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庖丁解字 之 礼败乐崩 上 -- 丁坎

共:💬5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庖丁解字 之 礼败乐崩 上

礼坏乐崩,礼崩乐坏,或者礼乐崩坏,这三个词都为大家所习见。

简单地讲,礼坏乐崩描绘的是春秋时期发生的社会秩序大变动的景像。

考察这种社会秩序的大变动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本文重点采用的是文字学的切入点。

我们为什么要用败字来替换坏字呢?

一方面,败字的本义就是破坏,这一点直到今天还在 败坏 一词中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败字及一系列从贝的汉字在今天的构形,可以认为是社会秩序大变动的反映。

人类和别的生物一样,从诞生之日起,就要面对严酷的生存斗争。

无论斗争的对象是自然条件,是其他物种,还是同类,在斗争中取胜是生存的

必要条件。而在人类社会早期,其自身拥有的力量相当低下,为了在生存斗争中取胜,

不得不乞灵于一种绝对力量---神的佑护。这种观念本身会经历从祖先神到上天

神的演变(就象上帝从犹太人独有的神演变到普遍的神。)而后,当人的力量发展壮大后

,会对这种观念进行反思,将神逐出世俗事务的领域而局限在信仰领域。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这样的历程在商周交替的历史得到了清楚的体现。

殷民族本来崇拜的是祖先神 ,而在商朝末期,我们也可以看到,

上天神 也已经成为他们信奉的对象。

周文王攻克商的属国黎国之后,商臣祖伊认为这是上天断绝殷商国运的标志,

敦促商纣王进行补救。纣王说,我不是生来就拥有天命吗?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

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

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王曰: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

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 《尚书.西伯戡黎》

周民族取代商民族的历程,使得周民族的先进人物对神灵崇拜有了清醒认识。

他们从商民族的败亡中学会,祖先神或是上天神的佑护都不可靠,可靠的是自己的力量。

周公,就是周民族先进人物的代表。

根据尚书记载,周武王重病时,周公向三王(太王,王季,文王)祷告,愿以己身换取武王痊愈。其祷词非常有意思,不是单方面的祈求,而是对三王讲起了条件,做起了交易,说如果你们答应我,壁和圭都归你们,如果你们不答应,就收起来不给你们。

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周书·金滕

据左传引周书,周人已经有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的说法了。就是说,上天没有偏倚,只佑护

有德之人。德,对于统治者来说,不只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必须通过具体的政治,经济活动来体现。

一方面,为了维持统治,维持既有的社会秩序,周公 制礼作乐,发展出一整套的礼制。一般认为,礼制包括礼器,礼仪和礼意三个部分。

礼器指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其本来的具体功能小于其表明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

比如说最重要的礼器,鼎,本来是烹饪用具。而作为礼器,则有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的规则。鼎的数量具有区分使用者身份的功能。

礼仪指具体的仪式步骤。在 周礼,礼记,仪礼合称的三礼中有详细记载。

礼意是指具体的礼器礼仪运用的意图。比如我们曾介绍过的,

【礼记·投壶】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曰:“辟。”主人阼阶上拜送,宾般还,曰:“辟。

这里的宾主相互避让,就是表示不敢当此拜送大礼。

链接出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礼意都如上例这么明显,大部分需要艰苦的探索,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礼学。

另一方面,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社会的昌盛不在于既有秩序的维持,而在于生产活动和流通活动的高效率进行。

周公作为周王朝的最高行政首脑,接受分封的各家诸侯的述职。他自己的儿子伯禽封地在鲁,三年后才来述职,原因是一直忙于

革除当地百姓原有的民俗而树立周的礼乐制度。相反,封地在齐的姜太公,五个月后就来述职,原因是他依从当地民俗,大幅度简化了礼乐制度。

周公痛苦地预言道:完了,完了,我的子孙们后世都要败给齐人了。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

“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

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

從其俗爲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

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

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历史的进程证实了周公的预言。当然,原因不仅在于简化礼乐制度,更在于齐国推行的经济政策。

对于齐的兴旺,史记.货殖列传序记载: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繈纑至而辐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而后又出现了著名的贤相管仲,他认为: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并推行一系列促进经济政策,实现了齐国的富强,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自己也以陪臣之位富于列国之君。传世的《管子》一书

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直到今天仍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据说是齐国赋税的十分之三。),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史记.货殖列传序

经济活动意义日渐重大,逐步对以礼制为核心的社会秩序产生强烈冲击。这种冲击是全方位的,从商人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弦高犒师),诸侯的坐大,周天子王权的衰落,公卿的乐舞僭越(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到字形的讹变。

从小篆直到今天,很多从贝的字原本从鼎,从鼎到贝的讹变,实质是从礼器到货币的演变,是礼制被经济活动逐出历史舞台的表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