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话地雷(一) -- 王小海

共:💬118 🌺6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闲话地雷(六)

对于整个二战期间布设的地雷总数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据,很多资料说是3亿枚之多,又有资料称仅苏联在二战期间就使用了2.2亿枚地雷。但是无论怎样,地雷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自二次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空前浩劫开始就完全失去了控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4年,隆美尔在诺曼底前线。这位德国元帅对地雷的重视源于北非战争期间吃过的苦头,于是他深信大量的地雷可以帮助已处劣势的德国军队抵抗英美联军。截至1944年5月底,整个诺曼底沿海防线共布设了419万余枚地雷,而这离隆美尔原定在海岸和内陆防线一共布设2.2亿枚地雷,其中密集地区达到一码(约为0.91米)10枚地雷的庞大计划还差的很远。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飞机撒布地雷也始于北非的德军。

正如在前面所说的一样,战争永远是武器发展的催化剂。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英勇果敢的战斗作风给联合国军留下了可畏甚至可以说是可怖的印象,于是各国的武器设计师们开始打起了反人员地雷的主意:加拿大首先拿出了装填5磅炸药的"phoenix"地雷。实际上它独特的并不是装药,而是杀伤方式:一方面借鉴了前面所说的休伯特·沙尔丁曾研发过的一种被称为"Trench mine"的定向爆炸地雷的创意,另一方面利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对准敌人的一方安装的是不足7毫米厚的钢板,从而通过爆炸后产生的高速破片杀伤人员。

作为一种反人员地雷,"phoenix"无疑有些过于笨重了,同时由于钢板爆炸后破片的不规则导致这种雷的有效杀伤距离只有20到30米,这些缺憾无疑使实用性大打折扣。于是,美国一位名叫Norman MacLeod的设计师和他的公司开始试图设计一种更小但威力更强的定向爆炸地雷,最后这种试验型号为T48的地雷由于采用了塑料外壳和高爆炸药,将总重成功的控制在1.1千克。30米的有效杀伤距离与"phoenix"差别不大,但相对便于携带的优点和相对不错的使用效果仍让MacLeod在1956年为它申请了专利,同时小规模生产并使用,军方编号为M1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军方正式装备的M18地雷,与实验型号相比外形显著的变化在于雷体上的瞄准孔,严格意义上讲,M18是第一种正式列装的定向雷。

M18的列装并没有让美国军方和设计师们完全满意,而早在M18尚处于试验阶段的时候,皮卡汀尼公司就曾提出过适当的修改方案,于是,在获得军方资金支持之后,针对M18的修改开始了。

军方对改进提出了不少在当时看来是苛刻的要求,比如要求爆炸后的碎片在朝向的50米范围内实现对人型大小目标的命中,碎片的攻击应该限制在一个角度为60度,高度为2.4米的范围之内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并没有难倒设计师,他们借鉴了德国S型跳雷的设计,弧面一侧安装了700粒钢珠,主装药采用威力更强的C4,并将药量增加到680克从而让钢珠达到更高的速度,聚苯乙烯塑料制的壳体使地雷变得更轻也更结实,质量因此得以控制在军方要求的1.6千克以内,后来的试验证明这种地雷的杀伤效果是惊人的,最佳杀伤距离在100米之内,而钢珠最远射程可以达到250米。1960年此雷正式定型,军方编号M18A1型地雷,1966年开始在越战中使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18A1型地雷,依次左下:起爆器,上:主雷体(注意雷体上的印字)和右:引线(三十米)。因为在越战中卓有成效的使用,此雷一度成为定向雷的代表,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克莱莫地雷、阔刀雷往往指的就是它。<Rambo 4>中猛男史大哥用来引爆英国那枚航空炸弹杀伤追兵的也是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18A1的中国亲戚:66式定向雷。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深受解放军战士喜爱的武器之一,战争中后期解放军在防守中布雷基本总结出定向雷为主,压发雷为辅,远近结合的布设方式。除去中国亲戚外,由于M18A1的优良设计,前苏联、韩国、以色列、智利、古巴、匈牙利、南非、越南等国都曾引进或仿制,此雷在世界范围内可谓儿孙满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布设的M18A1,之所以花较多的篇幅来介绍定向雷尤其是M18A1,是因为此雷在地雷发展史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改变了以往大多地雷只能依靠地面布设的方式,无论是树木还是崖壁,都可以成为它的布设地点,而扇面加较长的攻击范围使得它成为控制要道,防御火力死角的最好选择之一。而它的起爆方式也不再是压发,改为了人工点火或是可设置绊发。

关键词(Tags): #军事#历史#地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