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边干边想:从制造业谈开去 -- 凌霄

共:💬165 🌺3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三,多快好省提高生产力 (上)

其三,多快好省提高生产力 (上)

每八小时工作日给五元工资,是我们所采取的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步骤之一。

----------亨利 福特

诚如晨枫大大所言:“工程师把所有可能的因子统统考虑进去,然后怕遗漏什么,再加保险系数,确保万无一失。”理论总是完美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咱工程师自打出现那天起,就是撸起袖子的实干家。现实的纷繁复杂,阻挡不了我们对实现完美理论的向往。1886年,本茨的第一辆汽车仅仅行驶了190公里。1908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仅仅在76米的高度带着一个乘员飞行了一个多小时。时至今日,工程师们仍然努力提高着内燃机那不到50%的效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之时,古典工程师时代过去了,现代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化生产的出现对生产力的提升也走到了一个瓶颈。现在大家都会玩这招了,不就是个机器么。连个大清朝都知道西学为用了。

这个时代,是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自从德国人Benz发明出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后,世界各地的工程师们都相继造出了各个国家第一辆汽车。1900年至1907年间,世界汽车产量由7000辆增至8.4万辆。而在当时的新大陆,人们对汽车工业的热情丝毫不亚于90年后他们的子孙对于IT业的热情。1900到1908年间美国成立了501家汽车制造公司。亨利福特的福特汽车公司在其中并不起眼。尽管他技术高超---赛车界名人,实力雄厚---掌控了公司大部分的股份,但也只不过是当时乱纷纷的汽车业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统计数字而已。他唯一与别人不同的是,这个农民之子一门心思想造的,是一辆轻便,牢固,价廉,人人都买的起,人人都会买的汽车。Mission Impossible,isn’t it?是的,当时大部分人都这么想。由于意见不合,福特已经甩掉了他的前两个投资人,金融家墨菲和煤炭大亨马尔科姆森。这个偏执狂在隐忍的2年,直到1908年,留名青史的福特T型车终于上市了。T型车在各个方面都符合福特的理想,这辆只卖850美元的汽车,在性能上完全不落后于它的2,3千美元的竞争对手,最高时速高达45mph,三点式悬挂和高底盘让T型车能在崎岖山路上行驶。更重要的,这辆车结构异常简洁,一位在工具箱里配备了螺丝刀、钳子、扳手和电线的司机能在汽车抛锚时都能排除大多数故障,让车子重新跑动起来。这样一辆价格便宜,量又足的车,谁不想弄一辆呢?于是福特碰上了他“平民车”理想的最大挑战-----产能。

尽管自1908年T型车上市之后,福特公司兴建了很多新工厂,1909年的产量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10600量----而1908年的产量仅为6400量。但订单仍然像雪片一样飞来。迫不得已,1909年5月,福特公司宣告:“我们在8月1日以前无法进一步接受任何车型的订单了。”面对着人民群众对T型车的紧迫狂热需求和落后的产能之间的矛盾,福特先生祭出了他的终极法宝----流水线!

---咳,那位扔西红柿的先生,你有什么问题么?

---福特不是一个企业家么?

---没错,亨利福特先生的确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但当时福特工厂所有员工对公司顶层明确的责任分工都心中有数:福特分管工程技术和生产制造,而分管所有业务经营事宜的则是福特驱逐首要投资人马尔科姆森战役中的同盟军库森斯。不仅工人们发现“福特对机械活十分了解”。当时负责产品开发的骨干工程师万德西也认为:“福特先生在实验室里什么都管,不论是木板上的图纸还是车间里的其他什么东西都一样。他亲自监督零件加工过程,总是把他的设计想法一点点地对设计师解释明白,我相信这些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相对应的,他在财政事务、订单汇票、款项支付和销售经营等方面几乎什么都没做。所以说,现在的福特先生和他若干年前从爱迪生的公司里辞职出来前一样,扮演的仍然是个总工程师的角色。好了,那么那位扔臭鸡蛋的先生,你有什么问题呢?

---流水线其实源自是管理学家泰勒的思想。

---没错,流水线的确是这位管理学家的理念,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被后世尊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先生其实是一位工程师。1874年,22岁的泰勒加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并一路从机械工提升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工长、总工程师。终其一生,泰勒都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会员,并于1906年当选为该协会的主席。他发起了著名的钢铁切削实验,并成功地从中发现了当代工业基石之一-----高速钢。毫无疑问,这位泰勒先生是一名工程师:)很有趣,不是么?其实,翻出长长的管理学家名单,我们是不难发现几个工程师的。甘特图之父:亨利.劳伦斯.甘特;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山鼻祖:亨利.法约尔等等等等。这些工程师出身的管理学家们几乎都集合在了“科学管理”这面大旗下,和泰勒一起,他们开创了管理学的工程师学派:P

