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移居台湾:中国化学家轶事(二十)钱思亮、周厚复 -- 黄河故人

共:💬19 🌺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高分子:中国化学家轶事(二十一)钱人元、王葆仁、冯新德

把这个系列放在了跟帖里,算是对祖师爷的师傅的尊重,也是为结束篇留出地方,更重要的是自己觉得悦来水平越差了,都不好意思再开帖子了。

马上到了这个系列的最后了,介绍一下几位高分子的祖师爷。分别是钱人元(高分子物理),王葆仁(高分子化学),冯新德(改性高分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钱人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王葆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冯新德

这三位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 都是80年的院士。那是因为55年的时候高分子这个学科还不成气候呢。

第二, 都和浙大有关系,都在周厚复手下干过。周厚复能用不到十年的时间拿到一个炸药奖提名,这个能力真不是盖的。

第三,都是江苏人。分别是常熟、扬州、吴江

前面讲到黄鸣龙,大家指出学化学的人去德国是正道。没错,大家这么认为。当时的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去不了。当时去美国的人用的是庚子赔款,英国和德国法国都没开通这项服务。那时候要么自己家里有钱,要么是凭借天上掉馅饼似的奖学金,难度是很大的。

英国的庚子赔款留学生1933年才开始,王葆仁是第一届的第一名。他去英国之前,在国内已经工作了7年了,发了5篇文章。英国导师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他的所有要上的课全免了,直接做论文,两年后拿学位又去德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然后回国去了同济。他在大学毕业后一直做有机合成,功底非常深厚。年老后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除了邢其毅的大本儿,这个我看得最多,对于我们这种有机合成只是工具的人特别有用。

1954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由曾昭抡和王葆仁担任正、副主任,负责规划、协调全国高分子的科研与生产工作。这是中国高分子的开始。1958年在科大由建立高分子系,由王葆仁、钱人元分任正副系主任,是中国高分子进入大学教育的开始。高分子成为和四大化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他出力最大。

王葆仁在高分子方面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尼龙纤维、浇注了中国第一块有机玻璃。当时他完成这项工作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到了工业化,非常的不简单。现在中国的化纤和亚克力可以说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了。在东方红卫星上的高分子材料和中国的的火箭燃料工作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王先生有个小故事,他不喜欢实验的人衣服不干净、手脚不利索。曾经对人说,做实验要做到西装革履进去、一丝不乱出来(他在德国就这么干过)。他曾经给手下人做示范,不穿实验服做一天试验、衣服干干净净根本看不出来在实验室呆了一天。

钱人元是高分子物理的先驱,这似乎和他是从物理系出来有关。他是化学系的,毕业了却去物理系当了助教,在王淦昌手下工作。到西南联大又在张文裕手下工作,一直干物理。

1952年起,他开始对高分子溶液的性质进行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和仪器设备。1958年钱人元的著作《高聚物分子量测定》出版,该书被译为英文和俄文出版。1972年他建立了有机固体实验室,到现在这个实验室发表文章情况和被引用次数都是非一般的惊人。

高分子物理主要研究理论,但并不是跟应用不能直接联系上。在丙纶的工业化生产上,钱先生作用非常大。

钱人元动手能力极强。他四十年代留学威斯康辛,为研究亲手做了一些仪器。七十年代的时候这些仪器还被用来做演示实验,这在严重依靠仪器的现代化学界是个传奇。当时用这套仪器的一个人现在又一次接过了钱人元留下的枪,干起了他以前的工作,并打算把这套仪器拿回中国做个纪念。这个人是C.C.Han,韩志超,台湾人,现在化学所主管高分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韩志超

1953年到1957年,当时高分子这一部分还在上海有机所,他用了四年时间做了一整系列的高分子表征的仪器。1958年中国收到了三个国际标准聚苯乙烯式样,验证结果证明他做得仪器测试结果可信、有效。

冯新德是第一个开高分子课的(1949),并且第一个招高分子研究生的。为什么没把冯先生列在前面是因为这时候高分子还是有机化学下面的一部分,没有独立出来。同理也没有把唐敖庆列入,虽然高分子物理的第一篇文章是唐敖庆和刘若庄发表的。

冯先生的研究工作就不列举了,八卦似乎也没有什么。我也集中精力写一下侯德榜先生。本来想用唐敖庆来结尾的,但是唐先生刚刚去世,还是将来有时间再写吧。

通宝推:然后2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