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27 🌵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没有这个道理么

现在是你在否定林毅夫的观点,而我计算出您的论证是有问题的。现在你要回答你对林毅夫的质问,我又不是林毅夫。我为什么要回答你的这些问题?你应该完善你的论证而不是向我发问。

没有这个道理么。

而你的这个解释,简直不能容忍。

笔者以上的减法计算,必然有误差,或正或负。如果实际结果仍然存在未解释的增长,那么也许可以说,承包制后农民的积极性还发挥在了多浇水,多施肥(未计入统计),多松土,多除草上面,等等。即便如此,由此带来的增长贡献也不可能有林毅夫计算的那么高。

按照你的计算,平均面积的其他贡献为25%。因为你无法解释自留地,而除去自留地的4%。另外平均增长5年应为14%。那么总的贡献就为20%。

1980至1984这五年的增长就是34.8%,这里面除去20%,剩余14.8%。那么增长中14.8%/34.8%=42.5%来自于责任制的贡献了。而林毅夫本身的论断是制度变革对1978-1984年间的农业高速增长的贡献达到42%。

您简直在证明他的观点!!!

谈到经济作物,您下面的论述我看来,很难服人。

从78年开始,由于进口成套设备建成投入生产,化肥供应量急剧增加,加上价格调整的刺激,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大幅提升,单产自然就上去了。正好这时粮食产量也突破了社会必需的临界点,可以将更多的耕地用于经济作物生产。两个因素加起来,这些产品的供应就逐渐丰富起来。

第一点,78,79年正是集体经济开始走向解体的时候,对于经济作物的重视和面积的增加正是和集体经济解体同时在发生的事件。而拿来作为集体经济优越性的证明,说不通。

第二点,经济作物的价格的放开你也提到了,尽管没有深说,也是增长的动力之一。而允许个人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承包制的动力之一,也是他的结果。

第三个,您一直采用的是化肥对于单产的提高的贡献率为50%。换到经济作物这里,难道您想弄出接近10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