「亨利.福特说:“要有流水线”,于是就有了流水线。」很多传奇故事都有这种地摊文学式的描述。很多穿越故事中的现代化传教士也是这么布道的。但是,很显然,福特不是上帝,而当时的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流水线在福特工厂的首次运用至今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关于装配线的起源众说纷纭、相互矛盾,连福特自己的说法都变来变去,有一回说在芝加哥曾看到屠宰场的工人用顶置推车一步步地处理牛肉,因而产生了灵感,有 一回又说灵感来自一家钟表厂,当时看到装配工从一条移动的传送带上取下部件来完成自己负责的活儿。其他人也各有说法,由于这种技术获得了很大成功,后来公司的技术人员们蜂拥而上争抢头功。威廉.克兰恩是高地园工厂发动机装配车间的工长,坚持说他是看了工厂铸造部运送沙子的传送带以后得到了启发, 心想也能把类似的方法用在发动机装配工序上。查尔斯.索伦森多年后写过一部回忆录,坚持说早在1908年公司还设在彼开特大道产区时,他和几个下属 就已经计划着把零部件按顺序在车间地板上分组摆放,再将安上轮子的汽车底盘用绳子拉上,在一组组的零部件边上停下完成该组的装配。“我们花了几星期时间尽 可能地完善这种程序,”索伦森写道,“然后把这个计划先放在了一边,随时准备派上用场。”

其次,流水线的应用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工长克兰恩把流水装配线引进了T型车发动机生产车间,于1913年建立了一个传送带系统,让一只气缸体传送过几个工人,让他们安上不同零件,如曲柄、轴承 等。汽缸主件自然是相当沉重,用一根三英尺长的金属棒把曲柄翻转过来。第一天装配线一切都好,但是第二天出了事故。克兰恩说道:

  有一个工人忘了把汽缸体夹紧,当他用三英尺长的撬棒翻转曲柄时,整个汽缸体从工作台上掉下来砸在腿上。他被送到了医院,人们发现他的腿在膝盖以上骨折了。

  我们继续工作,下午四点钟詹姆斯.库森斯先生过来查看,他对我说,“如果你今后还要断手断脚的话,不如把这个东西关掉算了。”

  克兰恩向P.E.马丁和查尔斯.索伦森求教,他们让他装上安全防护措施后再试试看,工长如此照办,装配线继续运行了几个星期一切顺利,和其他生产部门一样,发动机产量大幅度上升。

但是,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福特的流水线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正如制造业大多数革新一样,流水线是集中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多方交流,大量实验,不断改进的产物。即便是在公认的福特全面应用流水线生产的1913年之后,福特工厂的工程师们仍然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工程师的思路总是一致的,第一批意识到流水线的意义的人果然还是工程师。

1914年初,两位机械技术专家访问了高地园工厂,对福特新的流水装配系统进行了首次专业性评价。两位专家是贺拉斯.L.阿诺德和费伊.利奥内.弗洛特,二者都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对技术专题著述甚多。他们在高地园区花了几星期时间仔细研究了流水线生产,而后在《工程杂志》上发表了一系 列文章,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俩把文章合集出版,成为一部名为《福特的方法与福特的车间》的专著,详尽描写了整个高地园工厂的生产情况,对福特革命性的技术改造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工程杂志》的主编查尔斯.B.葛因斯为专著写了绪言,有力地概括了本书的主题:“福特在经济、工业和技术方面都非常 成功,全美轰动,举世震惊。福特实现了绝对难以置信的产量增长,不到十年时间产量就提高了100倍左右。

让我们记住流水线这种生产工艺的应用。因为,流水线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代工业淘汰了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用受过简单培训的产业工人代替了父子相传的传统手艺人,让这个世界正式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生产模式应用过程中,工程师始终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量产化的工程师集团军第一次发挥出了他们巨大的能量。他们有着一样的目标:大规模生产;面对着同样的干扰:个体的巨大差异(能够独立装配出一台汽车的手艺人是稀缺的),手握着制式的武器:标准化的工程方法。从此以后,工程师再也不是单独作战的精英部队了,他们被组织起来了。从此,剥削工人,不在是提高生产力的唯一手段了!

壮哉,福特!壮哉,工程师!

现在是幕间休息,喝水,上小电影,嘿嘿。

[flash]http://www.youtube.com/v/_jW8hSjHh94[/flash]

*文中节选引自史蒂芬•沃兹的《他的生意和生活》

(*)福特T型车年产量

1910年 20,700辆

1911年 53,500辆

1912年 82,400辆

1913年 189,000辆

1916年 585,000辆

1921年 1,000,000辆

1923年 2,000,000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