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共:💬41 🌺1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四)

四)前苏联戏剧界有位叫斯坦尼的司机说过一句话,叫导演要死在演员身上,其意思是强调导演要为演员服务。把这句话套用到评书中来,我们可以说,书内书、书外书都要死在表演身上。不管怎么说评书毕竟是一门表演艺术,只有好的文本而表演不佳是不能被听众接受的(但是,具体到《三国》这部书,我们前面又提到“书不能适应演员,只能演员适应书”的观点,这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观点和谐的统一到一部评书的表演当中,没有全面深厚的基本功是不行的,这也是这个书特别难说之处)。袁老从1963年录制新书《野火春风斗古城》,到2005年重录这个书,在电台总共录书也有几十部了。在这几十部书当中,获得最高评价的,毫无疑问就是这套《三国》。根据我的心得,袁老这套书的表演特点用三句话来概括即:飘俏脆帅的最佳组合、表白一体的经典范例、点到为止的演播原则。

由于非艺术性原因,和袁老其他书相比,《三国》这套书(我所听到的版本是评书吧提供的)音质不佳。但根据我的听力,其中从马跳檀溪到华容道这一大块中的大部分回目,音质还是很不错的。根据这一段书和袁老随后录制的小书《长坂雄风》,袁老这个书的播讲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评价:清刚严整,俊逸轻盈。这在十八般兵器里是谁的特点呢?是宝剑。宝剑是兵器中的王者,是兵器中的神品。

清刚严整,俊逸轻盈这八个字是我的创造,但袁老这一播讲特点并不是我总结出来的。大家知道,对袁老的评书艺术有一个四字评价,即所谓“飘、俏、脆、帅”,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四个字并非简单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是有某种因果在内。准确地说,“飘”和“脆”是袁老播讲艺术的技术特点,而“俏”和“帅”则是袁老播讲艺术的技术特点即“飘”和“脆”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点或曰韵味,其中,因“飘”而“俏”,因“脆”而“帅”。回头再看我所提到的八个字,所谓“清刚严整”不就是“脆”和“帅”,“俊逸轻盈”不就是“飘”和“俏”吗?

“飘”和“脆”作为袁老播讲艺术的技术特点,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袁老其他书对比可知,在“飘”这个技术特点上,其他书都远远不如这部《三国》,至于说到“脆”,似乎《暴风骤雨》和《水泊梁山》表现更佳,其实不然。只要听得仔细会发现,《暴风骤雨》和《水泊梁山》的吐字发音虽然考究,但终不如《三国》来的干净。关于袁老的表演艺术,还有两句名言叫做“语断昆山分石玉,言倾沧海鉴鱼龙”。在这两句名言当中,后句确可让与《水泊梁山》或者说《水泊梁山》在表现后句特点上面更加出色,尽管三国表现的也很优秀;但前句却毫无争议应该留给《三国》。对《三国》这部书,日后我若重听该书,我对它的评价会更高,这叫常听常新。

袁老播讲艺术的技术特点是“飘”和“脆”,在这两个特点当中,我认为“脆”比“飘”更加难以掌握。若想做到“脆”,不光要求口白清楚,还要有一条功夫嗓子,这实在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就可以做到的。海牛老师的《肖飞买药》一字一腔更加考究,我个人认为在“飘”的特点上已经青出于蓝,但在“脆”上却仍不如袁老很多。当然,海牛老师嗓音温良如脂玉,嗓音甚是好听,另有韵味,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所谓“飘”,我认为就是一个韵律感问题。韵律感强是袁老播讲艺术的一个基本特点,在文章《袁阔成与评书三国演义》中提到,袁老录制这个书,一悲一喜,一扬一抑都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精心刻画。其实,根据我的见解,评书中的“韵”分为多种。其中一种我称为“学徒韵”“票友韵”,这种韵调的特点是形式呆板,调式单一,像太平歌词一样,基本上就是一种调式。别管是什么书词,也不管书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就把这些词往我的这个调式中一套,万事大吉。按这种韵调说书的好处是易于上口,因此初学评书者可能都走这种韵调。对于听众来说,初听这类评书其实也不错,但听多了却令人作呕。庆幸的是,在我听过的评书专业演员中,还没有哪位演员按照这种韵调说书,但在票友当中,该韵调却影响深广。因此,我把这种韵调称为学徒韵,票友韵。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票友都按照这种韵调说书,比如秋雨,比如王子封臣就很有自己的风格,这也是这两位老师受到听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还有的评书无韵,就完全是生活化的腔调。比如刘立福先生的聊斋,袁阔成、李鑫荃等先生的新书等等。给我的感觉,和生活比较接近的评书一般都无韵,而更倾向于一种生活化的表演。

