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聊聊郭嵩焘 -- 谭伯牛

共:💬68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宋以后,和、战的表态成为原则问题,而不是技术考量。

汉、唐那么强的国力,也有和戎之策,没有谁会说提出这个建议的就是汉奸。宋以后,则多将主和派骂为汉奸。天子高高在上,虽不致如此愤青,但不知不觉也受制于主流舆论。至少,他不会公开驳斥主战者;虽然大多数时候,以他的判断,实在是不好贸然求战。

郭嵩焘对此次危机表态,却还不是出乎战力的技术考量,而是体现了他对外交条约的尊重。多年后,曾纪泽凭借高明的谈判技巧,与俄国改签成约,就是这种思路的延续.

雪个兄让我判断,当时情境下是否必须出此;我却不好作答。因为,历史毋庸假设。

倒是王贻运追记这个事件,说:“其时夷患初兴,朝议和战。尹杏农主战,郭筠仙主和,俱为‘清流’。肃裕庭依违和战之间,兼善尹、郭”;肃顺彼时俨然政府,故能“依违和战之间”,而郭、尹等人建言献策,“俱为‘清流’”。可见,那时候,还是有一种“自由主义”的讨论氛围。比起甲午、庚子时代的主和则为汉奸,要轻松的多。

至于这种就事论事、自由讨论的氛围如何在几十年间逐渐消失,可能才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有个不成熟的看法,那就是,这种技术上的判断一变而为道德上的评估,可能与政治斗争关系甚大。将外部危机的方案决策巧妙转化为内部利益的“资产重组”,或许是雪个兄读近代史常觉郁闷的原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