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镍币与银币 -- 淮夷

共:💬65 🌺32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劳工短缺与"economic man"的假设

赞同您的话。补充几句观察吧(从芭芭拉的角度)。

芭芭拉总结打工经历时,提到了工资停滞。她说,她体验的三个城市,当时,都存在底层劳工的供应短缺,这表现为,随处可见的“Now Hiring"的广告。但是,劳动力市场最底端的那些劳工,他们的工资并未因之水涨船高,而是奇怪的出现了长期停滞的困境。以至于格林斯潘在2000年7月给国会的报告中提到,当下的低失业率和工资上涨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似乎失效了。

芭芭拉于是写到,在美国这样的自由社会,为什么资方的压低工资并没有遇到最底层劳方的有效抵抗呢?所谓的"economic man",经济学家的经典假设之一,每个人都会理性地追求其最大利益,对穷人们是失效了吗?如果市场上劳力短缺,穷人为什么宁可忍受这样的低报酬,也不去和资方bargain,或者干脆用脚投票呢?

芭芭拉以她的经历,提出了几个解释:

1,越穷的人,就业的流动性越低。中产阶级为了换到一个满意工作或许可以走遍美国,但是在贫困线徘徊的那些低收入人群,没有汽车,有的人往往要搭亲戚的车去上下班,作者在明尼苏达的沃尔玛工友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大大缩小了选择雇主的范围。

2,不可小视的心理惯性。芭芭拉提到工人之间存在普遍的心理惯性("the general reluctance to exchange the devil you know for one that you don't know, even when the latter is tempting you with a better wage-benefit package") 她把雇主比作是魔鬼。找工作时经历的种种痛苦(不尊重人的面试、侮辱性的药检,等等),造成工人宁可忍,也不愿用脚投票,因为下一个雇主可能也还是个魔鬼。

3,资方和劳方的信息不对称。芭芭拉在底层工作时,不自觉地,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去上网去查找一些工作和薪酬的资讯,真正的穷人哪有能力和资源去找这些呢。

芭芭拉提到的这些,套在中国的民工身上和城市贫民身上,也合身的很。

“无形的手”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失效的,而且是不公平的。这时候需要的是国家那只“有形的手”去再分配资源,去增加穷人的公共工资,以补贴私营部门的低薪。

这只有形的大手,美国民工需要,中国民工更需要。新劳动法,只是新时期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