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论《通天塔》——意象的延伸 -- 涉雪之狐

共:💬2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论《通天塔》——意象的延伸

[URL=]http://bbs.news.sina.com.cn/?h=http%3A//bbs.news.sina.com.cn/g_forum/00/46/00/view.php%3Ffid%3D11667%26tbid%3D2799%26p%3D2&g=9 [/URL]

剧情简介:

北非摩洛哥境内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俩正无忧无虑地放着羊,此时他们的父亲手捧着刚刚从日本朋友那里得来的步枪欣喜地向他们走来。乱世之中拥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获至宝,父亲随意向远处开了一枪以试试手感之后。远处随即传来一辆旅游巴士的紧急刹车声。此车上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布拉德·皮特)与苏珊(凯特·布兰切特)来荒凉的非洲旅游完全是为了挽救他们濒临崩溃的婚姻,只留下心爱的孩子在美国由墨西哥保姆(阿德丽亚娜·巴拉扎)照顾。在经过了反复的争论以及内心的挣扎之后,两人依然摆脱不了怅惘的心结,正搭巴士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不料悲剧突然降临,一颗子弹穿过车窗,击中了妻子。为了挽救爱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计四处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语言不通,任何一件简单的情况解释起来都遇到重重障碍。美国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开外交求援;当地的警察也迅速发现了肇事的父子,将三人包围在山坡。与此同时,远在美国家中的墨西哥保姆(阿德丽亚娜·巴拉扎)很想在离家长达9年之后回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于是,她说服侄子(盖尔·加西亚·伯纳尔)陪她带着理查德的两个美国小孩儿同回墨西哥。在路上,由于人种与肤色以及语言不通等原因,他们被警察当成绑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继而又与小孩失散。在遥远的日本,曾赠与非洲朋友步枪的日本人(役所广司)亦面临着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杀,聋哑的女儿在母亲自杀后更加自闭,并且还靠勾引她遇到的每个男人来宣泄心中的痛苦。

短短的11天中发生的事情几尽浓缩了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几乎源于沟通的不畅……

前天,随女友去看电影。对布拉德皮特英俊的热爱,使她毫不犹豫地指着《通天塔》的电影海报勒令我服从她不可违拗的意志。而我只好在哼然中放弃了更加“有趣”的《绅士大盗》。

只是,在两人灌满了一肚子的可乐和嚼光了两盒玉米花走出影院后,她眼睛茫然,而我脑袋发胀。

显然,《通天塔》不是一部适合情侣们在节假日休闲观看的电影。因为它的内容未免沉重,它的形式未免复杂,它的思想未免枯燥。于是女友彻底迷糊了,她始终试图通过讨论电影剧情的种种人物行为细节来理解这部电影所说的“一个故事”是什么。但《通天塔》只是一部寓言,寓言,不为叙事而叙事,而是为象征叙事。

我把她领到海报前,指着剧情介绍,让她再看一遍,说:“这里面有一个‘词’,它与片名呼应,先找出来。”

她咬着牙。

其实,这个词,就是“语言”。

浏览过圣经故事的人,一般都会记得“巴别塔”的故事,上古之时,人类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决心起一座高塔。他们齐心合力,很快就会成功,但上帝恐惧自己造物因此获得堪比神灵的力量,对此进行了破坏,他使人类的语言开始紊乱,不协调,于是昨天还能彼此畅所欲言的同伴今天就发现无法沟通,于是建造者纷纷离散,未建成的高塔也从此荒废。

那座高塔就是巴别塔,别称又作“通天塔”。

西方哲学与神学渊源极深,于是“巴别塔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象征,大致可类于“大同社会的建立。”

“通天塔”的剧情,正如它片名的起源一样,都固守在“语言”这个关键词上。都固守在“沟通”这个关键词上。从思想理念上,这部好莱坞的电影,不能算一部纯商业的娱乐电影,它相当的严肃。

只是,当今社会,技术力量让世界的空间骤然缩小,不同种群之间的距离骤然接近,彼此没有做好沟通联系准备的情况早已昭然,因此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早已泛滥,而《通天塔》的出现,如果是个悲剧的惨淡结果,必定是因为它作了第N个吃螃蟹的人。

