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穿越小说指南 -- 江城孤舟

共:💬144 🌺2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确实如此

80年代的科幻繁荣,其实主要靠介绍国外的作品和再版本土作家早年作品为主,只有很少的当时写作的作品。我开始读科幻小说的时候,正是思索网友所说的国内科幻繁荣被“姓科姓幻”争论中止的4~5年后(86~87年),其实当时的作品也并没有多少,这种繁荣不是真的繁荣,本土作家的作品我几乎可以数的过来。其中郑文光先生的作品比较多也质量比较高,但是多是早年写就(50年代至70年代),而郑先生80年代写的一系列科幻都是和特异功能有关(我有这个集子);叶永烈先生写的比较多的是金明系列,不过我觉得只适合中学生阅读;童恩正先生的名作多是短篇(如《古峡迷雾》、《美洲来的哥伦布》等),其他作家的作品多为短篇且数量很少。当时市面上我见到的书是《五万年前的客人》、《古庙奇人》、《飞向人马座》、《魔鬼三角与UFO》等等(年代久远,恐怕有记错的地方),杂志有《科幻海洋》以及一些杂志间或等一些科幻小说,并没有多么繁荣,这和90年代初、中期情况也差不多少,是远不能和现在相比的。其实当时本土作家也就是以郑、童、叶等人为主,所以郑因病辍笔,童去国又英年早逝,叶改写传记文学后,国内直到90年代就没有什么科幻作品了。

其实,我认为,科幻小说的发展与当时科技息息相关。80年代初期是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开发,看到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接触到很多新技术,而到中前期就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写,所以作品匮乏甚至去写特异功能有关的科幻小说(这个当时称为人体科学,连钱学森老都相信,作家们相信也是很正常的情况,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评价这件事情)。90年代互联网络的发展也是如此(星河的《决斗在网络》等一系列),而目前来讲暂时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技术,加之读者可选择的余地较大,所以科幻的衰落很正常。

另外,科幻小说的写作对作家要求比较高,除了文学素养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对新技术、新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这使得能够胜任的人不是很多,我认为写作一部好的科幻小说的工作量应该远大于写一部普通小说或者其他作品,因此在国内作家多是业余写作的情况下,希望涌现更多的科幻作家和更多好作品明显是不实际的,所以现在只剩下刘慈欣先生为主力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