵掩护并不可靠(在各次战役中,他们都自顾不暇),即使亚历山大在后方还有快速纵队的预备部队,仍然不能说完全可靠(快速纵队的兵力不会很强),况且秦军骑兵还可能返回攻击自己(马其顿重骑兵)的背部。稳妥的做法是分出一支部队,追击秦军骑兵,不允许他们重返战场(罗马时代,最多的做法是干脆全体骑兵追击,彻底打垮了对方骑兵再回来,不过马其顿不能也不会这么干)。这样,马其顿至少需要分出三分之一左右(2000-3000)的兵力驱逐秦军骑兵,能向秦军本阵继续进攻的应还有4000重骑兵左右。

这时秦军有两种反应战术。一种是以战车结阵,150辆战车足以构成一条相当坚固的障碍线,配合大批弩手和步兵防守,以当时没有马蹬的骑兵来说,要想一举冲垮这种防线,恐怕最多也就是五五之数。而一旦陷入混战,还是由于没有马蹬,马其顿骑兵虽然有防护优势,但相对兵力占优的秦军,要取胜也是十分困难的(否则秦军的骑兵也不会以弩射为主了)。

另一种是秦军以战车部队发动反冲击。150辆战车按10米一辆排列,足以列阵1.5公里,即使以三排阵形(但这时间隔会放大),也有足够的进攻宽度迫使马其顿骑兵无法绕开,而只能正面迎击。由于战车的巨大动量,没有人会企图与它们正面相撞,马其顿骑兵只能企图从战车的间隔中穿插过去,这其中会受到车兵的攻击还是次要的,关键是马其顿骑兵被迫从一个个战车间隔中通过时,为了互相避让、协调,以及有更好的机动性对付秦军战车,特别是后排战车的连续攻击,必须放慢直线的冲击速度。这样,当他们与战车交会后,再面临随战车之后攻击的步兵部队时,最大的优势就被大大削弱了。而战车部队还能不断的反复冲击,马其顿重骑兵无法正面阻挡战车(除了同样的战车,这只有利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战场上就很可能形成:秦军战车冲击马其顿重骑兵团队,马其顿重骑兵团队冲击秦军步兵的混战局面。那样的话,谁胜谁负就只有天知道了(不过这种情况下,谁有更多的预备队,谁就更有利,秦军可以在其它方向上抽调援军,而马其顿的重步兵就是调过来也没用)。

最后来说一下另一翼与马其顿轻骑、步兵的交战推论。这恐怕没有多少悬念,马其顿轻装部队一向是它的阿喀毓斯之踝。两次与波斯大战,其都险些崩溃,如果不是两次大流士三世都临阵逃跑的话,亚历山大的伟业就要毁在这些轻步兵身上了。而秦军将与之交战的,也是车、骑、弩、步的联合部队。没有资料说,马其顿轻步兵会在战线前设立障碍,那么这些轻装部队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抵挡秦战车的冲击;秦军的弩兵对于马其顿的投射部队拥有压倒性优势(人数、射程),而秦军的骑兵秦军骑兵还应有4000-5000人,几乎肯定比马其顿的轻骑兵多(马其顿的轻骑兵主要由希腊同盟者提供,希腊一向不重视骑兵,数量很少),也对马其顿轻装步兵拥有战斗优势;而秦军的步兵数量远超过马其顿,略微计算即可知,扣除其它兵种,秦军步兵可达75000人,即使考虑到大部分秦军步兵在它处激战,仍然可以抽出对马其顿轻步兵占绝对优势的兵员,而马其顿轻步兵在装备上也没有了重步兵对秦军的优势。所有方面都处于劣势,马其顿轻步兵的崩溃是迟早的事。

现在总结陈词:秦军在战斗中,一开始就很有可能凭借强大的弩箭部队击溃行动缓慢的马其顿军主力重步兵(近30%的伤亡率足以打垮任何一支军队);即使进入近战,凭借多兵种配合和兵力优势仍然可以和马其顿重步兵一较高下(波斯的兵力优势无法发挥,首先是由于士气低下,而秦军的善战和耐战都是无可怀疑的;其次,战场环境使得波斯在实战中无法充分利用兵力优势,过多的部队反而造成了信息交流困难,一旦有少量部队发生波动,其它部队根本无法分辩是全线崩溃还是略微受挫,甚至只是战术调整);而马其顿的轻装部队却肯定不是秦军联合攻击的对手,而它的崩溃将会导致马其顿全军的失败。马其顿的胜机就是必须在轻装部队崩溃前,或强行用重步兵方阵突破秦军主要防线(这对于受到重创后的重步兵来说太难了),或者是寄希望于重骑兵在另一翼抢先突破到秦军的侧后。这虽然是最有可能的(必竟,亚历山大对波斯大军上演过两次,虽然没有马蹬的重骑兵的冲击力实在令人怀疑,我们也只能认为亚历山大确实神勇异常兼运数逆天),但在拥有战车、强弩部队的秦军联合部队面前,实在也只有五五之数。对比之下,正如文章开始时就下的结论――秦军战胜机率要比马其顿军团称雄大得多。

最后,再剽窃一位网友在论证“上川谦信其实是名女子”之强贴中的名言――让烂番茄和臭鸡蛋来得更猛些吧!!!

^_^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