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09-1-22《安徽历任省委第一书记》(明后天请假) -- 潜恒

共:💬10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安徽历任省委第一书记》贰

  李德生(1916~ )

  中国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河南光山县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人。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九十年代中期,德高望重的老将军李德生亲自挂帅,联合各方人士共同创建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

  几年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以“联络海内外爱国人士,爱国团结,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宏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为宗旨,积极开展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老将军李德生戎马倥偬大半生,耄耋之年依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波操劳,这火一样炽热的高尚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四海五洲的炎黄子孙。

[编辑本段]早期

  李德生是大别山的儿子。他1916年4月出生在大山腹地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里。李家洼属柴山堡地区,当时属于河南省光山县,即今河南新县陈店乡。全村几十户人家,大都是穷人。由于家境贫困,他8岁时就成了替人放牛的放牛娃。9岁时,母亲因无钱医病去世,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3年后,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柴山堡,他加入了儿童团,被推举为儿童团长。1930年2月,他告别父亲,参加红军。这时候,他还不满14岁。

[编辑本段]红军时期

  ,李德生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交通队员、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他参加过伟大的长征,在战斗中受过重伤。他曾受张国焘的极左路线迫害,被开除过党籍,曾背负着不公正的处分三过草地雪山。7年的红军生活,使他历尽了磨难,但也砥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他称之为“仿佛上了一次大学”,“读了一部战斗与生活的百科全书”,“打下了革命一生的基础”。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时期

  ,他在八路军129师的几年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职务,参加过开辟根据地的战斗,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打过许多硬仗,立下了许多战功。抗战8年,他从刘伯承、邓小平首长那里学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领导艺术,很快锻炼成为一个有智有勇的中级指挥员。

[编辑本段]解放战争时期

  ,他先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及二野担任旅长、师长。他带领部队鏖战中原,飞越长江天堑,进军大西南。3年的征程,他的部队歼敌数万,战功显赫,他也成了一个成熟的将领。

[编辑本段]抗美援朝时

  ,他先后在志愿军担任35师师长和12军副军长,率部参加过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及上甘岭战役。朝鲜战场的残酷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战争。中国军队以简陋的武器打败了装备先进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全凭的是智慧和勇气。3年的抗美援朝,他又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4年,12军圆满完成任务奉命回国。在和平的环境里,已经升任12军军长的李德生努力致力于部队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他领导的12军受到了军区和军委总部的表彰。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7年,李德生奉调到高等军事学院学习了三年,这对于身经百战的将领无异于如虎添翼。回到12军后,他花了很多精力抓连队的军事训练,并且卓有成效。六十年代享誉全军、全国的郭兴福教学法就是李德生亲自下连队抓典型的产物。他在郭兴福身上倾注了许多智慧和心血,终使郭兴福教学法成为“军事和政治、理论和实际、行动和思想、战术和技术、演练和讲解、言教和身教都结合很好”的基层练兵法。郭兴福教学法受到了中国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全军很快掀起了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热潮,使得全军的大练兵、大比武运动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士兵的军事、政治素质显著提高。

[编辑本段]在文化大革命中

  ,李德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高层的赏识,被委以重任。1967年夏,周恩来紧急单独召见李德生,要他率部队负责解决安徽省的问题,制止武斗稳定局势。李德生深感责任重大,在他的努力下,用了不长的时间,安徽的各项工作都走上了正轨,“极左”造成的损失被减到最少,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呈现出上升趋势。

  1969年,李德生被调到北京,参与政治局、国务院、军委的工作,同时兼管安徽的全部工作。在中央的几年里,他的人品和才干进一步得到认可,先是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又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他担任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中央副主席。

  1973年底,李德生被调到东北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在东北的12年中,他对军队建设和地方建设作了许多深入扎实的工作,获得中央和地方的高度赞誉。

  1985年11月,李德生到新建立的国防大学担任政委及党委书记。198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1990年离休。

[编辑本段]离休

  离休后的李德生仍时时关注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后,他深感自己也应该为爱国主义教育尽一份力。于是,他联络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及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建立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建立五年来,利用重大节庆、重要事件以及人们关注的热点等时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启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他们更把工作重点放在广大青少年身上,下大力气举办各种有益活动,以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精神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将军之志岂止在战场”。老将军李德生和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所实施的爱国工程无疑又是一种创造,一项壮举。

