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盒子”、《鹅笼记》和鬼故事(上) -- dreamflyer

共:💬25 🌺2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中国盒子”、《鹅笼记》和鬼故事(下下)

诗曰:

窗前闪绿光,疑是鬼上床。

举头观星象,低头等死亡。

这是现代人打油的所谓“鬼诗”,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的。不过,在中国古代,的确有一类诗叫“鬼诗”:具有诡异“鬼”味的诗,或者干脆是传说中由鬼写的诗。

前者比较有名的是号称“诗鬼”李贺,这个名号的得来很有道理。因为他写了很多和“鬼”有关的诗句,例如《苏小小墓》:“……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以及《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或者更让人毛骨悚然的:“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真正”鬼写的诗,最有名的要数《树萱录》里提到的“湘驿女子”。传说晚唐时候的郑愚,有一晚夜宿湘驿,忽听窗外女子吟诗,推开窗户一看,已经杳然而逝。诗写得非常的好,比起那些活着的诗人(比如郑愚本人)来,一点都不逊色: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其它明清笔记里记载的就更多了,一般都会附上一个奇特的故事。不过,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是《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这一则:

有个书生,夜泊鄱阳湖。晚上,一个人上岸乘月纳凉。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酒肆。里面客人不多,只有满满一桌人,正围坐在一起热闹地喝酒。

见到书生,大家互相攀谈了几句,发现彼此居然都是乡里。这就好办了,老乡见老乡,在中国一直是个让人开心的事情。于是,大家邀请书生上座,一起喝酒谈天,一时间气氛相当的融洽。

不知不觉,大家开始谈鬼故事。这个话题,从古到今,都是谈天的保留节目。书生的同乡们都是走南闯北的,见闻广博,谈起鬼故事来,一个个出人意表,精彩不已。

这时,其中一位(我们姑且叫他“甲”)说道:“大伙儿讲的都很有趣,不过,说来还是不如我遇到的一件怪事。”

——有一年甲在北京丰台,住在一个花匠的家里。这一天,花匠家来了一个士人,两人便在一起聊天。

甲抱怨说,这个地方花事繁盛,很让人心旷神怡。可惜有一点不好:地处郊外,荒烟蔓草之间,有很多面目可憎的鬼魂出没。

士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鬼也有好有坏,有俗有雅。我有次游西山的时候,遇到一个读书人,和我一起论诗,朗诵了自己的很多作品,如:深山迟见日,古寺早生秋;钟声散墟落,灯火见人家……等等。”

文中还提到了很多句,其中比较另类的有两联:

鸺鹠岁久能人语, 魉魉山深每昼行。

空江照影芙蓉泪,废园寻春蛱蝶魂。

读到这里士人就应该听出问题了:这两联可以说是典型的“鬼诗”。但很奇怪的是这位士人却没有怀疑,而是想打听这位鬼诗高手的住址联络方式,以供进一步的交流。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驮队的铃声。谈诗的读书人立刻“歘然灭迹”。原来,他才是货真价实的鬼——一位比李贺还“正宗”的诗鬼。

讲完这个风雅的鬼故事,士人问甲:“您还觉得鬼都是面目可憎的吗?”

甲点头表示同意士人的观点。他很欣赏士人这种潇洒大度的做派,想请他留下来喝酒续谈。谁知那位士人笑了笑,说:“我没有让您觉得面目可憎,已经是很幸运了,哪里还敢留下来喝酒呢?”

说完,士人长笑一声,身体立刻像阵烟一般消散。原来,这位前来讲鬼故事的老兄,本身竟也是鬼团队里的一分子。

听完这个套中套的故事,酒店里整桌人都很叹服。本来事情到这里就该圆满结束了,大家酒阑人散,各奔前程,这一晚的偶遇,将成为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可惜这位书生犯了个书生都会犯的错误:喜欢乱发评论,卖弄自己的学问。

他大言不惭地说,这件事的确非常奇怪,不过想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然阳羡鹅笼,幻中出幻,乃转辗相生。

——换句话来说,像《阳羡鹅笼记》一样,一环套一环,“中国盒子”嘛,本来就应该是这么回事。

最后,书生还把这件事情提到了哲学的高度:“安知说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结果,听了他的高论,座中的那些“老乡们”立刻脸色大变。刹那间,阴风飒起,灯光碧暗。除了书生之外,其他“人”全部化成薄雾轻烟,蒙蒙四散而去。

——书生歪打正着,给“中国盒子”加上了最精妙的一层。

我们很替他担心的是,如果他不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徐先生那么大胆的话,那一晚,酒店青灯,寒月朦胧,鄱阳湖畔鬼影幢幢,不知他是怎么摸回自己的船上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