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当诗人遇上军人——也谈毛、彭关系 -- 达雅

共:💬18 🌺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当诗人遇上军人——也谈毛、彭关系(续)

5 庐山,时代的抉择

毛泽东是职业政治家军事家,业余诗人书法家。彭德怀是职业军事家,业余爱好无,连孩子都没有。在军事上的高度造诣和互补性让他们成为牢不可破的钢铁组合,职业之外对生活看法和艺术品味的巨大差异让他们无法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他们不是没有尝试过,尤其是毛泽东,从赠诗到送毛岸英去朝鲜。送毛岸英去朝鲜,除了为全国人民代个头,毛泽东未尝没有让彭德怀给儿子当军事导师的意思。参照康生的例子,毛岸英如果凯旋归来,毛、彭有可能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彭德怀也尽了他最大的努力,留岸英在总部,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只怕也有这样的考虑:“除非一起牺牲,我总要把岸英给主席带回去。”可惜呀,莫非真是天意?!(顺便感慨一下,毛岸英如果不死,在同年龄组人中是没的比的,文学康生,武学彭德怀,家学毛泽东,如此三大高手倾力打造的年轻人,金庸小说里有吗?)

但是毛泽东毕竟是职业政治家。如果认为毛泽东在处理彭德怀去留这样的问题时,会将职业之外的因素置于职业的考虑之上,那就太低估了他的职业水平。类似“操娘”这样的事情,以毛、彭几十年的共事和毛对彭的了解,根本就不在毛泽东的考虑之内。

我认为,真正让毛泽东下决心拿下彭德怀的,是时代变了。中国从战争转向建设的进程,强迫每一个人作出选择:跟上,或者被甩下。共军五大集团的军事领导人中,最不会打仗的聂荣臻跟得最漂亮,成功转型为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人。刘伯承办起了军校,转型成为军事教育家。粟裕离开了部队,成了军事学家。林彪选择了学习,以一种类似“厚黑”的思路学习,转型成为政治家。只有彭德怀,没有跟上历史的脚步。

彭德怀不是没有尝试。据史文恭考证,彭德怀本不想上庐山的,他想编一本书。请注意,这一次是彭德怀而不是刘伯承要编书。对于这个细节,我的解释是,彭德怀想学习老战友搞转型。我们不能苛求60岁老人学习太慢,但历史并没有等待的闲情。

于是,当彭德怀递上“万言书”把自己变成对立面的靶子的时候,或者,更精确地,在柯庆施李井泉希望毛泽东“出来讲话”、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谈话以后,毛泽东就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保下彭德怀还是拿下彭德怀。保下彭德怀,那就要伤害柯庆施李井泉代表的这一群人,而他们是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所依靠的主要力量。离了他们,彭德怀张闻天领人搞得来么?

基于政治家的力量分析,毛泽东最终决定拿下彭德怀。而在当时的制度下,拿下彭德怀的唯一途径是把他打成“反党集团”,这是毛泽东和B方都明白的。于是后面的汤汤水水就全端出来了。但毛泽东是知道彭德怀的,于是在八届八中全会开幕的时候大讲团结,并竭力给彭德怀争取待遇。而彭德怀在路上会议后也认为需要把自己“搞臭”,以维护毛泽东的威信。毕竟,他们是战友,而不是后来网络演义中的好人与坏人。

6 我们应当怎样组织细节

所谓“细节”,无非是以往不被重视的一些历史情节。在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尤其是现代史当代史的困难,已经从“情节不足”转到了“情节过剩”。各方面都有机会把自己的纪录保存下来,也就都有机会实施有利于自己的反侦查。而历史研究,就是打破反侦查的迷阵,给出最有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观点。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对待相互矛盾的细节。这里必然有取舍,取舍也就展示了作者史才、史识和史德,因为作者是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取舍的。例如,史文恭费了牛劲找到了康克清回忆彭德怀撤出井冈山后初见毛泽东的文字,并认为“趣味和辛苦就在这里”,认为这才是“彭总兵败见东哥的真实情景”,那我就要问了,然后呢?彭德怀带人去打井冈山了吗?当然没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发出了咆哮,而后必然是军事家毛泽东在审时度势承认丢了也只好丢了,去安慰彭德怀,甚至有可能为自己刚才的咆哮道歉。这个过程,不就是“毛泽东说,这次很危险,不应该留你们守井冈山。这话让彭总深感东哥襟怀的坦荡。”吗?更八卦一点,毛泽东写下“唯我彭大将军”,难道不是在彭德怀还了他一个陕北根据地之后,主动表示“过去的都过去了,忘记那次的不愉快吧,跟你合作无比荣幸”么?同样道理,毛泽东第二次诗赠彭德怀的时候,华北座谈会的吵吵嚷嚷,又是多大的事情呢?

最后一段兼回应河友胡一刀。

通宝推:呆头呆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