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猜谜集序之五(趁热打铁) -- 云深不知处

共:💬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杨震

杨震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廉洁奉公传为千古佳话。

杨宝的儿子杨震,是后汉章帝、和帝和安帝时人,为杨姓的35代祖,亦有称为弘农杨氏始祖的,因为他是弘农华阴人。他少年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他"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是当时的大儒学家。他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任教二十多年。一般有学问的人,都称他为"关西夫子杨伯起"。州郡里多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只在家里教书。后来,有一天,有只冠雀(鹳雀)含了三条鱼,飞到他的讲坛上。他的学生把鱼拿起来说:"老师,蛇一样的鱼,听说是象征卿大夫的衣服颜色的,三条的数目,是表示三公的职位,老师自此以后,要高升发达哩!"杨震听了,更是勉励自己,发奋地用功,在学问上求进步,作为将来做官时候的准备。他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做官,四迁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

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王官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三更半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的呢?"王密听了,便非常羞惭地谢罪走了。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他应得的薪饷之外,丝毫都归入公家。他常常教他的子孙们疏食,来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教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国公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作遗产,不是很丰厚了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

后汉安帝元初四年丁巳(117年),杨震被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当时博士选举风气不正,所选博士名不符实。杨震极力煞住这股歪风,他荐举的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都是过得硬的,"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安帝永宁元年庚申(120年),杨震代刘恺为司徒。安帝延光二年癸亥(123年),杨震又代刘恺为太尉。这时,安帝的舅父人鸿胪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希望得到提拔。杨震不同意,耿宝又亲自找到杨震说:"国家很倚重李常侍的才能,准备让您提拔他的哥哥,我只是向您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要我们太尉三府征召人才,就一定会有皇上批示的尚书命令。"他坚决不同意,耿宝就十分抱恨地走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推荐所亲厚的人给震,杨震又不接受。司空刘授听到这些讯息,立即推荐了这两个人,十天之内都得到了提拔。由此,杨震更加构怨于人。

然而,像这样正直清廉、不徇私情的官吏,在朝廷内外不仅是吃不开的,而且必然遭谗受谤,不获善终。杨震更是如此。临死前,他慷慨地对他的诸子门人说:"死是--个人不可免的。我蒙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悲嬖女倾乱而不能禁,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呢?身死之日,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70余。待到一年多以后,汉顺帝即位(126年),奸臣樊丰、周广等被杀,杨震门生虞放、陈翼往京城为杨震翻案。朝廷都称颂杨震是忠臣。顺帝乃下诏封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先葬十余日,有大鸟高丈余,集震丧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郡守以此情状告顺帝,加上当时连续发生灾异。顺帝感到杨震被诬陷而死,于是下诏策说:"已故太尉杨震,正直为怀,使他辅佐时政,而小人颠倒黑白,陷害忠良,上天降威,灾害屡作,求神问卜,都说是杨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这种罪过。山岳崩塌,栋梁折断,我是多么危险啊!现在使太守丞用中牢具祠,魂而有言,来享受我的这些祭品吧。"于是时人立石鸟像于杨震墓所,彻底为杨震平反昭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