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边干边想:从制造业谈开去 -- 凌霄

共:💬165 🌺3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二,动中之动

[SIZE=4]通讯记者听了潘克洛夫的话以后,只是简单地说:

“真的,潘克洛夫,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可是我还要重复一遍,我们没有火了!”

“呸!”

“也没有办法再生火了!”

“没关系!”

“可是我说,史佩莱先生……”

“赛勒斯不是在这儿吗,”通讯记者答道。“我们的工程师不是活着吗?他会想法子给我们取火的!”

“用什么?”

“什么也不用。”

潘克洛夫还有什么好说的?他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因为实际上他也和他的伙伴们一样信服赛勒斯•史密斯。在大家的心目中,工程师就是一个小天地,他是一切科学和全部人类智慧的综合。和赛勒斯在一起,就跟在美国工业最发达的城市里一样。有了他就什么也不缺了;和他在一起不会感到失望。假如有人告诉他们,这块陆地将要被火山吞没,将要下沉到太平洋的深处,他们就会镇静地回答:“有赛勒斯在这里!瞧赛勒斯的吧!”

-----《神秘岛》<法> 儒勒&#8226;凡尔纳[/SIZE]

应该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工程师的了解,是从凡尔纳的这本《神秘岛》开始的。一开始,凡尔纳使坏,把工程师塞勒斯扔到两锚链以外的海里去了,生死未卜。岛上的那一批做了三天的摩登原始人,由于没有鲁宾逊的好运气,他们没有什么称手的工具,没有什么自卫的武器,甚至连好不容易生起来的一堆火都被水浸灭了。很是吃了几天的生猛海鲜。感谢上帝,林肯岛上最伟大的工程师之一被林肯岛上最伟大的工程师之二给救了(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想剧透,尼莫船长万岁!)。从此以后,大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good ending。

好了,故事讲完了。大家洗洗睡吧。哎,我说那个坐在那里的,别留哈喇子了。什么?你要学工科?你想做工程师?小伙子,有理想是件好事,但你真的确定要做工程师么?你想好了么?你真的想好了么?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回去好好再想一个月再来说。

十九世纪初的工程师是幸福的,那时候几乎所有自然科学都发展都到了一个瓶颈,随着经典物理学大厦的正式落成,有物理学家更是宣称物理学已经解释了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现象,接下去的工作,只是把各种常数测定得更加精确而已。随着工业革命刚刚降生到世上的工程师这种职业,装备着几乎所有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什么都懂,啥都能干,那时候的工程师走路估计也是横着走的。上个学,用系统科学的训练武装了自己的大脑,就可以出来唬人了。没办法,那时候大家书都读得少,唬一个准一个。你在当中一搞,旁边一大堆瞪大了眼睛的人民群众流哈喇子,讲不定还有几个眼睛会闪光的小loli鼓劲“哥哥,好棒噢”。这日子,舒坦哪。可惜,好景不长。终于有人发现,这工程师好用啊,多造几个吧,于是,义务教育开始普及,1860年,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97%,此后,1896年,德国的文盲率降到了恐怖的0.33%。同年,法国的文盲率也降低到了6.8%。工程师开始量产化。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突破,人类对世界的掌握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研究高度细化,哪怕是你读到圣斗士学位,要学完这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你还是在中间那么一搞,旁边一大堆的诸葛亮:“你应该这么干。”“这玩意儿中学生都会。”“人家是怎么干的。”,完咯,工程师能人所不能的神话破灭了,无所不能的工程师跟不上时代了。学好数理化,再也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了。于是,古典的,百科全书式工程师的时代结束了。

一位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的经济学家这样告诫我们:“美国人最聪明的人才呢就是进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我们中国不一样的阿,我们中国像我这种差的才进商学院,好的都学理工科的,不太一样。”这位经济学家讲得对,可惜他漏讲了两点,第一,中国最聪明的人才的确都学了理工科。但毕业之后,要不了多久,一大部分人就去从了商,各位看看自己公司里做sales的,工科背景不少吧?一大部分去当了官,政治局里排排号,9个常委8个学理工的。还有一大部分出了国,萨大阿,冰大啊,河里一望,干工程的好多在鬼子地界儿蹲着呢。美国和中国的人才流动趋势,向来是美国往中国跑学管理和经济的,而中国呢?往美国跑学工程的。不光中国,印度也是一样。剩下的据说还有一批不得志的,穿越到古代指导古人去了:)这第二、这鬼子和中国人一样,本来的确不怎么瞧得上工科,哈佛前校长桑莫斯不仅发表过歧视女性的言论,还特别瞧不上搞工程的:“类似哈佛这样的学院,传统上对爱因斯坦的崇拜会超过对爱迪生的景仰。” 耶鲁大学前工学院教务长弗乐瑞还说过:“耶鲁是绅士学校,工科不是绅士的事;耶鲁人不干会把手弄脏的工作。”嘿嘿,不得不说,历史就喜欢抽这种高高在上的人的耳光,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啊:

