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投名状二:萧峰--金庸笔下的俄狄浦斯王 -- 波音战斗机

共:💬5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投名状二:萧峰--金庸笔下的俄狄浦斯王

 千里茫茫若梦

 双眸粲粲如星

 塞上牛羊空许约

 烛畔鬓云有旧盟

 莽苍踏雪行

 赤手屠熊搏虎

 金戈荡寇鏖兵

 草木残生颅铸铁

 虫豸凝寒掌作冰

 挥洒缚豪英

---------破阵子

  熟读过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天龙八部》的朋友应该会记得,这首词是小说中21到30章的回目连缀而成,描写的是书中三位主人公的其中一位萧峰。应该说,金老先生在作品里对三位主人公并没有特别的偏向,笔墨分摊的很均匀,但恐怕很多读者都会有同感,在萧峰这个人物耀眼的光芒下,另外两位主人公显的暗淡无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以为,是因为萧峰是一个悲剧英雄,而这类人物恰恰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稀少的一个类型。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作品一直严重缺席,属于凤毛麟角一类,倒是和文学联系紧密的历史著作中产生了不少经典的悲剧人物,如荆轲,项羽,但那毕竟是历史,不是文学。这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定式有关,也和宗教信仰有关,中国人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终究战胜邪恶,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中国人不喜欢听到哀伤、消极、悲观、逆耳、暴露黑暗面的声音。在中国戏剧历史中,本来有很多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的悲剧作品,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人四大悲剧”,但很遗憾,作者无一例外给这些作品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或寄希望于明君清官主持公道平凡昭雪(《窦娥冤》),或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受害者后代成功复仇(《赵氏孤儿》),或脱离现实主人公在梦境、仙界达成愿望(《长生殿》、《汉宫秋》)。总而言之,善恶分明,报应昭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肯正视现实的残酷,无论如何要让结局美满,加上人物性格脸谱化,善恶分明,善的高大全,恶的无恶不作,也大大的抵消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虽然也有如《孔雀东南飞》那样的纯悲剧作品,但从来不是主流,就连千古悲歌《梁祝》也要硬加上一个《化蝶》。中国人崇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难以接受大悲大喜,导致许多很好的悲剧也要加上一个喜剧的尾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缺憾。而萧峰,这个绝对的悲剧英雄,就在这众多的中性人物形象之中彰显的异常独特,格外高大。

  萧峰可以说是在小说戏剧范畴内的项羽一类形象,填补了一个空白。他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命运的摆布,被杀死自己母亲的外国人抚养,又成为了丐帮的帮主,自己祖国的敌人。但金庸给了他一个武林第一高手的身份,让他具有了对抗命运的力量,他也这么做了。在杏子林化解丐帮内乱,被逐出丐帮后努力的追查真相寻觅“大恶人”,为救一个女子独闯聚贤庄,后来在雁门关绝壁下更能不屈服于命运的捉弄,毅然放下了自己的包袱。然而悲哀的是,悲剧的命运却是在他对抗命运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他追查真相却误杀了自己的爱人,寻觅真凶却寻到了自己的父亲,即使隐居东北,也身不由己的成为南院大王,在宋辽两国的纷争和自己信念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中自杀。

  谈到悲剧,就不能不说古希腊,那里是悲剧艺术发源的地方。在中国春秋战国的同一时期,古希腊出现了以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欧里辟得斯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为代表的悲剧理论,《俄狄浦斯》《安提戈涅》《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埃勒克特拉》等悲剧成为了西方悲剧史的经典,在这里我们想谈的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俄狄浦斯是西方悲剧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后人在他身上总结出了不少名词如俄狄浦斯悲剧、俄狄浦斯情结,这里我们不谈情结只谈悲剧。俄狄浦斯悲剧是指命中注定无法以人力挽回的悲剧,这正是俄狄浦斯这个人物遭遇的高度概括。神认为有某种理由让他承受这样的命运,他将杀父娶母,违背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准则,这一切从他一出生起就无可挽回。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俄也只能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而已,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原因是他不肯蒙在鼓里接受命运的摆布,宁可接受惩罚也要明白命运的真相,于是悲剧产生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发现自己无意中犯下的罪恶,然后义无返顾的对自己施加最严厉的惩罚。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力量是他自身的力量,不惜任何个人代价去追求真实的力量,一旦发现后去接受和承受它的力量。他是自我反思的第一个例证,是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次实现。这种力量使他成为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英雄。

