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1月30日《1958年及以后出生的省委副书记以上政要》 -- 潜恒

共:💬9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09-1-31《江西省历任省委第一书记简历》

  陈正人,1907年12月生,江西遂川人。曾用名胡思义。192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初中。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江西省吉安市学联和吉安总工会做宣传工作。9月任中共江西万安县特别支部书记,年底改任中共江西地方执委会秘书。1926年12月起任中共江西遂川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9月起任中共万安县委宣传部部长、暴动委员会委员,参加组织和发动万安暴动,10月至11月任万安农民自卫军政治指导员,11月起任赣西工农革命军第五纵队党代表,12月起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1928年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同年10月起任特委副书记。1930年1月起任中共安福中心县委书记,10月起任吉安地区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委会委员。1931年1月起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1月起任中共江西省委代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常委,同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委会委员。1932年5月至1933年12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37年到延安,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副部长。同年9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1939年9月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39年11月至1945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3年1月起任西北局常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起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吉林军区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东满(吉林)分校政治委员、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政治委员。1949年5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1949年6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9月至1952年3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0年9月至1952年12月任江西省政协主席。1952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部长、党组书记。1954年12月、1959年4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二届、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1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部秘书长(1957年8月起)。1955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农林办公室副主任。1959年8月至1965年1月任农业机械部部长、党组书记、党委书记。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2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1980年得到平反。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杨尚奎(公元1905——1986年),曾用名杨上魁、老穆,兴国江背乡人。1928年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苏区时历任乡支书,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长。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赣粤边山区坚持斗争。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任中共信康赣雄(后改为赣粤边)特委副书记。1935年12月任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并奉命开辟梅山新区的工作。1936年2月至1937年7月任中共雄余中心县委书记。1936年3月至1937年7月兼任中共南雄县委书记。参与领导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至1938年1月任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同年任赣粤边特委在江西大余县成立的江西抗日义勇军池江办事处(后改称新四军池江通讯处)主任,以公开合法身份进行抗日义勇军整训工作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1月至1939年11月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1939年12月下旬北上。1940年1月抵达延安,1940年1月至1941年6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9月毕业分配到中央组织部担任干部科科长,参加七大代表的资格审查工作。1942年9月进中央党校1部学习,任党支部书记,参加延安整风。1944年10月至1945年5月任中央党校四部组教科副科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大会结束后,6月任“南下广赣干部大队”副政治委员。1945年10月转赴东北,南下转北上。1945年10月底到达吉林省长春市。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中共吉林永吉地委副书记兼敦化县委书记、县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投入创建东满根据地的斗争。1946年5月至6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兼永吉中心县委书记。1946年7月至1947年9月任中共吉林吉南地委书记兼吉林(东满)军区吉南军分区政治委员。1947年12月至1948年1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省委组织部部长。1948年8月至1949年3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省委秘书长。1949年4月任吉林南下干部工作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6月抵达南昌。同年6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1949年7月至1952年12月兼任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49年9月至1951年3月兼任赣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1949年11月至1951年8月兼任赣西南区党委书记。1950年1月至1951年6月任赣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0年11月至1951年6月兼任赣西南行政公署主任、行署财经委员会主任。1950年11月底兼任赣西南区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1951年8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专职副书记。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任江西省监察厅主任。1952年3月至1953年3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1952年11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南局委员。1953年1月12日至1956年4月兼任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55年1月至1964年10月兼任江西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主席。1956年4月至1965年5月26日兼任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1956年7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第一书记。1958年6月兼任江西大学校长。1961年2月至1967年1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1962年9月至1968年2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第三政治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安义印刷厂劳动。1973年2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至1978年2月)。1975年2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6年10月至1982年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78年3月至1983年6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委员。1979年12月至1983年4月兼任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1980年11月至1983年5月任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是中共七大、八大大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86年7月7日因病在南昌逝世,享年82岁。夫人水静。

程世清(1918.4—2008.4)河南省新县人。1918年4月出生于新县陈店乡程七村。幼时由于家庭贫寒,只上过两年私塾。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帮助父母干农活、打柴、放牛。1928年6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后改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在他的家乡柴山保开辟革命根据地。1929年他刚满11岁时,就找到红军首长,要求参加红军队伍,被编入光山县独立团当传令后。1931年10月被编入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六七团宣传队任宣传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被提升为宣传队分队长。后参加了双柳树、泼皮河、英山、固始等战斗。1932年夏,国民党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转移外线西征,程世清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他找到了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军部当马夫,后被安排到军政治部宣传队任宣传员、分队长。1934年11月,他随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长征,翌年初到达陕南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程世清调任七十八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1936年夏,他参加了东渡黄河抢占离石战斗。

