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京都大骗局——序:从GW到GCC -- 范德辛

共:💬276 🌺1445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京都大骗局——完结篇:京都骗局(中)

这一骗局的最终目的和危险性何在?还是很简单,阻止并进一步毁灭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企图,让他们在全球化当中彻底沦为肉食动物的殖民地。

有些不知道是纯洁可爱还是幼稚可笑的家伙肯定又要觉得这又是在危言耸听了,世界上竟然会有人坏到这种地步吗?不幸的是,他们猜对了,同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不过主角稍有变化。

1942年,当美国刚刚加入二战之时,国内仍有很多孤立主义分子在质疑罗斯福政府的决断,认为美国其实无需参战。为了反驳这种错误论调,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和劳工问题专家洛文(Lewis Letovsky Lorwin,1883-1970)纂写了一部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iquenc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此书在当时资料还异常缺乏的情况下,就对轴心国获胜的后果作出了极为准确的预言,战后为缴获的德国外交和财政文件所证实。此书在学界的地位堪与凯恩斯的《和平的经济后果》相媲美。因此,在二战尚未结束的1944年,就由程希孟先生翻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中英文版本目前均已少见,不过我们尚不需要关注全书,而只需将精力集中于该书对纳粹德国经济政策的介绍评价部分。该部分已蒙“歌剧院幽灵”重新编译节录,并以《如果纳粹获胜》为题,相继刊载于《战争史研究》第6期与第8期上。如果没有这本杂志也不要紧,大家可以到“德国军事中心”去看网络版,不过有部分文字未经润色。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妄图征服世界的德国人便已经对如何在欧洲建立新秩序作了大量设想。不过这些设想都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败而烟消云散了。纳粹在30年代崛起之后,便在这些设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判断,又加进了所谓雅利安血统论之类的调料,烹调出了第三帝国版的欧洲新秩序。

假如我们将这个计划当中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去,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血统论之类的胡说八道拿开,就可以发现该计划的实质其实就是一句话,毁灭欧洲其他还能与德国并存的国家的工业,从而使德国成为欧洲唯一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家。在纳粹设想的欧洲新秩序中,欧洲各国将被迫以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需求为核心被重组。奥地利、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波兰的一部分将被并入第三帝国,从而成为德国工业的一部分;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及法国等直接被德军占领下的工业原本较为发达的西欧各国的重工业将被彻底清楚,而只能被允许保留少量轻工业,以便为德国生产消费品;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南欧各国将不被允许保留任何工业,而将仅仅成为德国的农业腹地,为德国生产农产品(而且还不得与德国农业竞争,因为纳粹认为农民对德国具有某种“神圣性”);至于瑞典和瑞士等名义上还能保持对立的国家,也必须将他们的经济与德国经济协调起来,换言之,绝对不得与德国竞争。

命运最为悲惨的就要算是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已经被征服或认为即将被征服的地区了。它们将成为第三帝国的殖民地,非但其工业无法得以留存,就连其农业也必须消灭;非但其农业必须消灭,连他们的人民也必须消灭。纳粹对这些国家的真正计划便是彻底“清洗”这些土地,以便为德意志人腾出地方,实现元首“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诺言。

(由此,我们就可以再次看出工业化对国家的命运是如何影响巨大了。斯大林的野蛮工业化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代价最高的一次。据某些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估计,斯大林工业化至少造成了数百万人因饥荒而死。但假如没有斯大林的野蛮工业化,苏联将肯定没有任何可能打赢这场战争,那时死去的就不再是数百万而是数千万人,俄罗斯将不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名字,而将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

纳粹为何要这样做,因为这不光可以使德国成为欧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而凌驾于各国之上,而且可以使国防军和党卫军成为欧洲唯一的武装力量而轻而易举地镇压各国人民可能的反抗。这真是一条最为恶毒但不阴险的计谋,因为它不打算依靠欺骗而是依靠暴力来实现。

