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忍不住再聊聊水浒的事儿 -- 煮酒正熟

共:💬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简单回复

关于第一二点,我和煮酒兄的理解并无本质差别,我也认为“率西水浒”的典故就是指开创一片基业,而不是指推翻旧王朝。但也正因如此,我认为以梁山聚义结尾是符合“水浒”之意的。而百回本的问题不仅仅是最后以“招安了结”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前71回与后29回“呼应”处,处处渗透着招安精神的问题。简单地说,“水浒”的基本精神是“开基立业,替天行道”还是“招安投降,全忠辅国”?二者相互矛盾,只能有一个是根本基调,而我认为前者才是符合“水浒”书名含义的。

关于第三点,我在回复西柠兄的文中也有涉及,七十一回本中,如果剔除所有和后二十九回“照应”的情节,并不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而这时,剩下情节梁山好汉要对抗的无疑是赵家社稷。而后二十九回中,包括闹东京三擒高俅的情节,都是旗帜鲜明地反贪官不反皇帝,梁山众人一再强调赵家天子是有道明君,治理之下是国泰民安,只不过有几个奸臣害得他们不能立足而已。如果单纯从“哄”“闹”来看,也许后二十九回更热闹些,更轰动些,可是从“赵家社稷”“宋国乾坤”的角度看,后二十九回从来就没有针对过宋国和赵家,也谈不上图王霸业。

至于说前七十一回“图王霸业”的行动不够,甚至认为《水浒》写到第七十一回收尾意犹未尽,我的意见在从前也已经谈过了。如果把《水浒》定位为一部政治寓言也许它的确没有写到最高潮,但谁规定《水浒》作者的初衷就一定是影射政治呢?它不能是以写人为初衷的吗?一般人在读前七十回时,恐怕很少想到政治问题,更多地是留意到那些活生生的,形态各异的人,以及他们的反抗思想产生的过程本身吧!“哄遍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图王霸业”,为什么不能是一种气概,一种志气呢?比如,自古以来,凡是自立帝号的人,都是“图王霸业”之志的人,但具体在多大程度上付诸行动,则要看时与势的变化,自古以来称王称帝而始终甘于割据一方的势力不在少数。努尔哈赤七恨告天,摆明了和明朝势不两立,却也不意味着他就已经准备好推翻大明统治了(清军前数次入关,目的不过抢掠而已)。从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这一角度来说,前七十一回已经非常完整了。相反,后七十一回除了宋江外,对其他人物的思想性格刻划并没有更深入,变成了比较纯脆的政治寓言。(看后二十九回,印像最深的是“反”与“不反”,是“对抗”和“招安”的过程本身,而对绝大多数人物性格的印象,实际仍然停留在前七十回上)

退一步说,即使《水浒》作者想写的真是一部政治寓言,也要考虑现实的因素。统治者能允许一部公然鼓吹造反的书流传么?历史上由于受到统治阶层的压力而把已完成的作品删节,修改,甚至整部毁版的先例都多得很,《水浒》作者不敢署名,说明他本身也是有所顾忌的。如果后几十回写的时候需要遮遮掩掩,提心吊胆,不能反映出自己的本意,那还不如不写----《红楼梦》后几十回的缺失,不也有论者认为是不愿意在文字狱的压力下对手稿进行违背初衷的删改结果么?还有如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在他生前始终没有出版早已完成的后两卷,也是不愿以不完整的作品示人。总之,很多作家出于自尊,宁可让自己的作品残缺,也不愿意将违心的文字示人,如果《水浒》作者认为现实不允许他把梁山聚义后的设想衷实地写出来,选择点明主题之后嘎然而止,把后面的留给读者去想象也不是不可能的吧。要知道,《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是朱元璋时代,朱是一个什么样的统治者,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了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