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庖丁解字之"沉重"的故事 上 -- 丁坎

共:💬45 🌺1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之"沉重"的故事 上

沉重二字都是常用字,而其来源却并不那么显然。比如说重字,就如同射矮一样,也有造

错之说---其字形类似于千里二字的组合,故当为遥远之义。古来流传的绝对中也有: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鐘

就利用了这种拆分方式。

不过呢,分为八刀没错,八字本来就是左右两部份剖分之形,甚至可能就是分的本字,只

是当八为数字专有之后,才添一刀形以表示其本义。

而重为千里则谬矣,其字形今天的文字学者一般解释为一人负囊。

这个囊就是名为东的两头开口的布袋,字形如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重字从人从东东声。

也就是说,重的涵义来自负重物之形。

实话说,就目前所见的重字字形来说,一人负囊的字形不是很明显。(参见

外链出处)

我开始对这个说法也比较怀疑,但读到一个故事之后,觉得这个说法基本上可以信从。

这个故事简单点说是这样的:

某个动荡年代,大小帮派林立,其中有两个很大的帮派:箭头帮和木刺帮。

这两个帮派恩怨来源已久,几代间发生过三次大火拼,箭头帮赢了两次,稍占上风。

箭头帮的帮主比较明智,知道一个大帮无法完全翦灭,还是和平共处为上,所以对木刺帮很给面子。

木刺帮要开party,箭头帮带一票小弟来捧场。木刺帮来求亲,箭头帮立马应承,还派出自己最得力的两个香主送亲,

诚心诚意要把婚事办得风风光光的。谁知道木刺帮如今的龙头老大是个真正的蛮子,他召集帮中大将议事,说:

箭头帮是我们的大仇人,能报仇老子啥都可以不顾。现在箭头帮送了两员大将上门,我打算把他们两个整一下,一个砍脚,一个砍JJ,

这样箭头帮就没面子了,老子也爽了,你们觉得怎样?

下面一帮人吓得说不出话来,终于有人站出来,先扯了一通江湖道义,然后说出重点:

到时候箭头帮扑过来要报仇,谁来?

有人扛得下,就按老大你的意思整,没人扛得下,老大你就再考虑考虑。

老大虽然是个蛮子,但还不是傻子,所以还是把这个念头打消了。

怎么样,看起来象是个很烂的江湖故事,写成剧本都没有导演肯接。

其实,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37年春秋的两个大国晋国和楚国的故事:

箭头帮和木刺帮分别指晋国和楚国。送亲的两个重要人物是韩起和叔向(羊舌肸)。

楚国当家的是楚灵王,劝说他的是薳启强。

及楚,楚子朝其大夫,曰:“晋,吾仇敌也。苟得志焉,无恤其他。今其来者,上卿、上

大夫也。若吾以韩起为阍,以羊舌肸为司宫,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大夫莫对

。薳启强曰:“可。苟有其备,何故不可?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是以圣王务行

礼,不求耻人,朝聘有珪,享覜有璋。小有述职,大有巡功。设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饮;

宴有好货,飧有陪鼎,入有郊劳,出有赠贿,礼之至也。国家之败,失之道也,则祸乱兴

。城濮之役,晋无楚备,以败于邲。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于鄢。自鄢以来,晋不失备

,而加之以礼,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报而求亲焉。既获姻亲,又欲耻之,以召寇仇,备

之若何?谁其重此?若有其人,耻之可也。若其未有,君亦图之。晋之事君,臣曰可矣:

求诸侯而麇至;求昏而荐女,君亲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

不然,奈何?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张趯、

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韩襄为公族大夫,韩须受命而

使矣。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

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

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伯华谋之,中行伯、魏舒帅之,其蔑不济

矣。君将以亲易怨,实无礼以速寇,而未有其备,使群臣往遗之禽,以逞君心,何不可之

有?”王曰:“不谷之过也,大夫无辱。”厚为韩子礼。王欲敖叔向以其所不知,而不能

,亦厚其礼。-----左传-昭公五年

(为阍--做看门人,据说通常是刖者,刖是断足之刑。

司宫--太监,不解释了。)

注意,

以召寇仇,备之若何?谁其重此

此处的重字前人已经作了正确的解释,此处重同任,意思是谁能担当,也就是说,谁能

从这个用例来看,重字字形为负重之义没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还有大量重字用作大车,也可以作为旁证---负重之人变成了负重的车而已,其功能都是负重。

这也是辎重一词的由来。

文字学的东西到此为止,说说题外话。

扣押乃至凌辱使者不难,就象拽一根绳子一样容易。

然而,使者不只是使者自身,他背后有一个国家,就象绳子上面吊着块巨石。

想拽绳子,先得考虑下由此从天而降的巨石自己是否扛得住。

楚灵王想清楚了,没敢拽。

二千多年后,咸丰皇帝没想清楚,拽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成为英法侵略借口的巴夏礼事件详细经过我们这里不讨论,只摘录事件前后的两封上谕:

事前:

“巴夏礼、威妥玛等系(该夷)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即著将各该夷及随从等,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还。若不能羁禁巴夏礼等,令其全数回河西务,亦无不可,断不准去留任意,有碍战局。”

英法联军步步进逼之后:

“……

当谕令相机办理,朕亦不为遥制,总期抚局早成,朕即可及早回銮,镇定人心。……如肯遵照恭亲王等所给照会,退至张家湾一带,酌定适中之地,定期各派委员,将在津续定条约盖因画押,将巴夏礼等送回,固属至善;如必不肯遵行,或并无照复前来,不必待其进攻城池,莫若既将所获巴酋等全行送还,以示大方,尚可冀其从此罢兵换约,不值得为此数十夷丑,致令亿万生灵俱遭涂炭

你早干什么去了?

咸丰不是蛮子,可惜手下连一个薳启强都没有,没有人对他说一句:

谁其重此---谁来扛?

更可悲的是,清亡后遗老们编撰的清史稿中僧格林沁列传居然这样写:

敌兵日进,迎击,获英人巴夏礼送京师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巴夏礼是阵中俘获,谁知道是扣押使臣?

这样的认识水平,也只配给历史陪葬了,只恨被他们葬送的,还有奋勇战死的将士和无辜受难的百姓,和一座万园之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