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久公子论危机的终结 -- jugojl6

共:💬57 🌺1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之一——高铁

有人问?

建设高速铁路,高速铁路能不能盈利?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高速铁路必然亏损,且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高速铁路公司肯定会有一天资不抵债,按公司法理应破产?

你奇怪不奇怪?

一点也不奇怪。日本的新干线在日本高速发展期间就是几乎一直亏损或“间接亏损”,即有盈利的时候(大概是7-8年),也是以老铁路系统的乘客减少,引发亏损为代价。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如果想要高级铁路,而且是老百姓负担的起的高速铁路,几乎肯定这个公司是要亏损的。

同样的道理,欧洲的空中客车也是亏损的,中国的大飞机制造公司,可以肯定的是也必然亏损。别说飞机制造企业是亏损的了,连航空公司、机场,也几乎都要亏损(中国过去几年的机场盈利可能属于特殊的情况),全世界概莫如此。

如果按照通常的私人企业的思路,这些企业都应当被关闭。美国就是这么干的,私有化,航空管制取消,结果辛辛苦苦20多年下来,航空公司累计利润为零或者为负,飞行员倒是累得够呛(美国国内地区航班飞行员工资好低)

让我给一个正常的解释:这些企业必然要财务上亏损,不亏损才怪,亏损了才是给社会做贡献!总之,也许铁路的服务态度很糟糕,也许东航的“拒载”很混蛋,但这和他们的财务亏损没有本质关系。治疗这些问题,要靠其他手段,而不是靠逼着他们去实现算账上的盈利!你要逼?逼到最后铁路职工航空职工变成社会最惨的职工的时候没人去干这些行业看你国家怎么办!

为什么说这些企业财务上几乎必然亏损呢?

因为这些企业都是生存在一个不断扩大生产的社会里。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不断扩大,那么就必须要有不断扩大的货币在这个社会里作为流通的工具。换句话说,一定要有新创造的货币流进去,“插入”到流通中去。

我们拍脑袋,一般都能想到这个新创造的货币,归根结底,一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创造出来的(不管有什么中央银行之上的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存款这样一来一去的存款货币符号创造),中国人民银行一定在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可是问题在于,人民银行把货币创造出来以后,怎么把货币“插进去”呢?

很多学富五车的学者会告诉你:这个啊,人民银行会买入中国政府的债券(国债),或者间接的完成这个步骤,这样啊,就把新创造的货币给“插进”社会里了。

绝大部分老百姓看到这里都很不明白。事实上,这些专家也是半桶水。让我再把话说清楚了:

就是说,人民银行是以把钱“借给”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方式,把新钱塞给了政府!(当然,用的是“买入”国家的债券的方式,不是用“贷款”给政府的方式)

那老百姓会问了:既然是借钱,那不是有一天要还吗?而且还得加上利息,也就是还回去给中央银行的钱比中央银行借给你的钱还更多,政府上哪去找这“更多”的钱?收税? 无论怎么样,钱不都是中央银行创造出来的吗?怎么还要还给“钱的创造者”以比他原本创造的钱更多的钱,上哪里去找?

到这里,刚才那些所有轻描淡写的说“中央银行是通过买入国债而向社会注入货币”的专家们都要哑口无言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想到过这一步,而教科书上也从来不会追问到这一步。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宋鸿兵得到一个结论:中央银行借此控制了全国的税收,所以聚敛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再加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格兰银行、美联储不得不说的秘密故事若干……

宋鸿兵错在哪里?

先说第一点:如果政府需要偿还中央银行这种借款的利息,利息、用货币支付的利息从哪里来?

简洁的回答:在社会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政府偿还中央银行的利息,来自于中央银行在上一轮的时候收取的利息(即中央银行的收入)的消费(换句话说当中央银行家作为他自己的收入,花了,给了企业,企业缴税给政府,政府再当国债利息还给中央银行家——中央银行家借自己给社会提供货币的功能享受了这么一笔收入,这比收入年年有月月有,维持他高贵的生活)——这些都是事实!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英格兰银行的确在二战以前就是个私有银行,他的股东是分红利的(红利来自于持有的国债的利息收入)!——宋鸿兵在这一点上倒没有说错,那些骂他白痴的人最好读读历史。(当然美联储是另一回事,那个就复杂了,这里不多谈,避免分心)

但是第二点:如果不是一个在社会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里?那又怎么还?

