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聊聊水浒版本问题(浅陋之见) -- 西柠

共:💬1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零兄三问问得好, 西柠“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

这回书唤作“零兄棒打西教头”, , 。。。开个玩笑。

零兄所问, 俱是深及根源的问题, 我就我的立场浅说一下, 希望能与零兄多多讨论。

首先再次把我赞同的观点(因为前人水浒研究已经很深入了, 几乎没有前人尚未提出过的合理的新观点可供发掘)简单强调一下: 我赞同<<水浒>>一书是施将他以前的有关记载、 戏曲、 传说、 故事(这些不同来源有着不同的中心思想、 人物性格和可能的结局)汇集后重新编辑的产物, 百回本(受招安征辽征方腊)是接近他的创作意图的。

零兄开列了三个问题, 我一一讲讲我的看法, 不妥之处, 敬请指正。

1 如何看“水浒”这一书名与主题的关系?

2 如何看开宗明义的“引首”中“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3 如何看金圣叹称《水浒》古本为七十回的问题?

1。 “水浒”一词最早来源于“率西水浒”一句, 是周人赞美祖先草创基业之功的。 但是否可以由此断定, 施选取这一词作为书名, 就表明他心目中的好汉们是可以开创基业的呢? 未必。 盖水浒一书来自前人创作的汇总, 有些东西施只可能取约定俗成的称呼, 好比前人称某地叫石碣村(<<宣和遗事>>), 那他的书里也就出现个地方石碣村了(<<水浒传>>), 而未必就能由此推演追溯到“石碣”一词的来历, 说句玩笑, 好比, 是否这个“石碣”跟曹操“东临碣石”有关系, 晁盖三阮等辈是否与魏武等量齐观? 那样考量的话, 不是有些穿凿了吗? 同样, 前人管那个叫“水浒”寨, 管那些好汉的故事叫“水浒故事”, 那施耐庵他自然也不能例外, 也会称为那里“水浒”, 称自己重新编辑的好汉故事叫“水浒传”。 这种可能性是不是有呢? 我认为是有的。 须知, “水浒”一词的使用, 绝非自施而始, 至少, 早于施的元代的高文秀所作的《黑旋风双献功》中就说:“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船;三十六座宴台楼,聚得百万军马粮草。”(这段在<<水浒传>>中也有引用)可见, 在施以前, “水浒梁山”这样的词的使用早就不是罕事, 未必就能由此认为, 施把书取名<<水浒传>>就说明他要表现开立基业的主旨。

2。 有关“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我认为小说是文学作品, 很多语言是夸大的, 尤其类似这样的排句, 往往未必说明其真有深意。如果一定要因这两句就认为好汉们是要造反到底, 那么在紧接着的诗曰中“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又做何解呢, 是否可以去深入辨析一下, “节侠”是甚么意思, 是不是指不会“造反到底”的好汉呢, “寨中屯”、 “泊内聚”又是甚么意思, 是不是说好汉们就不下山呢, 如果不下山怎么“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呢? 当然, 我认为是不可以这样仔细推敲的。 文学有文学的表现手法, 绝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会用“春秋笔法”的。 好比, 水浒传中的排句常有这类夸大句法, 用来吸引读者眼球, 让大家有好奇心、 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恰恰是“危言耸听”而非“微言大义”的。 做个不恰当的比方, 第十五回, 公孙胜正劝着晁盖, 生辰纲一套富贵, 不可错过, 突然有人从外面冲进来, 劈胸揪住公孙胜道:“好呀!明有王法,暗有神灵,你如何商量这等的勾当?我听得多时也。”接着, 书里说道:“吓得这公孙胜面如土色。正是:机谋未就,争奈窗外人听;计策才施,又早萧墙祸起。”那么, 假如, 水浒传写到这第十五回, 突然后面的部分没有了, 是否我们就一定要推出, 来的这人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会使公孙胜与晁盖的机谋败露,“计策才施,又早萧墙祸起”呢? 然而, 真正下一回交待的这个人是谁呢? 不过是“吴学究”而已。 他导致 “计策才施,又早萧墙祸起”了吗?当然没有。 类似这样的“危言”, 在<<水浒传>>数不胜数, 大都是用来吸引读者的, 我以为同样不能太过期待“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会有多少深意, 这很有可能不过是作者在开篇使用了一次吸引读者的惯用手法而已。 另一方面讲, 即便没有招安, 到七十一回为止了, 梁山好汉都聚齐了, 就“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了吗? 有两种可能: 1。 聚义就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了, 那么, 即便是招安版本, 众好汉也已经聚齐了啊, 打祝家庄曾头市青州江州华州东平府大名府, 也就算够本儿“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了嘛; 2。 聚义还不算, 还要有大的举动。 那么七十一回本并未交待还有甚么大的举动, 到聚义就结束了, 有甚么举动你们读者自己猜去吧, 可是百回本倒有闹东京扯御诏两败童贯三破高俅的大举动, 哪个更让读者感觉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了呢? 可见, 即便把这两句当作全书中心句而言, 百回本也并无不妥, 当然, 按我理解, 这两句并没那么大的提纲挈领作用。

3。 金的所谓“古本”我理解要么为假托, 因为他不欣赏被招安有功的结局, 要么就真有这么一个版本, 但也是众多版本中的一个而已, 只是因为跟金的理念比较相近, 因而金选择了这个版本(胡适是认为金不会假托的)。 这个很难真正澄清, 但按我理解, 既然七十回后的“黑旋风双献头”“九宫八卦”之类故事已经是元代戏曲有的, 施肯定是接触到了的, 他是有可能选入他编辑的<<水浒传>>的, 而受招安又是<<宣和遗事>>里就有的基调, 即便施不需要按<<宣和遗事>>的思路来演绎故事, 他的<<水浒传>>受到其影响的可能性也依然是有的。 而到七十一回就止住的可能性, 就古典小说的一般演排方式来说, 我感觉要小些。 是先有一本书, 写了七十一回这么个不零不整的回目数字上, 突然就结束了, 好汉们聚义到底咋样了, 你们自己猜去吧, 后人才又补上了二十九回或者几十九回的可能性大些, 还是先有一本书, 写了百回这样一个整数, 主要人物大都有始有终, 大悲剧结尾很感人, 又值得人深思, 但因为全书主旨与一些人的理念不同而被腰斩才出现了一个七十一回本的可能性大些呢? 我感觉, 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些。 当然, 这只是对是否招安的大方向上的讨论, 事实上, 完整的水浒版本的讨论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同样的大方向, 版本也还是有很多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