  李德生 (1916-- ),河南省新县陈店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部传令兵、班长、排长、十二师三十五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交通队支部书记。同年6月因被指责否定张国焘的正确领导被开除党籍,1936年2月重新入党(1946年中共'七大'后取销被开除党籍的错误处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通信排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战斗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团长,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和兰封战役,并率部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在襄樊战役中,所部十七旅在其指挥下英勇作战,活捉敌中将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被中共中央记大功一次。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后不久,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随后率部参加渡江作战,直取徽州、金华、杭州等地,并参加解放重庆、成都的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1952年9月任十二军副军长,11月出任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参加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回国后,1955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军长,1957年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返回部队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郭兴福教学法",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称赞,并于1964年1月由军委号召在全军学习推广,为提高人民解放军的训练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68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4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文革"期间,曾奉周恩来总理指示赴安徽制止武斗,后受到"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80年8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其彻底平反,1985年11月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李德生回忆录》。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才63岁。

  临终前,由于病痛的残酷折磨,他已骨瘦如柴,弥留之际,虽已神志不清,但在昏迷状态中,还用微弱的声音问道:“敌人打到哪里了?我们谁在那里?”

  他的小儿子回答说:“是李德生叔叔在那里!”

  “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放心睡一觉了。”

  李德生,1916年5月20日生,河南光山县柴山保李家凹(今属新县)人。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2月参加革命。大专学历。1928年入村儿童团。1929年12月任儿童团团长。1930年2月参加红军。任红11军(不久改红1军)1师3团2营4连战士。1931年任2营通信员。1932年任3团交通排传令兵。1933年左手伤残,任12师交通队战士。1934年任红4军12师35团供给处指导员。1935年长征。任红4军10师交通队通信员,交通排排长,党支部书记。1935年被撤销党支部书记职务,开除党籍。1936年任班长。1936年取消处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直属通信排排长。1938年2月任团直属队通信连连长,特务连连长。1938年4月任1营、3营副营长。1939年秋任1营长。1943年9月任太行军区第2分区3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纵队4支队第769团团长。1946年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7旅19团团长。1946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队17旅旅长。1949年2月任2野12军35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12军35师师长。1952年9月任12军副军长。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级国旗勋章和1级自由独立勋章。1954年回国,任12军副军长。1955年任12军军长(1958-1960年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7年11月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1974年12月)。1968年4月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974年12月)。1968年4月-1974年12月兼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4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3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1969年7月在国务院业务组工作。1969年7月-1974年12月兼南京军区党委副书记。1970年1月-1973年12月兼总政治部党委副书记。1970年4月任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兼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2书记,安徽省委第1书记(-1974年12月)。1973年8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9月)、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1975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5年1月)。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第1书记。1985年6月-1990年4月任国防大学政委、党委书记。1992年10月离休。中共第9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10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75.1免),第11、12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4中辞),12、13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3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佩璋  宋佩璋:(1919-1989),男,汉族,1919年生,河北省临城县人。193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参加工作,大校军衔。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旅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中原野战军第8纵队23旅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79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后兼川西军区茂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51年至1953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79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0军179师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政委。1967年8月起任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4月至1971年1月任安徽省革委会第二副主任(其间:1969年11月至1971年1月任安徽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1月至1975年5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1975年5月至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1977年6月被调离安徽进行审查。1984年2月被撤销党内外职务。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1973年在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任职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12月24日在南京逝世,终年70岁。

万里  1916年12月生,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平县工委书记,泰西地委宣传部、组织部部长。1940年后任中共鲁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冀鲁豫二、七、八地委书记。1947年后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委员、秘书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委副主任、经济部部长、建设局局长。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部长。1950年6月-1954年9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副部长。1954年-1955年4月任国务院建筑工程部副部长。1955年4月任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局长。1956年5月-1958年2月任城市建设部部长。1958年3月-1966年10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58年8月-1966年6月任北京市副市长。1959年9月-1977年11月任北京第二至四届政协副主席。1973年5月-1975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月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78年1月-1979年12月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8月-1982年5月任国家农委主任,1982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后任中央绿化委员会主委,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组长,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主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同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6年当选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90年任中国绿化基金会名誉主席。1993年4月当选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任第三届中国绿化基金会名誉主席。还曾任中国桥牌协会名誉主席,第十一届亚运会名誉主席。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6年荣获“奥林匹克勋章”金奖。1993年6月被世界桥联和北美桥联授予主席最高荣誉奖和世界冠军金牌奖。1994年1月被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公共服务荣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7日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还曾被加拿大里加纳大学授予法学荣誉博士学位。

  有五个子女。

黄璜,男,1933年8月出生,江苏涟水人,大专文化。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党。现任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军队卫生员、文工团员、中共中央华东局机要员。建国后历任华东局机要员、安徽省委机要处台长、安庆地委机要科科长、安庆地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望江县委书记处书记、安徽省委组织部一级巡视员。“文革”后任安徽省直机关处长、无为县委第一副书记、六安地委常委兼霍邱县委书记、六安地委副书记。1983年3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1987年7月任江西省副省长。1989年12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军区第一书记。中共十二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主要论著《源于实践的思索》,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李贵鲜  李贵鲜