还是给一个比较简洁的回答:在一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里,如果最根本的货币(钞票、纸币)还是靠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国债的方式(即“借给”政府钱)来提供的话,那么一定政府一定要借新债换旧债,不断滚动。

换句话说,政府基本上是没打算“还”过那些钱。而事实上,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些国债,仅仅就为了适应社会扩大生产的需要而进行新货币发行的步骤而言,在这里就成了一个“装饰性”的摆设。

你信不信?不信?可以去美国联邦政府和美联储查资料,美国的国债存量,是不是加速上升?而且就是在金本位被放弃后的几十年里迅速上升的。(美国国债存量年增速度大概是至少8%,美国的名义GDP增量也没那么快)

当然,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再加上美国滥用这种世界货币的权利,所以美国国债的增加,自然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流通需要更多的货币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世界货币的增加,很大程度都依靠的是美国国债的增加——美国国债是全世界货币增加留下的一层痕迹。(怕一不小心又说玄了,还是先中断一下)。

OK,现在已经知道一个扩大的、规模不断变大的经济体里面,不考虑其他因素,如果是依靠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也就是国家向货币创造体——中央银行借钱的方式来提供货币,让货币总量扩张的话,国债的总量是一定要不断增多的,而且是加速增多(因为存在利息的原因)。

那么这个和上面提到的“高铁必然亏损”有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你把上面的国家换成高铁公司,是什么效果?

一个国家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越还越多(因为越借越多),我们都还可以接受。

可是一个公司借新债换旧债,而且越还越多(因为越借越多),你可不可以接受?

学过公司财务的人,都知道,这可不得了。要是全社会的公司都那样,那公司还有必要努力经营吗?

为什么呢?一个公司过手的钱,简化再简化,咱们把它分成两大类,一类算经营活动的钱,包括收入,包括支出。另一个呢,就是借债和还债。如果一个公司是收支相抵,但是呢债务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始终是一个净借入方,也就是在债务方面,是别人不断给他提供钱,而既然总的钱的流入和流出相等,而总的钱的流入流出=债务方面的货币净流入和经营方面的货币净流入之和,则前者既然为正,后者必然为负——也就是经营收入小于经营支出,企业“亏损”。

其实用另外一个方法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你一个社会里的货币流动,好像一个首尾相连结成环形的塑料水管,水(货币)在里面流动。既然生产在扩大,也就是同一段时间内生产的东西多了,那么就需要有对应的新货币注入。所以这个社会循环的圈圈里,一定至少要有一个实体,它的现金“收(挣钱)”减去“支(花费)”的净额是呈现负数的——那么这个实体的收支负数怎么填补上呢?由 这个社会里的货币创造体给他补上——至于补上的办法,可以是送(比如我国以前的财政拨款),可以是借(现在铁道部的铁道债就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是 先用“借”的名义,然后再免除债务,一笔勾销——那么这是实际上就是送,只不过是间接的,慢慢的“送”。

换句话说,一个社会,本来有一定的货币在流通,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如果规模不变,那么原来平静的生活,基本上是这样:有企业资本家、有工人,企业发工资给工人,工人去购买了企业的一部分产品,然后企业用上一期收到的利润,去购买了另一部分产品,这两笔购买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收入——企业也可以算出本期的利润(此收入减去工资成本);如果这个社会上有一个专门从事贷款的银行呢?那么无非是多了一份银行家的利息收入,而这个银行家阶层的利息收入,其实和资本家利润一样。来自于自己上一期的利息收入作为消费购买产品的支出。

可是这说的是平静的经济不变化不增长的情况,如果这个社会突然间多生产了一部分产品,可货币总量不变,怎么办?那么结果必然是该社会的产品价格将普遍下跌,如果工资不变,则利润将受损,直到该社会出现所有企业家都将亏损的境地——这显然是不能被大家所接受的事实。

所以,在扩大的经济体里面,一定要有新的货币注入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可是呢,现代的中央银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都是通过 贷款、借给你钱的形式,来把这些钱注入到社会中去的,所以从财务上来说,这些注入的钱,肯定是以社会中某个实体的新增贷款的形式送进去的,(具体的操作,这个实体可以是国家,也可能是公司,或者多绕几个弯,先银行,后公司),而不是可以直接就当成 某公司、某实体的收入直接由这某公司某实体作为“天上横财”“笑纳”的。所以,从 公司财务的角度来讲,这个社会一定会有人是财务亏损的。再说白一点,那笔新注入的钱所采取的形式——那笔新“债务”肯定是换不上的——连本金都换不上——无论这个债务是国债,是铁道债,还是航空债。

