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聊聊郭嵩焘 -- 谭伯牛

共:💬68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就风雨兄帖中的这段话谈谈感想

“郭和曾这一代人的故事一直让我着迷的地方是他们深得儒家文化的精神,和当时其他的所谓官僚集团的成员比较,这群可以称为大儒的人在三千年大变局的碰撞中却是对西方文化异乎寻常地没有敌意。然而这一件事情一直让我好奇,他们是否在内心深处发现了一些心心相印的东西”;

内心深处的心心相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解读。我仿佛因之看见了风雨兄忧时伤世、恨古人不我见的那份深情。

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呢?曾国藩在洋务上的日新又新,不得不归功于李鸿章和容闳,可是,他在国际关系或者说国家竞争方面的危机意识却远不及这两个人,遑论郭嵩焘。但是,这并不能说曾国藩顽固、保守。因为,从历史和实际工作得来的经验,让曾国藩确信自身所在的传统具有一种对“土崩瓦解”的天然免疫力,所有的失败和屈辱,都只会是一个相对短期的过程。小说家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分或合,都是天下);就是这种自信的简明表述。

所有人都赞叹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表现出来的敏锐与智慧;他成功的将阶级矛盾转换为文明冲突,一出手就将太平天国划到二千年来道统、正统的对立面,最大限度的团结各方力量,为我所用。这就是他对传统具有十分信心的有力证据;他不但自己相信,他也相信其他官僚、地主、绅士乃至一般民众都具有与之类似的感觉。事实也证明,卫道之战成功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如果冯、萧、杨、冯诸人举起的是另外一面大旗,例如复明,依照道光末年咸丰初年的事态发展,这一百年来的历史是否会有极大的改观?应该不一样得很吧,虽然历史不容假设。

扯了一圈,回过头来,就是想说:曾、李一辈(亦即所谓主流价值观),并不和西方有什么心心相印,他们只是与义和团区别甚大,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罢了。可是,仅此就够了么?幸亏有一个郭嵩焘。

他是从学理的层面理解西方的,并尝试在儒-西之间作一些调和,便于大部分国内人士接受。很可惜,这种温柔的调和,也被视作大逆不道。并不是慈禧、曾、左、李等人丝毫容不得他,而是整个“智识”阶层反对他。慈禧及他人固然体谅他的一腔忠诚,可是,他们毕竟没有那么大的魄力让眼前出现一个王安石、张居正,当然,郭嵩焘也不是具有那么大政治活动能力的人物。以郭嵩焘为代表的思想对话,注定无法进行。命也。

因此,中土人士与西学的心心相印,确实可以通过郭嵩焘等主流以外人士的言行得到印证,但是,绝对没有出现在真正有力者的身上。这也是梁任公对李鸿章近乎苛刻的评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至于五四以降,智识阶层不但心心相印,甚而完全的低首下心,虚心、全盘接受西学(英美道路与马克思主义都是西学),致使生命力极强且具有极大发展可能的儒家完全退出主流话语,造就近百年来一个莫衷一是的局面。这是后话,就不说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