  抗日战争开始后,程世清被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八旅六八七团任宣传干事,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翌年夏,升任旅政治青年股长。同年冬,参加了延安青年联合会代表大会。1939年后,先后任六八八旅独立团一营教导员,冀鲁豫支队二大队宣传股长、政治处副主任,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二十四团政治处主任。转战在苏北、淮安等地。于1943年11月到达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程世清遵照中央指示奔赴东北,奉命组成长白支队,负责接管长春到白城子一线的安广、大来、前郭旗、扶余和农安等县伪满政权,组建了一支2000余人的武装部队,至1946年8月部队发展到一个建制团,程世清任团长兼政委。以后历任黑龙江军区庆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西满军区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一三二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加了四平、辽沈、平津、广州等战役和佛山、英德、韶关等地区剿匪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世清任军委装甲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63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程世清奉命带领二十六军七十六师和坦克团到江西制止“武斗”。嗣后,程世清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组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离职后在福建省福州市休息。2008年4月29日在南昌病逝,享年90岁。

  佘积德,1916年9月生,安徽金寨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毕业,少将军衔。1930年任商城三区苏维埃政府少先指挥部政治指导员。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任商城独立团一连通讯员。1931年4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二营六连通讯员,二一八团政治处宣传员、宣传队长。1932年6月起任二一八团政治处组织科科长。1933年5月起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参加了长征。1935年7月起任九十一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1936年12月起任九十一师政治部特派员、干事。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政治处特派员。1938年3月起任三八六旅政治部保卫干事,12月起任三八六旅补充团政治处特派员。1941年2月起为一二九师轮训队学员,6月起任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1942年1月起任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3年10月起为中共太行区委党校学员。1945年3月起任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起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6年11月至1947年8月为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党校学员。1947年8月起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起任太行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9年9月起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51年11月至1952年1月任平原军区军政干校政治委员。1952年1月至1953年2月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12月起兼任华北军区炮兵军法处处长。1953年2月至1955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1953年7月起兼任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军法处处长。1955年2月至1956年夏为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第一期学员。1956年至1965年1月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5年1月至 1969年11月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11月至1975年8月任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至1973年11月)、军区党委常委,其间:1972年4月至1974年12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2月至1979年7月任福州军区顾问。1979年7月起任成都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1981年1月24日在成都逝世。

  江渭清(1910-2000),1910年11月26日生,湖南省平江县时丰秀水余家洞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高中。少年时就读于平江第四高小。1926年在中共湖南平江西三区委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7年5月参加平西游击队两次攻打县城的战斗。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勤务员、传令兵。1930年起历任湘鄂赣红军独立师连政治委员。1931年任平江保卫队大队政治委员。1932年任红16军7师团政治委员、独立2师4团政治委员兼营政治委员。1933年任红18军54师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1934年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党委书记。1934年12月任湘鄂赣省扩红总队队长,提出了“前方飞兵前进,后方跑步扩军”的战斗口号,使曾经遭受了严重损失的红十六师又发展到4000多人枪,恢复了3个团的建制,受到省委、省军区表彰。1935年任中共咏生(即平江)中心县委书记兼边区政治委员。1936年任湘鄂赣苏维埃驻湖北代表团主任,中共鄂东南道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1936年3月起任中共湘鄂赣省西北特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西北军分区政治委员。1937年5月起任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湘鄂赣特委委员。在湘鄂赣边坚持了极其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面对敌人长期的包围封锁,他和战友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很难吃上一顿饱饭,有时把米磨成粉煮米汤喝,有时甚至只能吃苦菜、松子、茨子乃至观音土,因而患了严重的风湿病,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改编为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参谋长、副团长,后兼新四军第3支队5团副团长,率部在高淳、当涂、溧水边界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后,1941年初任新四军皖南第1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新编第1支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中,率部冲出重围,在苏南、苏浙皖边地区转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18旅旅长,率部在江苏南部地区参加反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并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痛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巩固、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后率部到江都、高邮、宝应地区,领导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起任新四军第16旅政治委员,中共江南苏皖区党委书记,苏南行政公署主任。1945年1月任苏浙军区第1纵队政治委员。率部挺进苏南敌后,建立起苏南抗日根据地。参加过牛头山战斗、天目山战役和解放金坛、高淳等战役、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委员。1946年5月任华中野战军第6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兼中共苏中二地委书记,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战役。1947年1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委员(纵队司令员王必成),参加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兵团党委常委,参加渡江战役,参与指挥第8兵团所属部队攻占南京,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功勋。南京解放后,任中共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兼任南京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市总工会主任。1952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54年8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56年7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其间:1953年8月至1954年1月兼任省委工业部部长。1954年11月至1960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1955年4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江苏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67年4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三政治委员、代理第一政委,1955年9月至1967年4月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61年2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1966年至1974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74年12月至1982年8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1974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年9月至1982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1975年3月至8月),1974年12月17日起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2000年6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是中共八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中共第八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1987年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