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孔明与刘备,谁先找谁? -- 凌云雕龙

共:💬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孔明与刘备,谁先找谁?

原作:罗吉甫

  鱼豢在《魏略》一书记载诸葛亮和刘备相识的经过,和「三顾茅庐」的史事正好相反,说是诸葛亮自己去求见刘备。当时曹操初定河北,指向荆州。诸葛亮认为刘表不懂军事,于是求见驻屯樊城的刘备。当时客人很多,刘备看诸葛亮年轻,不怎么理睬,客人走后,诸葛亮留下来,刘备仍懒得理他,径自编着别人送他的牛尾。诸葛亮按捺不住,反讥刘备说:「将军没有别的远大志向,编结髦牛尾巴就满足了吗?」刘备这才意识到此人不平凡,回说:「这是什么话?我不过是用来解闷而已!」于是虚心求教。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谈到,辨证伪事时,应该举出反证,反驳错误的史事。而最好的证据,就是直接史料。所谓「伪事之反证,以能得『直接史料』为最上。」

  被梁启超用来当做「伪事」范例的,就是鱼豢所叙诸葛亮自荐这件事。

  是刘备三顾茅庐,或诸葛亮毛遂自荐?梁启超认为必须采信「最有力之证据」。有力证据指的是<出师表>那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梁启超说:「苟吾侪不能证明<出师表>之为伪作,又不能证明(诸葛)亮之好妄语,则可决言(刘)备先见(诸葛)亮,非(诸葛)亮先见(刘)备也。」

  也就是说,在两种情况下,<出师表>做为证据的公信力荡然无存:一,这篇文章是后人捏造的;(像<后出师表>所引起的争议一样。)二,诸葛亮有胡说八道、撒谎的人格缺陷。

  然而,这两种假定并未成立。如何无视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证词,而采《魏略》充满戏剧性的记载?

  有些人,包括我从网络上搜到数据,有些自称是什么学者专家之类的,一口咬定三顾茅庐是假的,真相是《魏略》写的,诸葛亮自己跑去见刘备。

  怀疑是应该的,推案是必要的,但证据要充分。必须充分说明,为什么经认定的说法是错的,而另一个不被采信的资料才是对的?不能为翻案翻案,为反对而反对。

  可惜我们看到若干文章,支持《魏略》的记载,立论基础却十分薄弱,有些理由甚至很好笑。

  最常见的说法是,《魏略》成书比《三国志》早,鱼豢的态度又很认真,各个细节写得很详尽,不可能瞎编,所以《魏略》比《三国志》可信。

  是这样吗?梁启超说得好:「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当何所适从耶?论原则,自当以最先、最近者最可信。」

  陈寿和鱼豢两人,论「先」,鱼豢和诸葛亮同属同一时代,占了先机。但当时已是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并无来往,消息不通,鱼豢无法前往蜀国做第一手采访,无法到益州做田野调查,无法接触到任何蜀国官方文书。讯息来自何处?不过是「异国传闻」,道听涂说,无从查证。「先」则先矣,「近」却不近,远非「近水楼台」、担任过蜀国观阁令史的陈寿所能相比。

  正因史料来源有限,《魏略》所载对我们了解魏国人事,颇有帮助,但牵扯到蜀国,漏洞就出现了。裴松之引用《魏略》一百六十余条,一百四十余条为《三国志.魏书》作注;五条用来注《吴书》,但这五条和魏国人事有关;和蜀国相关的十二条,扣掉和魏国有关的七条,其余五条是蜀国家务事,虽然裴松之引用作注,但同时加上按语,不是表示「怀疑」、「存疑备录」,就是以「妄说」、「敌国传闻之言」等词驳斥。有人以裴松之引用《魏略》之多,做为裴松之认可《魏略》记载的背书,这是荒谬不经的推论。

  于是,我们在《魏略》看到一则记载:刘备在小沛,生了刘禅。因曹操来伐,出逃。刘禅当时年纪还小,跟着别人到汉中,被卖掉了。有一个叫刘括的人,买下刘禅,问了他的身世,知道他不是普通百姓的儿子,便把刘禅抚养长大,让刘禅娶妻生子。后来刘备得到益州,派简姓人士(简雍?)到汉中,刘禅还记得他的生父字玄德,便去求见简先生。简某确认刘禅身分后,转告张鲁。张鲁把刘禅送还刘备。

  这则记载对不对?检查史料,刘禅即位第二年,诸葛亮领益州牧,写给主簿杜微的信说:「朝廷今年十八」。「朝廷」为皇帝刘禅的代称。可见刘禅即位时十七岁。如依《魏略》刘备在小沛生子的说法,刘禅此时已经三十好几了。

  依据梁启超的史料真伪判别准则,刘备三访诸葛亮的史实得到确认,是由当事人(诸葛亮)自己举出反证(出师表)。另一种情形是「由关系人举出反证」。《魏略》刘备在小沛生子这一则,即属后者。

  因此,若说《魏略》成书较早,因而较为可信,这个理由过于薄弱,经不起分析。

  或者说,好吧!虽然《魏略》讲的不保证一定正确,但陈寿采信的仅凭<出师表>一句话,这叫孤证,不像《魏略》的自荐说,同时见于《九州岛春秋》。

  这说法又不对了。《九州岛春秋》是晋朝人司马彪所撰,离诸葛亮的时代更远。《晋书》记载,此人「好色薄行,为睦所责(遭父亲司马睦谴责),不得为嗣。」司马彪从此大受打击,绝交息游,博览群书,奠定写书的基础。

  由此可知,司马彪写史,是大量参考前人著作而成,并未详加采访,在较早成书的《魏略》里读到诸葛亮自荐这一段而采信沿用,说到底,《魏略》和《九州岛春秋》的消息来源是同一条,一加一也还是等于一,就算《三国志》所载是孤证,《魏略》一样是孤证,不能用吾道不孤来解套。

  对诸葛亮,陈寿并不陌生,所下的资料采集功夫,远远超过鱼豢能力所及。陈寿是史学家谯周的弟子,在撰写《三国志》之前,就编撰了《诸葛亮故事》和《诸葛亮集》。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虽然诸葛亮后来挥泪斩马谡,但诸葛亮器重马谡,众人皆知,马谡的同胞兄弟马良和诸葛亮更是交情匪浅。陈寿从他父亲那边打听到诸葛亮的点点滴滴,十分容易。陈寿具备鉴别史料的能力,撰写《三国志》时,采用刘备三顾茅庐之说,否决鱼豢在《魏略》所言,不是没有道理的。

  诸葛亮上<出师表>时,虽然刘关张已死,知情的襄阳籍人士还有许多人仍健在,不容诸葛亮睁眼说瞎话。又有论者以为,诸葛亮一生积极进取,所以自己跑去找刘备,比较合理。此说忽略了诸葛亮谨慎的性格,也搞错了当时天下大势,诸葛亮真要积极进取,实在不会到年近三十才去求官,老早这边跑跑,那边绕绕了。

  诸葛亮登门求官或刘备三访诸葛亮这件事,我们不能百分百认定陈寿一定对,但是要驳斥陈寿,支持鱼豢,却没有足够证据,也没有足够理由。在此之前,只能相信正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