比较好的韵调有两种,其一为老韵,其二为新韵。在按老韵说书的演员当中,我最欣赏李存源。比如“今天说一段张良卖剑”这一句,“良”字要拉长音;“这个蔺相如啊”,“如”字发音极短,迅速滑向后面的“啊”字。应该说,这种韵调和前面提到的“票友韵”相比,变化就多的很多了。而且,由于这种韵调和书词具体内容的关联仍然不大,换句话说,这种老韵其实更像一种形式韵,这反倒造成了该韵调评书的特殊韵味。究其原因就在于,按照这种韵调说演的评书,它的每一句书词的具体涵义是一条线,说演的腔调是另一条线,也就是说,这种韵调评书的特点是:一音既发,双线同行。这两条线互相纠集缠绕,形成了一种类立体声效果,从而产生了独特韵味。

老韵虽美,但现在已然没有了传承,没有什么评书演员再按照老腔老调说演评书了,而按新韵说书的演员,我认为以袁老和连丽如先生为代表。所谓新韵,其实是广泛借鉴姊妹艺术的成果。以袁老为例,在袁老的表演艺术中,借鉴了话剧、电影、戏曲、相声等等多种姊妹艺术的表演技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根据我的耳音,这类韵调也有形式主义的东西在内,但和书词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韵是一种形式和内容兼顾的韵调,有些像演讲,但更比演讲活泼的多。

袁老这套书的第二个表演特点是,表白一体的经典范例。什么叫做“表白一体”,什么又叫做“表白分离”呢?所谓“表”和“白”,是我在张少佐先生的网站查到的名词,其具体含义就是一部书的叙述部分为“表”,书内人物对话的部分为“白”。所谓“表白一体”,其含义即是说,在一部评书当中,不仅仅“白”的部分用于表现比如人物的情绪啦心情啦等等,其“表”的部分同样也要用来表现这些内容。比如说吧,“张飞一听哈哈大笑”和“孔明一听哈哈大笑”两句,其同为叙述内容且极为相似,区别只是一个主人公的问题。如果表白无须一体,那这两句话的说演差别就不大,但如果根据表白一致的原则,这两句话的表演就大不相同了,因为他要把孔明和张飞的区别表现出来。再比如“腾冷一下站起来”“扑通一下坐下了”,根据表白一体的原则,这两句话的表演也要区分的清楚,其中,前一句要把“向上”的劲头表演出来,后一句呢,要把“向下”的劲头表现出来。

说到这里插上几句,刘立福先生认为陈士和先生的《聊斋》属于“现身说法派”也即注重表演,根据本文前面的内容,袁老的这套三国和陈士和先生的《聊斋》,在文本锤炼上表现了相同的特点;而在这里又提到袁老的这套书注重“表白一体”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袁老的这套三国属于“现身说法派”。

而所谓“表白分离”,其含义则是说,在一部书当中,仅仅在“白”的部分表现比如人物的情绪啦心情啦等等,在“表”的部分则基本是朗诵或曰念书。其实,只要对比评书和有声小说就会发现,此二者当中,有声小说比较倾向于“表白分离”,而评书则倾向于“表白一体”。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即便是有声小说,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表白分离”,任何一部评书,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表白一体”,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体现在一个量的不同上。

“表白一体”和“表白分离”各有优缺点,“表白一体”的优点有两个,一个是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更加活灵活现,因为在这种表演方式下,“表”也要参与表演而不仅仅是朗诵;一个是故事的讲述更加流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而“表白分离”由于“白”重表演“表”是朗诵,朗诵和表演间杂,就没有“表白一体”的流畅感了,在生动性上也不如前者。但由于这种表演方式把文本中“表”和“白”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部分分别开来分别处理,可以更好的发挥两部分各自的特点优势,因此,根据这种方式表演的故事作品,“白”更加准确而不像前者一样只是写意化处理,“表”也更能体现朗诵的美感。

