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毒舌:部分西媒对震灾的歪曲报道 -- 厚积薄发

共:💬171 🌺2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火炬传递的谣言:“震后中国有人抗议奥运火炬”(中)

【原创】火炬传递的谣言:“震后中国有人抗议奥运火炬”(上)

合众社补充说“在中文网站和博客上,压倒性的意见是赞成某种形式的延迟--或者现在或者下个月。”

[评论:看来法新社记者有选择性报道的嫌疑,而合众社则“客观”得多。不过大家看,经过网络讨论之后,网民们的意见也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

但是中国政府官员却公开为继续进行接力辩护,尽管他们同时对地震受难者表示哀悼。“地震袭击的地区不在火炬接力的路线上,所以接力将按原计划进行,”北京奥运发言人李占军对新华社说。“我们还没有收到任何停止接力的指示。”

[评论:这段暗示的是中国奥委会的官僚僵化。后面我们在纽约时报的更新里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组委会可能已经在商议接力是否需要改变计划了。我个人觉得发言人的话过于直白,欠妥。其实有更艺术性的说法,例如“我们对地震受害者表示最大的哀悼。至于火炬接力仪式将如何做出相应改变,现在正在商议。”话永远不要说死,这就是发言人的素质问题了。]

另外一个官员对合众社保持匿名的官员,则说“暂停正在被考虑。”

[评论:看来要么是内部沟通不畅,要么是发言人失误了。组委会确实在考虑改变。

但是大家请想想,如果《纽约时报》一开始就照下面的这么说,这篇文章还会有人看吗?“地震后,中国奥运组委会考虑对火炬传递计划作出改变。中国网民也在网上讨论延迟。”

写新闻,耸人听闻抓眼球是基本手法,无论中外媒体都是如此。当然中宣部除外,他们旱涝保收,收视率和奖金估计没关系。

看看原文的写法。标题:中国人自己抗议火炬接力。开始,网民骂政府的组委会“没有人性”。接着说,“政府官员死不悔改。”最后才说,“哦,其实组委会已经在考虑改变计划了,只不过还没做出具体决定而已。”

高,实在是高!]

无论结果如何,中国的胡锦涛主席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救灾上。在新华社的要闻里,他被引用说“对地震的反应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除了短期内的决定,政府将在下个月面临另外一个考验。届时灾害和火炬接力将发生交集。在六月十八日,备受困扰的北京奥运象征将到达成都这一遭受地震伤害最严重省份的首府。.

【更新贴】[评论:不到四个小时之后,《纽约时报》的更新贴就出来了。看来中国的奥运组委会真的有可能在原文发表时正在讨论计划的改变。]

[SIZE=3]

《中国震后缩减火炬传递规模》[/SIZE]

更新,下午1点31分。中国政府官员宣布火炬接力将缩减规模,同时按原计划进行。这是对数千地震受难者的哀悼。如下是来自北京奥运组委会的声明:

在全国集中精力于帮助灾区恢复这一共同目标之时,[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在与江西和其他省份商议之后决定,从江西省的接力开始,程序将被简化,简单和高效将被作为重点,同时保证接力的安全。在火炬接力开始之前,所有的接力参加者将默哀一分钟,对这次悲剧的受难者表示哀悼。

今天发布的另外一条消息说今天引起争议的接力活动也“同时扮演了为地震灾区募捐的角色,”一家公司已经捐了七十一万五千四百二十美元。

捐款箱将在以后的火炬接力途中设立起来。

[评论:读到这里,我已经释然了。原来组委会和各省商议需要时间;原来引起争议的接力活动已经对地震的发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看来一开始那两位说要取消接力的网友是有些误解并太性急了。

仔细想想,如果“同时扮演了为地震灾区募捐的角色”被如实报道了,《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还有吗?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国政府有人性抓不住眼球,没有人性才抓得住眼球。我想,这篇报道十有八九是不会有了。

可是看看读者们的反应,他们看了原文后对中国政府的厌恶已经被挑逗起来了。影响已经造成。接下来我们会看看读者的回帖。]

【原创】火炬传递的谣言:“震后中国有人抗议奥运火炬”(下)

关键词(Tags): #地震#新闻自由#主流媒体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