可是,如果只是因为题材重复而缺乏新意就否定《通天塔》,那么未免武断。

20世纪有某著名作家曾宣布,今后不会再有伟大的作品出现,因为所有优美的,悲哀的,壮烈的,深沉的故事在这个百年以前,就已经被如雨果,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写完了。但许多中国人知道,还珠楼主之后有梁羽生,有金庸,有古龙,有温瑞安,故事依然是那些故事,但叙事的 手法、角度与技巧却不断的改良了,变化了。

而《通天塔》能被获选奥斯卡提名。不在于它表现的是“沟通”,而在于它如何表现。

对于习惯了单线线式叙事或多线开始一点终结叙事模式的女友来说,通天塔的叙事方式未免太生疏。通天塔有4条线,一条是摩洛哥牧人线,一条是美国夫妇线,一条是日本线,一条是墨西哥妇佣与受看护的儿童线。这四条线在整部电影情节中,是平行进展的,一志步枪开始了一,三线,一颗子弹开始了二、四线,但随后,这四条线,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或是在人物交流上,都没有了交集。

这是四个故事,不是一个故事。

如果把电影的情节按“一个故事”来理解,会让人的脑袋炸掉。

如果说,通天塔有“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即使存在,也只是作为一个开始新故事的背景,而且随着那颗子弹打中了大巴,就立刻结束了。

于是,接下来,所有新的故事,不在于叙述具体的情节,而在于表现“各种各异的,抽象的,或许是具体的困境”。

二、“两场狂欢”

《通天塔》在四条线上叙事是跳跃的,一会是一线,一会是三线,一会是四线,一会是二线,如果说,一线和二线还在同一个时空内进行,那么墨西哥线与日本线都在子弹击中美国妇女之后发生情节。

但这两条线对于《通天塔》及其寓言,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而关键就在于,两条线里出现的狂欢。

日本线的舞池狂欢:

日本线,其主角,不是赠枪的,与案情有直接联系的鳏夫,而是他的聋哑女儿。

聋哑女儿,作为一个观众,我认为这个角色的“特征”,其匠心未免太明显了。

通天塔,关键词就是语言。而聋哑人却失去了“语言”,作者表现“沟通困境”的意图实在昭然若揭。比较浅。

需要说明的是 :

如果不理解意图,就很容易误读情节。比如,女友总认为,舞池狂欢时,聋哑女儿的离去,是因为好友抢夺了她喜欢的男孩的行为引发的愤怒。但如果从象征意义解读,哑女离开时,心情是自卑与绝望。因为注意,她喜欢这个男孩,是因为男孩懂得一点唇语,并且愿意降低语速和她交流,而且对她表现出了好感。但男孩最终选中了她的好友,原因是什么?是她好友虽然也是个聋哑人,但可以听,也可以简单发声,在与其他人交流上,好友比她更有优势,而就这么一点点优势,就使得聋哑女儿惨败。她自己很明白的。

狂欢的场景是舞池,舞池的气氛烘托是依靠音乐节奏,而非灯光。聋哑女儿进入到那里,其实是无法融入到那个环境氛围的,她是茫然失措的,不知道别人为什么那么兴奋。留在那里的唯一原因也就是为了那男孩子而已,如果这都失去,她被人群抛离的感觉将愈发强烈。

墨西哥婚礼狂欢:

墨西哥线的狂欢足以独立地成就一部故事,一个作品,原因在于:它对沟通困境的原因表现,已经脱离了具象的”语言“范畴,而进入到了”规则“领域。

通天塔里,墨西哥与美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文环境表现。美国的环境,整洁,现代化,秩序,条理,而墨西哥,更具乡土气息,原生态自然。在婚礼上,人们的欢乐是共同的,无论是墨西哥人,或者是美国人,无论是老人,成人,小孩,都是毫无半点约束的,没有隔阂的沉浸在欢乐中,如果说,通天塔的某一形式存在,那么其就存在于这一刻。