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全社会的人,在产品扩大的情况下,仍然所有人都追求盈利,且新发行的货币,是通过债务形态注入到社会上的,但是没有人明白这个债务其实是还不上的,也是不需要还的(如果还本付息倒还给货币发行实体,那么等于该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还少掉了——因为这样货币发行实体收取的利息收入将大于它的前期利息收入的花费支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在疯狂的追逐货币,努力偿债,却不明白自己的债务是还不清的,或者如果还清了,那么自己将付出物价惨跌的代价(连本带息搜刮一遍。使得存世流通货币减少,通货紧缩)。

所以,新干线建设新干线时候发行的本公司的铁道债务,其实根本不需要还债。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收购所有的最初发行的为了建设的新干线铁道债务,然后,一笔勾消。或者如下面一段所说的,多绕政府一个弯子,把铁道债在实际上转变成国债,而国家通过债转股持股高铁公司股份。高铁公司,也就是一个具有利用价值的向社会注入货币的“管道功能实体”。当然,高铁公司本身,就恰恰是扩大经济体在生产上的“新增实物”部分,一举两得。

所以说,很不幸,铁路和民航,就是这样的两个“注入管道”,也是两个被全世界误解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注入管道”。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两个部门,投入极大,所以往往都伴上了国家这个角色。所以呢,都要发行大规模的债券来筹资。而无一例外,现代国家的这两个部门,基本亏损。(两个例外,都发生在美国,一个是美国19世纪后半期的私人营造铁路的狂潮,那的确是为了盈利——私人投资的铁路,不过那些铁路公司基本都很快倒闭了,因为运费的收入(再加上价格战)根本无法抵消投资的巨额设备支出……这里面的例子似乎就包括那个让我们在中学时代刻骨铭心耗费华人白骨的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一个是美国二战后一段时间的航空公司,那是因为航空公司受保护但又订价高,所以美国找了其他地方作为货币注入管道,而航空公司则成为盈利性的公司了)

当然了,在实际的操作中,高速铁路(或者普通铁路也是如此)项目要操作起来,会比上面的简化描述,多几个弯子。

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铁道部打算建设高铁,但是要筹资,但既然中央政府等都不给补贴,不给拨款,所以就只好发行铁道债,各家商业银行积极认购。到这一步为止,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国家不干预,货币创造实体——中央银行也没有参与的,只有企业(铁道部)和私人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系统)参与的游戏。

我们已经说了,这个游戏,如果铁道部、企业和商业银行系统都想抓钱,都想疯狂的赚到利润的话,是实现不了的——因为基础货币没有变化。

怎么办?下面教诸位如何实现在铁道部作为货币注入管道下的社会货币增多:

国家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取得新货币;

新货币向银行收购其持有的铁道债,然后国家将持有的铁道债连本带息一笔勾销,债转股,变成持有高铁公司的股份(也可以学明治维新,就是简单的免除债务,然后由铁道部自己持有自己这个高铁公司的股份);

到这一步为止,铁道债其实已经通过几步操作,变化成了国债,留存在世界上——于是人们可以接受用新债换旧债的游戏了。

或者也可以这样做:

原来,银行有可贷资金;它用这些可贷资金购买了铁道债;

然后,国家发行新的国债,与银行达成换债协定,银行转而持有新国债,国家持有铁道债;

中央银行发行新货币收购银行手中的新国债,于是银行手中重新变成了可贷资金,而中央银行持有了新国债,国家持有铁道债——债转股!

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一批新货币给“打进”社会里去了。

那么咱们国家到底有没有这样做呢?有的,但是可不是上面说的主动的情况,而是被动的情况。

就是铁道部每年都亏损,于是由国家发行国债后得到的资金进行“补贴”,这些新发行的国债最后间接的流到了中央银行手里。

由于是每年的事后补贴,所以铁路这个货币注入窗口,没有发挥其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功能。过去的5年里,我国铁路系统增长非常缓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