自命“绅士学校”的美国哈佛及耶鲁两所大学,为了适应美国大学工科毕业生人数远不如中国的情形,已经准备扩充工学院的师资,招收更多工科生,“卷起袖管,准备当黑手”。

2007年起,哈佛与耶鲁追随另两所“常春藤联盟”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脚步,提高工学院的地位、师资以及知名度。耶鲁准备5年内增加工学院师资17%,达70人;哈佛则将在10年增加到100人,增幅为43%。

美国跨领域各大公司都在增聘工程师,如生物科技公司“健臻”(Genzyme Corp.)及太阳能电池公司“太阳动力”(Sun-power Corp.)。美国劳工部也估计,2006到2016年间,工程师的需求量会上升11%。

Amazing!大逆转!怎么回事?邓总设计师讲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什么?发展生产力呗。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固然可敬,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世界尤其是后进国家影响了数以亿计的人,难道就是因为剩余价值理论?那么多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抛头颅洒热血,难道是仅仅是为了给被剥削的工人阶级打抱不平?我想,马克思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他第一个明确地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发展,发展得慢了还不行,还要赶超。所以说,发展生产力,这是TG的责任。(可能有人会说我唯生产力论了,麻烦这样理解的人去看看什么叫唯生产力论,谢谢)

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象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毛泽东 1956年10月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呢?很可惜,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定义实在是…. 抽象----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既然是能力么,一般和效率有关。巧了,英文里生产力和生产率是一个词 productivity。德文里也一样Produktivit&#228;t。根据效率的思想,经济学家们经过友好的讨论,长期的研究,终于定义了生产力的公式(几乎所有的现代经济学生产力模型都是基于这个公式):

Productivity = output/input

是的,现在明确了,古往今来,诸子百家,士农工商,熙熙攘攘,都是围着这个伟大的公式打转。降低输入,增加输出,这是所有人的目标。

“要增加人口”,这是政治家的想法,很好,人口增加了,产出增大了,虽然说输入也增大了,但毕竟人力成本只占输入的一部分,所以生产力开始提升了。可提升到一定的阶段后,问题也来了,第一,人口的提升是受制于本国粮食的产量的。毕竟人的生存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第二,由于该死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存在,一味地提升人口,到最后带来的必然是劳动生产率下降。所以妄图以单纯地提高人口数量换取生产力提高的人到最后都得不偿失了,

“降低工人的人工,延长他们的劳动时间”,这是资本家的想法,没错,降低输入的确是可以很简单很直接地提高生产力,但是很不幸,在劳动力这个市场中,生产者是劳动者,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者曲线是递增的。你价开得越低,愿意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越少,而劳动力越少,产出也越小,生产力越低。死循环,此路不通!什么?你想来硬的?无产阶级正拿着铁锹给你掘墓呢,那么着急想躺进来?

“把产品卖高价”,这是商人的想法,低买高卖,为商之道,几千年来,商人不辞辛劳,披荆斩棘,把丝绸瓷器从东方运到西方,再把玻璃从西方运到东方,商人们一直努力地提高着output,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原本广阔的世界变小了,原本珍贵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了。竞争对手随时随地都会出现,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商品也逐渐同质化了,在这样一个愈发成熟高效的市场里,经济学家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和您的忽悠水品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奇妙的是,全球一体化的实现,正是商人们不遗余力鼓吹的后果,资本家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商人们完全是一边数着钱,一边刨个坑就把自己给埋了。很好很强大!

好了,接下来的活都不怎么好干了,一份归了科学家,一份归了工程师。按照古典工程师时代的理解,科学家负责探索新的规律,而工程师则负责运用这些个规律。当然,如果工程师就这点能耐,显然是不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任务的,所以,自古典工程师时代结束以来,工程师的使命有了质的变化。衡量一个工程师好坏的标准已经从会不会变成了好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理论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是面临着比实验室里复杂千万倍的情况的。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更重要的工作大部分是为了消除这些干扰对理论产生的影响。那么消除这些干扰有搞头么?怎么搞?

那个,好累啊,我去眯一觉阿,大家看部小广告先

[flash]http://www.youtube.com/v/b2NnVwIWkNo[/flash]

附注

(*)以下摘自《这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郑大华 谭庆辉 《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政治、信仰危机的深渊,资本主义的吸引力日益削弱;而这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取得了辉煌成绩,创造了“孤岛繁荣”的奇迹,社会主义的魅力迅速彰显;在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陡然增加。这些因素构成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直接诱因。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完成“一五计划”和欧美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32—1933年间达到高潮,其后,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而逐渐趋向低落,并最终被掩盖于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下。概言之,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大致可以分为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以及追求社会主义三个既有联系而内涵又各有不同的层次。

元宝推荐:爱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