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京都议定书》就会发现它难道与“欧洲新秩序”没有相同之处吗? 不,它们实在是太相像了,都是打算靠毁灭他国的工业来实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过也有一点稍有不同的是,它不是想建立新秩序而是想维持旧秩序,同时“欧洲新秩序”恶毒但不阴险,《京都议定书》不仅最恶毒而且最阴险。因为它妄图依靠欺骗和宣传,依靠利用人类最善良的情感来达到目的!不过,骗子终究是无法得逞的,那么这一骗局又将如何反噬骗子本身,玩火者将以何种方式自焚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教导我们,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无限扩大而消费相对不足,或者说供给无限扩大与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而且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消费和需求的不足而不是供给和生产不足,换言之,过剩的危机。每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不可救药的时候,经济危机就将爆发。(就连赎罪券贸易这一奇特的行业也未能不免俗。这一行业自诞生起的主要矛盾便是几乎无限量的赎罪券供应和有限的赎罪券市场之间的矛盾。它的主管单位UNFCCC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而大费脑筋。)

现代的经济学家不太喜欢经济危机这个词,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经济衰退”。更有部分人宣称,由于红色帝国的垮台和信息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已经失效,再也不会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而只会有平缓的经济周期。很不幸或者说很幸运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再次给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狠狠地上了一课。次贷危机实际上表明,资本主义并未摆脱其与生俱来的梦魇。红色帝国虽然垮了台,但马克思的断言反而因此变得更加清晰。次贷危机的源头还是在于消费不足,原本应当有能力消费住房的穷人却没有正常的支付能力,只能依靠次级贷款这样一种近乎投机的方式。世界各国缺乏健全的消费能力而只能依赖美国市场,于是次贷危机中的一切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京都议定书》的危险性比这还要严重得多,因为它不是在试图解决这一矛盾,而是与之背道而驰。整个《议定书》的核心内容在于阐述二氧化碳的危害而要求全世界降低其排放,由前面可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必须降低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的降低将进一步压制需求和消费。试问:如果没有良好的公路交通,谁会去购买汽车呢?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谁会去购买家用电器呢?如果没有了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谁会愿意去投资呢?那机床生产商,钢铁企业,水泥厂它们的产品又卖给谁呢?而进一步来讲,电力、交通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怎么可能在缺乏能源支出的情况下完成呢?不仅如此,能源支出事实上是几乎一切消费与需求的基础。能源支出的不足将会直接压制一切消费与需求。比方说有位网友曾经开玩笑说,看美国的经济危机到何种程度,不需要去看经济数据,只需要到公路边上去数汽车就行了。什么时候看到公路上没有SUV这种油老虎在跑了,就说明经济危机确实已经相当严重了,因为人们已经付不起汽油这种能源支出,也就不会再有大排量的汽车消费了。

因此,《京都议定书》如得以全面推行,必将严重打压全世界的消费与需求,使资本主义的这对基本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失去平衡。《京都议定书》的负面效果绝对不仅仅是想小布什所言的那样拖累经济,而是必将危害整个经济的基础。它不仅将对经济造成打击,而是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大加速危机的到来。它必将在全世界制造出一次比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次贷更加疯狂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旦全世界的生产能力远远过剩于消费,那人们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了。凯恩斯主义?那还算是好的。最好的需求其实莫过于战争,也许那一天,就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当然了,这也未必就是件坏事,也许在世界大战之后,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就“砰”的一声实现了呢。

这一骗局对中国的影响何在?一句话,生死攸关。

现在中国有些人对什么都不满意:房价太高、工资太少、福利不足等等之类,于是他们开始停下来无止境地羡慕他国,同时无止境地指责中国的一切问题,而从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产生何在。比如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名家都在写文章鼓吹中国能耗过高,所用的证据无非就是单位GDP能耗或钢铁单产能耗之类。他们所说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不考虑全局而管中窥豹却往往容易给人留下错误印象。比如单位GDP能耗过高,我们且先不管他们所用的证据是否合理,首先就会发现问题。所有这类文章都一致将高得不成比例的单位GDP能耗归因于能耗太高,然而它为什么就不可能是由于GDP太低呢?分子分母难道不是平等的吗?另外还有一些文章热衷于比较单位产品的能耗,然后通过这些比较得出中国耗能过高的结论。诚然,我们承认由于技术上的差距,中国某些行业的能耗过高,然而从几个行业得出的结果能够推导到全国吗?战术层次的结论可能和战略层次的结论就是一致的吗?如果我们脚踏实地地观察中国的能源和能耗问题,就会发现中国的能耗不是太高,而是太低,远远太低。

我们仅需使用一个指标便可证明这一点,人均电力装机容量。因为电能的特殊性和易统计性,它是非常适合用于此比较的。中国目前的总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7亿千瓦,世界排名第二。这听起来非常可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远远不够,这7亿千瓦的装机容量摊到13亿人头上,也就每人0.5千瓦出头的样子,连中等发达国家人均1千瓦的门槛都没有达到。如果我们再从将来的预期来看,结果就更惨。按照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中国应于本世纪50年代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那么要达到此目标,中国的装机容量应达到多少呢?

