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将心比心 -- 浆糊

共:💬105 🌺1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说了环境变化至少有三种情形以上,为什么总要单列呢

首先,我没说过过道没有亮灯,我有说过吗?

而当两人转入拐角,进入通往厕所的职工食堂(过道),则进入一个相对安静、封闭,甚至是昏暗的空间,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容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这是我的原话。我好像并没有对过道里是否亮灯作出定论。

我能确定的是当时的过道比大堂要安静和封闭,而灯光问题我用了“甚至”,“甚至”似乎不是明确表达肯定的意思。

以下也是我的原话

至于洗手间的灯光问题,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照片是时候拍的,而且明显是白天,而事发当天是晚上,大概8点40-50分。

其次,我所说的环境变化,是指人多-无人,明亮-昏暗,嘈杂-寂静。。。

这些条件并不一定需要同时满足,很多时候可能只需要满足一项,就足以导致人,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的心理急剧变化了。

结合案情来看,当时的走廊里是无人的,所以,至少已经满足了"人多-无人",“嘈杂-寂静”这两个条件,此外,还有“宽敞-狭窄”。

至于"明亮-昏暗"至少也是可以部分满足的--大堂里灯光很多,用"亮如白昼"来形容不为过吧,而事发地点,是一条用过员工食堂的过道,从照片来看,隐约安装的是节能灯,当时是不是全开亦尚未可知,在亮度上是绝不能与酒店大堂并论的。

我再次表达了认为灯光问题虽然是环境发生变化的一种因素,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说--这些条件并不一定需要同时满足,很多时候可能只需要满足一项,就足以导致人,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的心理急剧变化了。

以上哪里可以看出“过道没有亮灯是你的想象”呢?

我对我的观点做了完整的表述,为什么只是单列其中的一项呢?

还有,如果以有没有孩子来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依据,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当然,作为孩子的父亲,有相关的经验,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并不是只有有孩子的人,才有资格对涉及孩子的问题作出权威的判断。

甚至,我是否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您作为孩子的父亲,我理解您对事件中小姑娘及其家人遭遇的“感同身受”,但恰恰是由于这种“感同身受”,有可能导致了您丧失了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分析判断事件的能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