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武大故事:中国化学家轶事(九)曾昭抡 -- 黄河故人

共:💬31 🌺1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十)张资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帅哥张资珙,26岁的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

前面曾先生在语言方面可以说是一学就通,但是要是说对语言掌握到了一艺精的程度,那需要说张资珙先生。当年解放前,他是收到《字林西报》报社的邀请请他负责总编辑的(这个行业术语不懂,大体是这个意思)。他的俄语也很优秀,虽然只学了一年时间。除此之外,他还被邀请出任台湾十几个糖厂的总经理。

张资珙是广东梅县人,如果有约翰霍普金斯的朋友的话,可以查一下他应该是这里的第一批中国博士。和曾先生一样,他一毕业就回国执教;和曾先生一样,他选择的最后一所大学时武汉大学;和曾先生一样,他因文革而去世。和曾先生不一样,曾先生因为癌症被拖延去世,说句不该说的话,没有文革,曾先生天寿也不会太久,即便是现在;张先生则是被活活打死的,当时打死他的人居然还说,张先生在已经知道自己被打成内伤的情况下还喝凉水,明显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

张先生是不幸的,死得很惨,在李约瑟那里作出的贡献也被剥夺了,还迟迟得不到平反;张先生是幸运的,他教出了一个得意弟子叫做卢嘉锡,而这个弟子在1981年当上了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张先生一日不平反,他一日不去武大。于是1982年张先生被平反,卢嘉锡送了长幅挽联:“忆早岁喜聆教诲嘱改主

修化学今日言犹在耳,赞平生苦钻学术未忘忠爱祖国何期死竟含冤”他在科学史方面的贡献也重新被承认。李约瑟给他的信的影印件现在网上可以找到。

张资珙的平反为什么这么难呢?据说有一个原因是50年代的时候,他拿了一本毛泽东著作回家,别人偶然问道拿这个干什么,他说拿回家可以避邪,结果被有些人记了下来。他死的也不明不白,当时武大出现了一条标语,据某些人物分析,说写这条标语的人书法和英文都好,家里应该有长条桌,对革委会充满仇恨。当时张先生正好符合这些条件,于是被抓了去,张先生不承认,于是就被打,然后含恨辞世。

老一辈化学家多对化学史有研究,张资珙是个中翘楚。他曾应剑桥大学邀请,赴剑桥讲授中国化学史16个月。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主持过崇实书院,父亲留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学,他自己则1927年去约翰霍普金斯留学,不仅化学成绩好,对哲学,史学、文学造诣都颇深。

他对课堂纪律要求极严,上课时起立稍有不齐,他就走出教室,从头来过,也不允许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过他讲课全用英文,板书也是,这一点要是不认真,根本听不下去。因为英语好,很多人旁听他的课,他对旁听生和正式生待遇相同,作业他也认真改。他讲课没有教材,随时根据科学的发展更改教学内容,和TMD某些大学教材三十多年一贯制成为鲜明对照。

他对英语学习提出过一些建议,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对当时的学生可几乎是指路明灯了:1,英语的语法和语序和中文有相似之处;2学英语不用扣语法,语言学家自己说的话也没多少完全靠谱的;3早看英文原版书。

张先生非常爱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因为国内毒气防护太差,有的留在国内应急研究(曾昭抡等),他则为此专门去美国进修,后来无法回国,他去了香港。(希望有一天,把日本人用在中国的毒气,还是这个剂量,统统在日本放一遍)1941年他在香港沦陷后,不许自己孩子学日语,看膏药旗,绕道也不向日军敬礼。后逃离香港去重庆。

1944年去英国讲学时,到利物浦,为当时的国民党海军做抗战形势报告。

1955年他还发表了《反对美蒋条约,坚决解放台湾》的讲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先生与张夫人,摄影:李约瑟

元宝推荐:爱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