我们不想象美帝那么浪费,所以我们不按美国目前的大约人均3千瓦的标准来算,同时我们也很乐观地估计,由于党中央的节能号召得到大力贯彻,同时在节能技术上实现了大突破,以至于能够达到日本现在的节能水平(考虑到两国国情等方面的差距,这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我们按日本大约人均2千瓦的标准来计算。考虑到当时中国人口可能会达到15亿人这个最高点,所以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应该为30亿千瓦,才足以保证目标实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全国的水能经济可开发储量大约为4亿千瓦,即便全部开发——也就是说,在全国所有的河流上所有能修水坝的地方统统修上水坝,然后再把全部河流当中最后的一滴水所含的能量都榨取干净,也还是连这个装机容量需求的15%都满足不了。(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硬顶着头皮也要上三峡了吧。)如果再拿目前这个7亿千瓦的数据与30亿千瓦相比,是太低了还是太高了?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那是因为他们往往犯下了两个错误。第一,他们往往忽视了中国巨大的人口总量——这是很多人在很多问题上经常忽视的;第二,他们存在一个错误印象,发达国家的能耗会较低。这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战术层面观察和战略层面观察的差距了。他们往往只会看到发达国家高耗能工业在倒闭而引起的显性能耗降低,而没有看到维持发达国家生活方式背后所需要的隐性能耗。比如说,一家三口每年出国度假一次需要消耗多少能量?一个公司高管每星期从北京飞往上海一个来回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全国上下估计超过1亿人口每天上下班从城郊到城区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又比如说,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门口附近有一个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因为这样购物非常方便。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维持一个如此大规模的连锁超市所需要的物流系统又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呢?当新兴的中产阶级新贵在家中享用着来自欧洲的时装、南美的葡萄酒和非洲的水果之时,有没有考虑过把这些商品运到中国来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呢?

这个清单无需再加以延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任何现代文明社会都是与高能量消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绝无大规模降低能量消耗进而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曾经有一个国家亲身尝试并证明过。那就是90年代以前被称作苏联,90年代以后被称作俄罗斯的那个国家。从苏联解体到普京上台,在悲剧性的90年代中,俄罗斯陷入了下降螺旋。如果说在悲剧性的叶利钦时代有什么好处值得宣扬(如果这也能算是个好处的话),那就是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下降了大约40%,然而这却是以GDP总额下降最低也是大约40%(令人惊奇的巧合),人均寿命下降10岁为代价换来的。所以说,所有拥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人都应该感谢俄罗斯人民,因为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代价,为二氧化碳减排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叶利钦时代,或者让同样的事情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重演一次。

我们再来考虑一下中国的处境,再来考虑一下7亿千瓦和30亿千瓦之间高达23亿千瓦的差距,这个差距中的至少至少一半需要由燃烧煤炭的火电来填补,这些煤炭燃烧需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这还只是中国电力缺口这一个方面,比这更为严重的是石油缺口。中国是一个能源分布不太理想和均衡的国家,煤炭太多而且质量很好,石油太少而且质量不高。然而石油的地位和重要性又远在煤炭之上,因此也成为了未来中国能源供应矛盾最尖锐的方面。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短缺对中国政策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国内政策方面,不仅仅使党中央三令五申地要求大力推行节能,而且已经影响并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的国家战略。

我们为何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威胁使用否决权,并因此和老欧洲干仗?为了石油。

我们为何在东海冒与日本武装冲突的风险开采油田?为了石油。

我们为何在伊战问题上态度模棱两可?为了石油。

甚至于我们为何在对美问题上持偏软立场?为什么朱镕基要跑到美国去消气?为什么为什么所有国家的元首当中仅有美国总统与副总统可以在访华的时候公开就人权、宗教、计划生育之类发表意见?为何中国现在还持有巨额的两“房”债券?在今年美国已陷入危机之时,中国为何仍在死挺老大?总而言之,一句话,土共为何要而且象是非要不可地跟美帝站在一起?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石油。

