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地质“圣坑”新疆可可托海三号矿 -- 空旷的心

共:💬27 🌺1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往昔艰苦岁月

72岁的江铁开老人从矿上退休后也住在可可托海,回忆起当年,老人的脸色凝重起来:“当时都在食堂吃饭,早晨工人都是喝糊糊、奶茶,中午就是馒头、黄萝卜或者白菜汤,抓饭很难吃上。晚上最多换成青萝卜。冬天吃得最多的是白菜、萝卜和土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供应给矿区的面粉里面掺杂着麦壳、沙子。这样的面粉被工人们戏称为“高标面粉”,这样的面粉蒸出来的馒头用手轻轻一捏就会散开,但即使是这样的面粉到后来也很难吃上了。

“最困难时,领导干部一天只能喝四碗糊糊,也就是早上喝一碗糊糊,中午喝两碗,晚上再喝一碗。职工一天六碗糊糊,而干重体力工作的工人待遇自然好点,后来连这样的糊糊也喝不上。”高新吉说,职工们的双腿开始浮肿,在这种情况下,可可托海矿务局决定开荒种田。

1960年12月,可可托海矿务局向阿勒泰地委申请在矿区增垦5000亩至10000亩土地,用来种植粮食和蔬菜,以解决矿区副食品供应紧缺的困难。在伊雷木湖附近,至今保留着这些开垦的土地,这些土地就在进入可可托海的路边,相当平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的孙传尧曾任新疆可可托海矿务局选矿厂副厂长,他是1968年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选矿专业毕业后分到可可托海矿务局选矿厂工作的。他说:“那时,矿区相当艰苦,冬季-40℃的低温是家常便饭,-60℃的天气也常遇到。除了漫长的严冬令人难熬外,当年物质生活的贫乏也令人难以想像。刚去的10年内没见到商店卖过鸡蛋,也没见到葡萄干,多少年没买到过植物油,每人每年定量供应的带骨肉也就五公斤左右。仅此而已,其它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几岁就在三号矿脉工作的张学文说,冬天零下40℃的气温是家常便饭,那时三号矿脉还没有进行露天开采,人们捡来柴火点上火,先把冰雪和冻土层融化,再用铁锹将泥土挖掉,再用钢钻和榔头挖出5米深的大坑,最后打炮眼装炸药进行爆破。没有山路,运输车辆上不来,工友们就把矿石装到马拉雪橇上,或捆到毛驴背上驮下山来。这种情况直到1960年才有所改善。后来人们在平洞里铺上铁轨,工人将开采的矿石装在矿车里,顺着铁轨拉到洞外。矿石都倒在选矿场里,白天就由选矿场的工人们用手一点一点地筛选。

后来,地窝子变成了平房。再后来,职工们住上了楼房。可可托海镇上最古老的几座俄式老楼经过装修,焕然一新地耸立着,人们从可可托海坐车到乌鲁木齐,只需要五六个小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额尔齐斯河的鱼类多达35种,其最大的支流——布尔津河上游喀纳斯湖的大红鱼(哲罗鲑)闻名遐尔,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喀纳斯大红鱼“一口吞食一头牛”的传说。传说虽然无考证,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额尔齐斯河的鱼,让可可托海人度过众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小镇可可托海漫步,随处可见具有明显俄式风格的建筑,透露出一丝丝历史的沧桑:可可托海三号脉偿还中国政府欠前苏联40%的外债,也为我国航空、航天、高科技事业和“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突出贡献。后由于资源枯竭,1999年宣布闭坑,结束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开采。

近两年,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氧化铍资源需求的日益旺盛,蕴藏着数千万吨氧化铍矿石的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再次引起关注。2006年8月,新疆有色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了二期开发工程。经过近1年的前期准备,2007年5月19日,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正式恢复开采。四台抽水机正昼夜不停地将积水往外抽取——闭坑7年,这个“英雄矿”、功勋矿”将梅开二度。新疆有色集团稀有金属工业公司准备投资数十亿元将其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铍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云母制品基地,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生产基地。据勘探,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就像一顶巨大的草帽,过去半个世纪的开采不过只是采掉了它的帽顶,目前稀有金属储量仍高达2670万吨,仅氧化铍的探明储量就达300万吨,潜在价值高达80亿元。云母价值也超过数百亿元。整个矿坑的可采价值难以估量。

重新开采的的三号脉可回收锂矿石、云母等资源,每年可为新疆锂盐厂提供3000—5000吨原料,铍销售给恒盛铍冶炼厂,石英石资源被碳化硅厂全部收购,钽铌提供给东方钽铌厂,尾矿用来生产微晶玻璃,从而真正做到了无尾矿,走出了一条综合利用与循环发展之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巨大的三号矿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苏合营时期的老桥在时过境迁之后已不堪负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