  全国政协副主席。 

  男,汉族,1937年8月生,辽宁盖州人,196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参加工作,苏联莫斯科门氏化工学院工程物理化学系电真空化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1959年至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1960年至1965年苏联莫斯科门氏化工学院工程物理化学系电真空化学专业学习。1965年至1967年公安部十二局研究所工作。1967年至1977年国营七七七厂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1977年至1979年辽宁省锦州市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1979年至1982年辽宁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党组副书记。1982年至1983年辽宁省副省长兼省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83年至1985年辽宁省委常委、副省长。1985年至1986年辽宁省委书记。1986年至1988年安徽省委书记。1988年至1993年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1993年至1994年国务委员。1994年至1998年国务委员兼国家行政学院院长。199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6月再次当选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卢荣景  卢荣景:男,汉族,1933年8月生,安徽省庐江县矾山镇人。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参加工作。初中文化。1953年3月为安徽省铜官山铜矿工人、地质练习生、助理技术员,矿党委组织部干事、秘书。1958年4月任铜官山铜矿坑口党总支部副书记、书记,矿人事科科长,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58年5月任矿党委宣传部部长。1961年3月任铜官山铜矿党委副书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下放劳动。1968年4月任安徽省铜官山铜矿革委会主任。1969年1月任安徽省铜陵特区革委会政工组组织小组副组长、组长、政工组组长、党委常委。1973年1月任安徽省铜陵市委副书记,市建委主任。1976年11月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9月任安徽省工业交通办公室第1副主任、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1月任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83年3月任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84年12月任安徽省委副书记。1987年6月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1988年2月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1988年4月任省委书记、省长。1989年4月任安徽省委书记。1996年2月兼省政协主席。1998年8月-2000年1月任安徽省政协主席。7届全国人大代表。9、10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13-15届中央委员。

回良玉 

 回良玉,男,回族,1944年10月生,吉林榆树市人,1966年4月入党,1964年8月参加工作,省委党校大专学历,经济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1961-1964年 吉林省农业学校学习

  1964-1968年 吉林省榆树县农业局、人事监察局科员

  1968-1969年 下放吉林省榆树县“五七”干校劳动

  1969-1972年 吉林省榆树县革委会政治部干事、办公室副组长

  1972-1974年 吉林省榆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于家公社党委书记

  1974-1977年 吉林省榆树县委副书记

  1977-1984年 吉林省农业局副局长、省农牧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1984-1985年 吉林省白城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1985-1987年 吉林省委常委兼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农工部部长(1984-1987年吉林省委党校函授班党政干部基础专业学习)

  1987-1990年 吉林省副省长

  1990-1992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1992-1993年 湖北省委副书记

  1993-1994年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

  1994-1995年 安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1995-1998年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

  1998-1999年 安徽省委书记

  1999-2002年 江苏省委书记

  2002-2003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3-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王太华  王太华,1945年10月生,江西兴国人。中央党校研究生。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1965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

  1968年12月在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锻炼;

  1970年8月任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教师,政工组长;

  1978年8月任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党支部委员;

  1979年5月任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学校副校长、党支部委员、市招办主任;

  1980年8月任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83年6月任江西省赣州地区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中央党校学习);

  1985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92年3月起任第五届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书记、中共安徽省合肥市委书记;

  1995年1月在中共安徽省委第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

  1998年10月在安徽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安徽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1999年2月至2000年1月任安徽省省长;

  2000年1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2003年1月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4年12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郭金龙  北京市市长。

  1947年7月生,江苏南京人。1969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至1973年任四川忠县水电局电力股干部、技术员

  1973年至1979年任忠县体委教练

  1979年至1980年任忠县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

  1980至1981年任忠县文教局副局长

  1981年至1983年任忠县文化局局长

  1983年至1985年任中共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1985至1987年任省委农研室副主任,省农经委副主任

  1987年至1990年任中共乐山市委副书记

  1990年至1992年任中共乐山市委书记

  1992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

  1993年4月在中共四川省委第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93年12月免),同年12月调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1995年8月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第五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

  2000年10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郭金龙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2005年1月,安徽省十届人大会议上郭金龙当选安徽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6年10月,在中共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2007年1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代市长。

  是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2008年1月26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1月26日选举郭金龙为北京市市长。

王金山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1945年2月生,吉林公主岭人。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四平师范专科学校毕业。

  历任公主岭市农业局副局长,中共梨树县委副书记,吉林省副省长,中共白城地委副书记、书记,白城地区行署专员,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吉林省委常委

  1992年任第五届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1993年4月任第六届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1996年8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后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

  2002年10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省长

  2003年1月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安徽省省长(2007年12月辞去安徽省省长职务)

  2006年10月,在中共安徽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

  2007年11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

  是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