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空中战役 -- xluoh

共:💬55 🌺3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通向战争之路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但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力受到重创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想要通过重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来继续维持他们庞大的殖民帝国和对全球事务、尤其是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与发言权。而持续已久的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则成为了促使这场战争最终爆发的至关重要的助燃剂。

危机的直接源头可以上溯至1936年,当时英国和埃及签署了双边条约,规定到1949年,英国军队将从埃及大部分土地上撤离,但是将保留在运河区的驻军,并租用运河地区的基地20年。不过,1951年,埃及新一界内阁决定废除这一不平等的条款,要求所有英国军队撤离运河区。自然英国人是不会老实地顺从,他们仍旧打算靠着冗长的外交谈判拖延时间,继续赖在这里。但是,1952年年初,一场突发事件打破了英国人的美梦:1月23日,位于伊斯梅利亚的英国驻军准备解除当地一个被认为经常给英国人找麻烦的警察哨所的武装,结果在接下来的冲突中造成了41名埃及人身亡、73人受伤。这一事件使埃及全国上下掀起了反英、反西方浪潮(可惜的是,就如同半个世纪前的义和团运动,这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盲目排外和暴力),进而,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昏庸无能的国王法鲁克二世的统治(这个国王以贪吃而“著名”,有兴趣的河友可以查查维基,看看他最后一餐的菜单),结束了埃及君主制度。在这之后,苏伊士运河的英国驻军问题立刻处于风口浪尖上。考虑到埃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英国想要继续保持这一军事存在明显要花费的代价过大。因此经过一番艰巨的谈判后,1954年10月,英埃两国达成协议,规定在接下来的20个月内、英国部队全部撤出运河区。作为交换,这些军事基地将不被彻底关闭,英国仍留下2200名民间身份的技术人员对基地进行日常维护、并保留在未来的7年内如有必要将会重返的权利。除此以外,埃及将保证苏伊士运河的畅通,为此英国将训练埃及军队、和成为埃及的主要武器提供商。

不过这之后,埃及人发现英国履行协议中的义务时做了不少保留。为埃及空军服务的英国训练人员都被事先告之不要教埃及学员们多于基本飞行技能以外的内容。而且,英国政府还将埃及在巴格达条约上(英国与中东各国的军事联盟)与之合作的态度,作为未来向埃及提供额外的武器援助的先决条件。考虑到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很明显英国人不仅想使埃及人一如既往地向法鲁克王朝时代那样依赖他们,而且还想继续成为左右中东地区局势变动的力量。

在明白了英国人不守信用后,埃及开始寻找其他的武器提供渠道。1955年,他们从意大利购买了58架菲亚特公司许可生产的德哈维兰“吸血鬼”战斗轰炸机。为了躲开英国可能的干预,这些飞机是以叙利亚的名义订购,而装船时机身上也被喷上了叙利亚的标志。不过,此时已是总统的纳赛尔,计划将埃及建设为在阿拉伯世界中有着决定发言权的国家,而这些拐弯抹角得来的、如蜻蜓点水一般数量的武器装备,远远无法帮助他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向西方国家的求助大多吃了闭门羹后,纳赛尔最终决定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那里寻求帮助。1955年9月27日,开罗同布拉格秘密签署了一份庞大的军购合同,包括了80架米格15、6架米格15UTI、39架伊尔28、20架伊尔14、20架雅克11,以及230辆T-34坦克和其他大批武器弹药。仅仅几天后,第一批来自捷克和苏联的顾问抵达埃及。10月,第一批米格抵达埃及,进入第1和30中队服役,而伊尔28则进入第9中队,又过了没多久,米格17也被加到购买清单中,而米格15的数量则增加到超过100。

米格和伊尔的加入虽然使埃及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但是由于下面将提到的一些原因,一大批先进飞机要形成战斗力,给埃及空军带来的头疼问题并不比一场战争要少。虽然埃军最高指挥部门也意识到了这点,但是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多少都会得到解决。然而,时间被证明是埃及人最缺的东西。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国家一些决策上的失误,使得犹太民族在中东的这一小片干涩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懊悔万分的阿拉伯世界之后千方百计地想要至以色列于死地而后快,而以色列则为了生存要拼命保护他们狭小的国土。整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双方接壤地区的冲突持续不断。在这些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式的互相报复和杀戮中,两个民族在充满仇恨和无情的血海中越沉越深。

在这期间,埃及已经越来越多地在苏伊士运河拦截从以色列离开或驶往以色列的船只,这给以色列的对外贸易和社会经济运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此时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很有限,大多数国家只是表示过道义的慰问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犹太人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给予他们支持、最好是军事支持的国家,以打破这一孤立的处境。这个时候,同样是想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法国,开始同以色列建立起了军事合作关系。

时间很快进入1955年,埃以之间的局势也越来越“火热”,双方在加沙地带周边的交火日益增多。当和捷克的军购协议签订后,埃及的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紧接着便宣布正式封锁蒂朗海峡,禁止任何以色列船只和飞机通行——这里是以色列石油进口的通道、也是其面向红海的唯一出口。在通过苏伊士运河已经是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封锁蒂朗海峡对以色列与外界的海上联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色列的国家安全面临自独立以来的最大严重威胁,其军队立刻动员,并在当年11月份做好了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的准备。但是,建国不到十年的以色列,还缺少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的能力,其中缺少现代化的作战飞机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埃及人,同样也认为他们还没有做好和以色列摊牌的准备,并且希望进一步地增强他们的军事实力。因此双方虽然剑拔弩张,但是一时间都只是僵持着。