但矛盾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保姆与儿童回家路过美墨边境关卡”的时候。保姆的外甥与其说,他是喝酒干了蠢事,不如说他的思维,他的心境还沉浸在婚礼的氛围里,或者说,还沉浸在自然的原生态里没有走出来,于是他对规则,美国关卡执勤人员所象征的“人为法语言”不够尊重,甚至有些藐视。他说:“没关系的,我只是和他玩玩。”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是不能玩的。

因为彼此的不信任,才产生沟通的必要。沟通不仅仅是要彼此听得懂对方的语言语法,还要理解及重视对方的“规则”。显然,保姆的外甥在事发前,他的行事法则告诉他:我只是带我姑妈去参加表哥的婚礼,而姑妈照顾着别人的小孩,不能丢下,所以小孩也带上了。现在小孩玩得很高兴,我又要把他们安全地带回家,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恶意,所以我不会有事。”但海关人员的判断显然不是这样:“首先阁下是个墨西哥人(可能是罪犯),架车时还喝了酒,有点吊,带着两个白人小孩(躺在那里是被麻醉了吗?),那老女人说他们是被照看的小孩(但拿不出父母的批准信,而且满脸惊慌),十分可疑。需要暂时拘押调查。”

于是冲突就因此爆发了。

而这是“人情世故之思维”与“法律实证思维”的冲突,其本质,也是语言的冲突。一种思维产生一种“规则”,而一种“规则”下的“语言秩序”往往与另一种规则下的“语言秩序”发生对抗。于是,即使保姆的外甥和海关警备者彼此都能听懂对方的话,却不能因此取得互信,也就无法沟通。

而这,在我看来,只怕就要牵涉到哈耶克所论述的“扩展秩序”了。

扩展秩序或自生秩序是哈耶克思想的核心概念。什么是扩展秩序呢?扩展秩序(The Extended Order)是人类群体生长出的复杂结构,它介乎本能和理性之间,使人类文明成为可能。文明,不管是起源还是维持,都取决于人类合作中不断扩展的秩序。这种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自然发生的:它是在无意之间遵守某些传统、主要是道德中产生的,其中许多人们并不喜欢,通常不理解其含义,也不能证明其正确。扩展秩序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已经非常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又获得了学习和吸收超越个人的传统成份的能力,这使他们能够一刻不停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包含着更复杂秩序的结构。“扩展秩序中行为的大多数目标都不是自觉的或深思熟虑的。”“我们的价值和制度不单是由既往的原因所决定,而且也是一种结构或模式不自觉地进行自我组织的过程之一部分。”与扩展秩序相近的思想有许多名称,如自发生成论、控制论、内生平衡、自生秩序、自组织、协同论、系统论等。

从个人来说,我崇敬哈耶克的敏锐,但对于他所论述的"扩展秩序",我更倾向于认为,其中许多关于它"自生的,自发的"描述性说法,出自于一种来自哈耶克对"客观"的超感性想象.哈耶克这种"想象"固然排除了"扩展秩序"出自"神之手笔"的可能性,但同时也相对无视了"人对各类可选秩序"的"主动选择".

虽然他说:这种结构介于本能与理性之间.

从我个人的认知水平来看,现在已经很少有什么秩序是"自生自发的存在与维持"了.特别是在"文明冲突日益频繁的时代",面对各种异向度文明主体性的强烈外向表现,对自身文明或传统的坚持态度本身就包含了"人主观理性的选择".

看哈耶克的文字,个人总有种莫名的精致观感.

哈耶克是个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因为其自身的理论,似乎总处在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中,那就是个人自由与秩序的冲突.哈耶克这个智者无法强调处于理想的前者而漠视现实中的后者,他在描述"扩展秩序"对其"自发性"的铺陈让人感觉他处在挣扎中.

他没有否认"秩序"的存在,由于秩序的存在,因他的敏锐,他也意识到了"秩序彼此之间的冲突".