  把萧峰和俄狄浦斯做比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的命运有很多共同点,都是自身非凡的力量和勇气造就自身非凡悲剧的典型。萧峰杀死了自己的爱人,俄却娶了自己的母亲;萧峰苦苦追寻的仇人是自己的父亲,俄却发现杀死自己父亲的正是他自己;萧峰如果放弃寻仇和阿朱到塞外牧羊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俄如果不是一心查明事实结果也不会那么凄惨。不同的是,萧峰的悲剧命运是在自己的抗争中一步步形成的,俄的悲剧却早已经发生,只是由他来发现。或者说,命运造就了俄狄浦斯,而萧峰却造就了自己的命运。

  和金庸小说中的另一个大侠形象郭靖不同,萧峰的形象要丰满的多。郭靖的理念是一直先后陪伴在身边的母亲,师长等灌输来的,是一种概念性甚至教条性的“大义”,而萧峰不同,他的理念,他对于两国人民的理解和悲悯,是和他的成长过程分不开的,凝聚着他自己的血泪。萧峰的悲剧有性格悲剧的成分,也有命运悲剧的成分,并且两者是互相作用的。他是一个契丹人,血管里流动着不少野性的成分,恩怨分明才是他的本性,原本并不具有悲悯和宽宥的品质。所以他孜孜以求不惜一切的要报仇,所以他血染聚贤庄。但是他通过自身的遭遇,通过一个视契丹人为禽兽的汉人到一个契丹人的视角的转换,通过阿朱的死,通过在寻仇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他了解了冤冤相报造成的悲苦,看到了辽宋纷争给两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因为他本身就是这一纷争的牺牲品,这才成就了他自身的理念,胸怀和气魄,而这些又决定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所以有人说,郭靖是大侠,萧峰是英雄,而英雄和大侠是不同的。

  在萧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苦,一种抗争。成就悲剧需要两个要素,一个是悖论,一个是抗争。关于悖论,克尔凯郭尔认为,最强烈的悲剧是“极端的无辜”与“极端的罪”的统一。关于抗争,更是成就一个悲剧英雄的必要条件。屈服于命运随波逐流的人是无法成为英雄的,想成为英雄,惟有抗争。作为一个英雄,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和信念,不必和社会的价值观等同,不能屈服于命运,可以被命运击败但绝不能被命运击倒。英雄的价值体现在抗争而不是体现在胜利上面。萧峰最后的自杀是对自身价值的一次升华,是对英雄形象的一次完美礼赞。对命运的抗争就是要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改变自己的观念来求得在社会上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对命运的屈服。萧峰最后在关外已经无法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了,辽宋两国的纷争和他自身的立场的冲突变的不可调和,他不愿苟且的活下来,于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命运宁死不屈的最后一次反抗,完成了被命运击败而不被命运击倒的英雄历程,他的精神和形象因为自杀而圆满。自杀在普通人身上一般表现为对命运的屈服,而在萧峰身上则完全相反。

  最后,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英雄生命中最后一次抗争,回到金庸笔下几百年前那风萧马鸣的古战场。

  雁门关外。

一边是刀枪林立战马嘶吼的辽国大军。

一边是服饰容貌各异的中原,大理,西夏群雄,背后是雄壮的雁门关。

两军中间,我们的英雄挟持住了大辽国皇帝,威迫他许下了有生之年永不南侵的诺言。

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

大军缓缓北归。

英雄手中的断箭插入了自己的胸膛,群雄惊呼,两个结义兄弟飞步抢上,伏地痛哭。

北归的辽国军士频频回望,眼中含泪,举起雪亮的长刀向自己的南院大王致敬。

夕阳为我们直立不倒的英雄的身体镀上一层金边,他面容平静,嘴角含笑,双目微睁。

象《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一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前也一定飘过了那个穿着粉红衣衫娇俏的身影吧。

“塞上牛羊空许约”,阿朱,对不起,这一次我不会食言了。

掩卷太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