埃及和东方阵营的迅速靠近同样也触动了欧美国家的利益。之前西方世界想通过卖给双方差不多的过时武器,来维持着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的平衡,但是大批先进的苏式武器、尤其是米格15的到达打破了一切,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从而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埃及此时已经半公开地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同法国殖民主义者对抗,这惹恼了巴黎当局。所以没过多久,法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合作迅速地升温,使得以色列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军迅速地现代化。

就在中东局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1956年6月13日,最后一批心不甘、情不愿的英国军队离开了埃及。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具有爆炸性了。仅仅1个月之后,7月26日,因为美国以埃及接受苏联军援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由、停止了对修建阿斯旺大坝的2.7亿美元贷款,埃及政府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用运河的收入来提供筑坝所需的资金。英国对此的感受已不仅仅是震惊了,除了运河事关英国全球殖民体系的核心利益之外,一个小小的前殖民地国家竟敢如此造次、如果就此忍气吞声那么堂堂百年帝国的颜面何在?于是英国在展开一连串外交和经济攻势的同时,也开始准备用武力解决问题。

(这里同样得提一下,当时的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出于某些个人原因,对纳赛尔十分厌恶,经常将其比做墨索里尼式的独裁者,这对英国在苏伊士问题上自始至终都在考虑武力解决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其内阁中的外交大臣安东尼.纳汀,回忆一次他和艾登在关于处理运河危机的方式时发生争执,对方甚至对他大喊到“我不要纳赛尔被遏制,我要他被毁灭掉”。)

法国人也对埃及的胆大包天感到无比的震怒——他们此时仍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管理者和第一大股份持有者(56%的股份)。而且埃及支持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力量已经成为了法国的心腹大患,如果能就此除掉纳赛尔那说不定能给陷入僵局的阿尔及利亚战事带来转机,因此法国对进行军事干涉表现得甚至比英国更为积极(早在运河危机还未爆发的4月,法以就曾举行过秘密会议,商讨对埃及的军事行动)。两国迅速建立了联合作战指挥部,由英国中东地区陆军司令凯特利上将担任联军的最高统帅,开始制定作战方案。就这样,百年之后,英法联军再一次重现。只是这一次,他们是否能像百年前对中国那样、达到他们对埃及的目的呢?

最初制定的计划中,英法将投入数量多达8万的地面部队,包括数个步兵师、装甲师和空降师,发起一场大规模登陆战,攻下亚历山大港,然后向开罗进军。但是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美国的态度不积极),这个杀气腾腾、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方案(几乎是1882年英国进攻埃及的翻版),被改成仅占领运河区,同时夺取埃及全境的制空权,最终希望能引发埃及内部的震荡、使纳赛尔被推翻。再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后,这份代号为“火枪手”的作战方案(Operation Musketeer)初步成形。方案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是通过大规模的空中打击,瓦解埃及空军;第二步是解除埃及在关键要点的军事存在;第三步是通过空降和两栖登陆占领塞德港地区;第四步则是以此为桥头堡,入侵并占领整个运河区。在具体实施步骤确立后,开战仅仅只是需要一个技术上的借口。

1956年9月,法国建议让以色列成为打开战争之门的“敲门砖”。英国对此的态度起初十分勉强:他和以色列的关系很矛盾——英国人并没忘记曾经的英属巴勒斯坦时期犹太人给他们制造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以及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意外地”击落了6架英国战机。而且,英国并不愿意想让以色列借这一机会,扩大其在中东的影响。但是,当“国际管理苏伊士运河”的提案在联合国表决遭到失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的协商也没有进展之后,英国最终下定了战争决心。以色列同样也想借助英法之手解除封锁,并希望能控制西奈半岛作为他和埃及间的缓冲,因此大家一拍即合。10月22-24日,英法以三方于巴黎郊外的塞弗尔举行了绝密会议,经过多轮讨价还价,最终敲定了战争的具体步伐:首先由以色列向埃及的西奈发动进攻,而且战斗距离运河越近越好,这样就可以使英法以保障运河畅通为名介入(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军在战争开始就以伞兵空降米特拉山口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壮举,而纯粹是履行义务)——很明显,出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埃及是不会答应英国和法国的这种行为,因此这就给两国的入侵制造了(尽管是十分勉强的)借口。当然,以上这一切、尤其是以色列的入盟,必须绝对保密,因为英国此刻仍是多个阿拉伯国家的宗主国。而且,由于之前以色列和约旦在边境地带的冲突也持续不断,而后者是英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因此为了防范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野心过于膨胀,英国又在法国和以色列不知道的情况下,单独准备了一个名为“绳索”的作战方案。其内容包括事先将皇家空军第32中队部署到安曼,而一旦以色列进攻约旦,之前“火枪手”方案中所有用来进攻埃及的空中力量,此刻都将把以色列作为目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