随着有声小说的不断发展,评书和有声小说不可避免的相互影响。我听一些年轻演员的评书,感到其中不少演员的表演在由“表白一体”向“表白分离”的方向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因为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表白一体”的表演方式有它的优点,其中,袁老这部《三国》就是“表白一体”的经典范例。

其实袁老所有评书的表演都比较注意“表白一体”也即“表”和“白”两部分都要表演,《三国》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部。所谓经典范例,首先在于其“表白一体”的范围广。我们前面不是提到,所谓“表白一体”和“表白分离”的差别,更多体现在一个“量”字上吗?袁老这个书“表白一体”的量要比一般书大。其二则是其考究性了,严谨考究是袁老这部书最根本的特点,在“表白一体”这一点上当然也不例外。

袁老这套书的第三个表演特点是,点到为止的演播原则。其实,不仅仅是表演,包括书外书到书内书,袁老始终把握住了一个“度”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前面谈到过,三国演义这个书若想吸引大多数听众就不能把人物和故事说薄喽,如果不注意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就把书说浅薄了。比如在文本的改编上吧,文章《袁阔成与评书三国演义》中评价到:“既通俗易懂,又深含哲理;既文采飞扬,又不哗众取宠。”其实,这就是本文前面所大段提到的“俗不伤雅”问题。

不仅仅在文本改编上,在表演上袁老同样注意了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比如在人物对话上,我见有些人指责袁老这部书的人物对话一道汤,其实此处有辩。袁老之所以这样处理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书和书不同,有的书是小丑窝子比如《白眉大侠》,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徐良、房书安、蒋平等人的行当都是小丑,小丑插科打诨出个怪像说个怪话是完全允许的,其实这就是一种卡通化处理。而《三国》是老生窝子,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刘备、什么鲁肃、法正、荀彧、郭嘉、袁绍等等都是老生行当,如果也像《白眉大侠》一样演说非挨骂不可。田连元先生当年说《杨家将》,其中的寇准采用山西方言表演,尚且被语言研究所的吴晓铃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吴小如教授挑了毛病。何况《三国演义》这一部名著呢?其二,袁老这部《三国》中的什么张飞啦、蒋干啦、董卓啦,什么牧童啦、老军啦、书童啦等等都采用了和普通老生不同的音色语调,只不过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一些人没能听出来。一个是相对于整部书来说,这些人物的戏太少,而《三国》又是一部对话较少的书,导致有些人没有能够引起注意。其二就是本段文章所要阐述的内容,袁老对这个书的表演采取了点到为止的原则。比如蒋干这个人物,对比袁老的《三国》和《群英会》会发现,尽管袁老对这个人物音色语调的设计都是酸溜溜的,但明显《群英会》的表演更加夸张。毫无疑问,相比于《群英会》,袁老的《三国》处理得更好。而其原因我在本文第一部分就说明了,因为《三国》这个书中的人物是有厚度的,比如张飞,你把他表演成李逵,那就错了。值得一提的是,袁老对《三国》这部书人物对话的处理得到了配音大师童自荣先生的高度评价。

不过有人会问,不对啊,我听袁老开书的“鞭督邮”中的“督邮”音色语调就很夸张啊,对了那是一个特例。其之所以独特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人物在开书第一回出现,因此采用夸张一些的表演,这在春点里叫“打空”,在戏班子里叫“警警前台”。

以上是我听老袁这套《三国演义》的一些心得,因为仅仅是根据提纲和一些记忆写作,又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文章难免支离破碎、挂一漏万。现把它发表出来,供大家探讨、批评、指正。

本文1.0版完成于2008年3月10日,由于准备不足,提纲中所列出的“文学著作锤炼的三种方式”部分未能写出。但在此之前的一篇关于评书的很长的随笔谈上曾写过这部分内容的大略梗概。前些天和人的一次辩论当中,在这个梗概的基础上又作了一些发挥,现在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到一起并对全文作了少量文字补正,算作2.0版。

2008年12月6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