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话题】09-3-3 大家一起聊电影 -- 老马丁

共:💬91 🌺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交作业

第一题:不切题的题外话——上海电影票价观察

结论:电影票卖的是空间和时间,因此不必以内容的优劣定价。观察到的现象:

1、同一影院同一档期的不同银幕放映不同的影片,一般情况下定价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上映某部大热门(热门不一定好看,也可能是大烂片),该片票价就会上浮。背后可能的原因是:热门片(特别是国产的)片方的宣传投入比较大,院线涨价一方面是片方的要求,同时也是搭了片方宣传顺风车。也就是说,这个“同价不同质”的价格合谋锁定了地板价,但是天花板的活动的,因为观众“优质优价”的潜意识和广告宣传的引导会帮商家的忙——一方面募名而来的客人自不用说;随机选片的客人也会受到差别定价的心理暗示,同样卖出一张票,影院当然希望挑 贵的卖。而目的性不强但价格敏感的客人会转投其他相对“廉价”的片子,肉还是烂在锅里。为什么涨价的同盟能维持呢?可能有几个原因,1、片方对院线各轮票价的强制统一要求;2、不同院线的影院的地理位置分隔,在小区域内形成垄断。以上海为例,除徐家汇外,一般一个商圈只有1家核心影院,而且网上订票不发达,又有大量客人属“临时起意”,比价的成本高,所以不担心价格同盟被破坏。

2、同一影片在不同影院的价格不同,除了轮次,影院的位置和硬件也是影响因素。社区型和位于商业中心的影院在定价的差异上是明显的,这既反映成本的因素,更体现目标客户的购买力和价格弹性差异。电影票卖的不是内容而是板凳钱。

3、冷门时段(如工作日上午和午夜以后)的票价低于正常时段,这也是一个常态。可能是因为影院运营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低,闲着也是闲着,能收回电费就行了。这个钱卖的依然不是内容,而是体现垃圾时间和黄金时间的不同价格了。

第二题:完全不懂制片发行的操作,纯外行观点

1、 大的制作方每年出片多,追求的目标是整体的盈亏平衡,每个项目都挣钱不现实,广种薄收。虽然有一堆人精在琢磨消费者,但是总有看走眼的时候,热脸贴上凉屁股和冷锅里爆出热栗子都不是新鲜事,既然干这行就要分散风险,以概率取胜,多拍。效果好的拍续集,亏钱的撤退,动态平衡。每年总有几部票房大热的片子,单一核算看上去盈利巨大,但是电影公司算总账就要以丰补欠了。如果人品不好,几个大卡士全砸了,就此挂掉或者多年缓不过来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投资这东西容易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自然前赴后继的人就多了。

2、 票房收入仅仅是链条中的一环,电影公司除了拍片以外,也没少整三产。主题公园、海外发行、家庭影碟、OST、玩偶道具、植入广告等等,都要有电影这个发动机来带,全国一盘棋嘛,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3、 再邪恶一点,洗钱算不算?发行投资电影的衍生金融工具算不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占领宣传阵地算不算?

第三题:

看来国内电影院在这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小食和饮料还没有单一巨大包装化。一般情况碳酸饮料和快餐店类似,有大中小号,但是与快餐店同比都要大一些,苞米花也类似。其他瓶装饮料与其他零售渠道在规格样式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抛开规格不谈,包装和口味的差异也是有特别作用的,也是商家创造需求的手段——利用人的好奇、冲动和自我放纵的心理。如果一种饮料有特殊的包装和特别的口味,且只在电影院出售,也许很多人就会想“来都来了而且别的地方也没有卖,不如就买了吧”。举个例子,“味千拉面”出售的波子汽水,包装特殊,在其他地方罕见,刚出来的时候据我观察点的人就很多,毛利应该很高吧。

另外,影院小卖部的套餐也是玩的这个把戏。因为毛利高,看似套餐让利,实际扩大销售赚得更多。

第四题:

是不是因为大牌明星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