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折腾还是不折腾?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 -- 起于青萍之末

共:💬67 🌺1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认为你说出了事实,却混淆了关系

在开始的几年,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极大提高了的,这无疑也会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收入。但不得不承认,“提高农民劳动积极性”这个因素不是独自起作用的,而是和粮食品种改进、化肥、农药增加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起促进作用的。

我觉得,你和楼主的观点大概一致,却似乎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大概认为所谓的劳动积极性就是好好干活。而我认为更复杂一些。

在改革前,农民是无权决定生产些什么的,而自主权下放后,他有权决定。这在微观上就进行了相当深入的产业优化。

由于收入和自己的产出相关,他会自觉地去改良品种,施用农药,也会努力的去施用更多的化肥。而为了这些事情,他自然会最大限度的动员他的资源。结果是投入的增加和种,药,肥的改善。

自然还有本身劳动力的投入和劳动精神的改变。

我问:这一切后面是什么?

回答是:人的积极性的调动。

所以您认为的

包产到户20年以后,到2000年以后,我老家的农民在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劳动力投入(积极性)急剧减少。最直接的现象就是,农村不养牛了,以前需要用水牛犁(耕)三遍的水田耕作方式早已变成耕一遍甚至不耕,但是水稻单产反而稳中有升。这和“包产到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量是直接矛盾的。品种改良、农用物资(化肥农药)投入增加的才是根本原因。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无论从劳动工具的改造,良种,化肥物资的投入后面有人的积极性的提高的问题。

所以不是无关于人的积极性的问题,而是在解放生产力当中,这个因素是最为活跃的。

顺便说说,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落实到这里就是,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于现有的物质因素。例如现有的工具,种子化肥农药等决定粮食产量,产量再高总有个顶。而人的积极性对于这一切都是有能动性的。这个观点向左向右都有问题,要么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要么认为人不起作用,无视主观能动的调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