美国并不出口石油,但美国控制着全世界的石油供需。这不是指美国对中东等油田的控制,而是指美国海军的大洋制海权。美利坚帝国和它的 前任日不落帝国一样,是一个海权至上的海洋帝国。海军是美国三军的核心,海权是帝国得以存在的最重要基石。对于这样的一个帝国而言,它的领土从本土出发通过海洋而延伸到全世界。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美军几乎从未在远离本土和大洋的地方作战,2001年由911事件引发的阿富汗战争,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在远离海洋和本土的战争。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将军在《海权论》中曾经断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世界。事实也正是如此,由于美国海军对大洋制海权的绝对控制,实际上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所有各国的能源供应都攥在手心里。如无美国海军的同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从海上得到一桶石油。如果中国的石油供应被切断,中国经济将毫无疑问地在极短时间内崩溃。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中国为何要容忍美国的胡说八道,为何要持有巨额的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为何要死挺美帝,这些其实都只不过是交给美国海军的保护费罢了,以便让美国不要轻易切断我们的石油供应,这样的代价是我们无法承担的。

而那群骗子要求中国付出的,是远比这大得多的代价。面对23亿千瓦的装机缺口,面对未来严重的能源短缺局面,我们只能通过多方面措施来开源节流,尤其首先是开源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按照《议定书》和某些人的无耻要求,让中国承担任何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都将使中国的开源努力化为乌有,因为他们想要中国压根就不得开源。美国海军可以让我们得不到进口石油,那没有关系,我们还有国内油田,还有巨额的煤炭储备可以作为能源基础。然而这帮人却像不仅让中国得不到进口石油,而且要让中国国内的石油储备和优质煤炭也化为乌有。因为据他们说,这是对全人类的犯罪。目前甚至在国内也有一些人被搞昏了头,全然不顾中国能源消费严重不足的事实,人云亦云地宣称什么中国不能重走美国工业化的老路,因为这样一来造成的能源消费将会耗尽十个地球的资源云云。简直是胡说八道!我们首先可以不去讨论中国完成工业化是否会耗尽地球(不要说十个地球,这又是一个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谎言!)的资源,我们只想问一句,中国人民难道就没有工业化,就没有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利了吗?不仅中国人民有此权利,全世界人民都应当有此权利。我们可以不象美国人一样浪费,但你们无任何理由质疑中国人民有过上跟美国人民同等水平的幸福生活的权利。美国人可以开着汽车上下班,难道中国人民就只能挤公共汽车?美国人民可以享受度假和福利,中国人民就只能在血汗工厂里拼命?美国人民有此权利仅仅是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中国人民不能享受同样水平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我们工业化太晚,而这个地球已经容不下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

“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一些动物比另一些动物更加平等?”

中国的工业化或者更准确地说现代化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接下来的道路对中国而言生死攸关。迄今为止,很多人仍然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并不明白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现代化带来的,而恰恰是现代化的还不够。这些问题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被解决。这就是为什么太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太上有言:“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今上也同样表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然而,如果我们竟然接受《京都议定书》的精神,就无疑是给中国的发展套上了一个笼头,中国未来尖锐的能源瓶颈问题必将更加突出,那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发展。想想每年夏天必闹的电荒,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又比如说,很多人都在抱怨房价太高。然而他们是否明白,作为房地产业物质基础的水泥制造的和钢铁冶炼都是高能源消耗的行业。如果中国不管出于任何原因无法得到充足的能源供应,而导致连钢筋和水泥都需要进口的话,房价还会是现在1万元/平米的水平吗?不客气地说,你就算拿10万元/平米也休想买到。是否接受《京都议定书》精神,是否在这个骗局中上当受骗,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中国而言,这不是贫与富的差别,而是生与死的差别。它将决定我们是登上奥林匹斯山顶的万神殿还是跌入爱琴海底的无底深渊。

然而中国会上当吗?

通宝推:李根,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