(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扩展秩序",扩展秩序促使人群之内的成员更能彼此认同,成为一个能有效运做的整体结构,但同时,它的存在也将排除内部的异见者,并使该人群与其他不同扩展秩序控制下的人群之间出现隔离墙,前者_异见者将可能被放逐,后者_其他人群则更可能被敌视----如上,是我对哈耶克相关文字的理解,并非原文)

以自由主义者的理念来讲,哈耶克有责任承认各种不同秩序存在的权利,但有一种驱动使他产生了反向的思维,这种驱动似乎来自于哲学家的对"客观"的追求,当他试图寻找一个"客观"的秩序时,随后他思路中"扩展秩序"的"演化"指向了一个更排它的过程.

随手而写,写写停停,写时随意,停下来转头看,却发现前面的文字多不完善,比如上篇最后一段:"这种驱动似乎来自于哲学家的对"客观"的追求,当他试图寻找一个"客观"的秩序时,随后他思路中"扩展秩序"的"演化"指向了一个更排它的过程."若我不是熟捻自己思维的主人,而作为旁观者,看了这段文字,对其逻辑也会莫名其妙的.

:如何看待"知识"?在哲学上似乎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我们从对世界的观察中提取理性的抽象推论,由此获得知识.一种是波谱尔的看法:我们观察世界,然后提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并试图自己解答这个问题,最后把"答案"的正确性交给"实践"证伪或证实.

个人看来,无论哪一种看法,都是试图从"人的理性逻辑"寻找到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而这个"真实"的客观世界是作为"原始的观察资料"前提存在的,假设其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存在.

哈耶克是自由主义者,也是个哲学家.在研究"秩序"方面,我感到他这两个身份开始有了冲突,自由主义者推崇自由,而这种态度建立在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基础上,但作为哲学家,追求"客观的世界",注意,"客观",使得他对"客观世界"的原体想象必然是唯一性的.否则,就会被归谬.N个不同的"客观世界"就必然有(N-1)个为错误的想象.(这也是哲学家彼此之间争吵的缘故)

哲学家所特有的"世界的原体想象"含有时空的范围,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作为自由主义者的哲学家哈耶克必须调和他这两个身份特征引起的矛盾,于是哈耶克在"秩序"上开始了他的调和之旅.

如何调和呢?哈耶克研究"扩展秩序"时,为它赋予了"原生,自发,介乎理性和本能之间"等等描述,几乎让人感觉,扩展秩序发生于"猿与人之间"的时代,一个"蒙昧"的时代.而这时,哈耶克可以接受"扩展秩序"是多样性的.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哈耶克不能无视各种不同文明的存在.但当他试图描述主宰现在的,与未来的"秩序"时,他的思维就开始唯一.比如,他认为"扩展秩序"的过去与现在还有将来,其基础原则都会是"个人的财产与权利获得完善的保障".(说起来,这似乎只是几个字,但就这几个字,如果从逻辑上推演它的实现,几乎包含了经,法,政治,文化,道德等所有方面的内容,足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这里我不会研究哈耶克的这种想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不过,可以这样说,哈耶克的见解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状态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解释.或者说,西方现代社会已经是在半自觉的或完全自觉的运用哈耶克思维来实践.

哈耶克的那一原则也就近乎完美的贯穿进了西方意识形态自觉或自发中(个人的财产与权利获得完善的保障)

这种自觉与自发,当有如哈耶克这样了不起的哲学家为其做理论阐述后,很难不让西方世界产生一种"自负",一种因为哲学家精妙阐述与构建而获得的对自身法律,文化,规范,成就的自负.虽然这一"自负"也被哈耶克所批判过,不过哈耶克当时的批判主要针对的是"理性的共产主义",而甚少涉及"资本主义",于是西方世界的普遍自负感缺乏敲打.

由哈耶克"原则"引申出来的"客观世界",只能是一个被律法严格约束,充满对"人性"的怀疑的世界.(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强烈执着只能导致"无情",亲兄弟明算帐嘛).这个世界之不同,生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老"人们应该有强烈的对比感觉.而在<通天塔>里,海关冲突一幕,几乎就是这个"律法"世界与"其他世界的秩序"冲突的现象之一.

