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庖丁解字之双管齐下 窥天指地:古文字中的聿形 上 -- 丁坎

共:💬11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之双管齐下 窥天指地:古文字中的聿形 上

庖丁解字之双管齐下 窥天指地:古文字中的聿形 上

此篇源起于 萧管开花链接出处 的写作,当时本想稍微提一下,不单有萧管开花,尚有笔管开花一说,打算用梦笔生花,笔下生花的典故来增添点趣味。后来思绪蔓延,头绪渐多,觉得有必要单作一篇,谁知一拖就拖到现在。

聿字现在不大常用,估计很多人是因为大名鼎鼎的光亭和他大名鼎鼎的女婿才知道这个字的。

某次和一个朋友谈起汉字,他很崇拜地说,汉字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比如说笔这个字,上面是竹,下面是毛,表现出了古代毛笔的特征。其实,笔的繁体作筆,其本字作聿,既没有竹,也没有毛,而是以手握管之状,如甲文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文解释道:

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从𦘒一聲。凡聿之屬皆从聿。余律切

至于后来加上了竹字头,不过是因为作为发语词的聿字无法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所以把聿形借了过去,而表示书写工具就用聿形添一个竹字头来表达,当然,这一定是用竹管制笔之后发生的事情了。

大家都熟悉的学者钱钟书,笔名中书君,巨著名曰管缀编,也是用笔的种种别称来玩游戏。

钟书与中书同音,所以笔名叫中书君很自然,而中书君又是古人对笔的别称。此外,笔还有管城字,毛锥子的别称,所以这三个名字就打成一片了。外链出处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须用笔,著书当然更要用笔,钟书之意不出读书著书之外,与笔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聿与笔的关系比较明显,大家估计也比较熟悉,就不再多讲了。

这只是双管齐下之一管,而另一管----

聿形的另一层涵义,要有意思得多,也要生僻得多,并且可以纠正易经中被无数人误解的句子。这些,就留到明天再讲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