哈耶克对秩序的"现在,与未来想象"是"唯一"的,当"唯一"体现在"人类社会秩序"方面成为特征时,也意味着哈耶克与其思想追随或背书者试图建立"通天塔",这一试图也同时成为了西方世界的试图,从人权,价值观,经济游戏规则等等方面,这一部分人类群体都在将其思维扩张,想要让所有人遵守.但是不是能够成功,不知道,通天塔或许给出了"一个现象"让人思考,却也不能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通天塔>中"海关冲突"一节,除了我上面胡乱的论述外,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味道.在此,我需要引入另一部影片辅助论述.这部影片应该有不少人看过,<刮痧>.

说实话,我很佩服一些人,一些智商比我更高,感知比我更敏锐的人.人的层次是很容易从谈吐中表现出来的.而世人对<刮痧>的三种认知足以让人知道"层次是存在的"

一种是电影海报的层次,那里提供的是噱头,"中美","冤案".多么刺激的故事性话题,

第二种是当时我的层次,啊,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大概也只比第一种高那么几毫米.

第三种是让我五体投地的层次.因为当我看到这个人的论述,我几乎理解不了.但我感觉他挖掘出了很有趣的,甚至超出了"作者或导演意图"的东西.

或许也有人看过那篇精妙有趣的文字,比起那文章,我的文字枯涩得令人伤眼.那篇文章解析的是"西方律法思维的弊病".

前面说过,或者我再挖一个人过来做旗子,黄仁宇也认为:西方严密,严格,精细的律法产生于对私权严格保护的态度.

而我也引申了一些内容:这样的律法思维没有"人情思考".只有冷冰冰的推究.因为它不相信"人性".

但那篇解析<刮痧>的文章,是从"技术"角度解释了"法律的冷酷".其中最令人回味的一段论述在记忆中是这样的:

法律讲究"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但在法庭上,法官所依凭的"事实"是"主观模拟"的,因为法官所看到的只是各种各样的"证据"或被称为"事后残留",他只能以主观的想象与知识,将这些看似"支离破碎"的证据串联出一个"事实",然后裁判是与非.

于是小孩背部的伤痕就是最明显证据,而法官在其西方文化背景下,根本不曾知道"刮痧"这一中国传统医术的存在.在法官的"事实构建"下,小孩被虐待只能也必然是他唯一的结论".

如果把这段文字里包含的复杂哲学思辩展开来谈,本篇将有望夺取最长扯淡连载的殊荣,但我已经放纵自己的文字太久,也该收收心了.且回到"通天塔",重温海关冲突,难道不曾发现那个"误会"是如此与"刮痧"相似.海关工作人员看到了两个"墨西哥人"带着两个"白人小孩",深夜;小孩"昏迷不醒";大人在撒谎;他的推理告诉他,种种证据迹象昭示着一件绑架案正在发生,虽然他的推理与事实真相相差极远,但在法律程序上他得以推理的条件都符合要求,都符合"某种常态".,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不该"有罪推定",但可能去阻止一件罪案的发生,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于是工作人员的立场也根本不可能让他允许有不同于他"推理"的结论存在.

这无疑是一个很遗憾的结果,至少,对于"通天塔"的梦想来说.因为即使哈耶克的梦想成真,一种由严密的法律提供的秩序被所有人接受,但由于法律裁决所认定的事实是一种模拟的,以"证据或事后残留"为基础重建的想象,它与"真实发生过的"总存在着歧义,而这种由"别人感知的,组建的事实"和"由自己感知的,经历的事实"之间的冲突,将仍使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矛盾与不理解.通天塔的残象依然是海市蜃楼般的幻景,逐渐淡去.

感觉上,我如果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就应该把这个帖子转读书沙龙了。因为,当我越来越沉入“通天塔”的意象,于是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之前的文字,始终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试图把电影中的符号语言,哲学背景向诸位显形,而这可能是柳蜀山先生认为我始终是以理论来分析的原因吧。而属于我个人的取向,却还隐藏。

在此,我想说的是,在如今,“通天塔”的面目是什么?而我或者还有其他人,当了解到“通天塔”真相的一部分时,“通天塔”是否真是我或者其他人所需要的?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