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麦克阿瑟 -- 阿忙

共:💬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好题目, 涝涝磕】麦克阿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将领

当然喜欢不等于他真的在战场上牛得一塌糊涂, 也不等于这老家叫嚣向中国投原子弹那事儿就可以原谅。

总体上, 如果只作为一个最单纯的陆军统帅来看的话, 麦克阿瑟的水平确实是不够高的, 在陆战历史上的评价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越曼斯坦因、 古德里安、 朱可夫这些人, 但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历史没有给他安排一个像苏德那样广阔的舞台。 他一生做战最为优秀的部份就是海陆配合的登陆作战, 无论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还是在朝鲜战场。 但最大的登陆战场在欧洲--诺曼底, 跟他指挥的区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诺曼底是200万人的登陆, 麦克阿瑟指挥的太平洋战场最大规模的登陆也只有2、 30万人), 倘若日本没有无条件投降, 盟军真的需要在日本登陆的话, 这次登陆倒是有可能与诺曼底比肩, 但也不会是麦克阿瑟完全指挥, 按照美军的计划, 将是由尼米兹指挥登陆, 登陆后全权交麦克阿瑟, 可惜日本投降, 没有这个机会了。 仁川登陆是很成功的, 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的朝鲜战争, 对中美双方而言都是一场局部战争, 在这样的环境里, 麦克阿瑟惯用的打击后方的、 切断后方与前方联系的作战方式没有办法施展(中国之幸也), 他的表现远不及彭德怀、 李奇微这些优秀将领。

但是这老家伙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年轻时的麦克阿瑟, 帅呆

麦克阿瑟在我的印象中没什么出色的表现,大多数情况下是个能哭会闹、老能找到奶吃的孩子。咱在这里先扔块砖头,主要是希望高手出来侃侃,这位名声特响的将军到底为什么得到这么大的名声?他的水平体现在啥地方。

嘿, 还真说着了, 麦克阿瑟的老爹就是一牛人, 美国镇压菲律宾的名将, 后来小麦晋升得快除了自己努力以外, 还多得家庭关系的照顾(老美也讲求个裙带)。

一次大战,咱不太清楚,可麦克阿瑟也只是一个师长的干活,更何况美军在一战中打的仗和欧州各国没法比。

麦克阿瑟, 彩虹师参谋长, 战争末期晋升为师长, 当然一直都实际指挥那个师。 部队成员来自美国各地, 所以称为“彩虹”, 很好听的名字。 一战中的麦克阿瑟是表现非常勇敢的猛将。 几次负伤, 死人堆儿里爬过来的, 是美国在一战中获得勋章最多的陆军军人, 正牌的战斗英雄。 回国后受到极大赞誉, 要不怎么能当到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呢? 要不后来怎么能当陆军参谋长呢? 要不怎么能当当时唯一的四星将军呢? 须知后来的艾森豪威尔、 巴顿等人那时可都只是麦克阿瑟直接指挥过的小马仔啊。没有战绩, 光有裙带关系是不行的。

二次大战,麦克阿瑟一直在太平洋战场。开门第一仗,美军被日本人偷袭。这位所谓“美军最牛的”将军,也和所有同事一样,被“按在被窝里揍了一顿”,事先毫无察觉与准备,丝毫没有出色之处。我们先不在这点责怪他,毕竟不是他一人犯错。日本人偷袭之后,在菲律宾的美军受到日本陆军的进攻。麦克阿瑟将军,真是被人将了军,此时是束手无策,竟然连一点象样的抵抗也做不出来。

这段有点问题。 麦克阿瑟绝不是事先“毫无察觉与准备”, 他的失误是有的, 失误在于美军在菲律宾的空军遭受来自台湾的日本空军的打击, 损失惨重, 尤其很多飞机在陆地上就被日本人报销了, 这个疏忽, 麦克阿瑟绝难逃其咎。 然而实际上即便没有这个疏忽, 日本人在偷袭珍珠港以后, 已经短时间内取得了这一区域的制空、 制海权, 拥有的海空军力量远远超过菲律宾美军所拥有的, 麦克阿瑟的飞机还是会很快被优势的日本空军击垮的。 其后, 由于没有空中支援, 美军在菲的海军也陆续撤退, 这时, 麦克阿瑟的勇气就显现出来, 他在没有海空支援的情况下, 坚持菲律宾的抵抗, 为日后美军能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积聚力量赢得了一些时间。 他收缩兵力, 导致马尼拉迅速陷落, 但是却是正确的选择。 日本原定计划是先占马来、 菲律宾, 再夺取印尼, 抢夺印尼的石油。 然而由于美军和菲军的抵抗, 菲律宾实际成为最后陷落的地区。 也正因如此, 麦克阿瑟才被誉为当时力挽狂澜的英雄。 讲实话, 说他“力挽狂澜”绝对是吹牛了, 但不能说麦克阿瑟完全没有进行有效抵抗。

如果只是开始时的一阵也罢了,谁都有给打的晕头转向的时候。可他当时手里有几万美军,竟然从始至终没有打过象样的反击,这就值得考虑一下了。更丢脸的是,他不仅放弃抵抗,而且只身脱逃,弄了个什么倒霉将军来代替他指挥,实际上是代替他被俘。这就是有名的“麦克阿瑟的敦刻尔克”。联想到“仁川登陆”前,他说如果登陆不成功,他会亲自上岸指挥美军撤退。我想,如果“仁川登陆”真的失败,他会干的肯定是让苦战于滩头阵地和尚在海水中的海军陆战队自生自灭,而自己坐着战舰跑得老远,然后要求投原子弹。

美军没有反击, 确实, 但是是切切实实进行了抵抗的。 没有反击并不是麦克阿瑟一个人的错, 盟军当时总的战略思想就是先欧后亚, 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海空力量来帮助麦克阿瑟进行反击啊。 任命他为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 到澳洲就任的命令书他也是推辞过的, 可不是他自己偷着跑的。 当然在麦克阿瑟自己看, 这也还是一种临阵脱逃的行为, 一种耻辱。 但在美国政府和民众看来则不是, 他们认为这是英雄的一次脱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坐鱼雷小艇跑到澳洲反而迎接他的是最高奖赏“国会勋章”。 “仁川登陆”如果失败, 麦克阿瑟是完全有可能自己逃归的, 很正常, 不能要求他这个级别的指挥官因为一次战役失败就牺牲, 不能拿冷兵器时代带队冲锋的思维来要求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统帅们。被留在菲律宾的美国兵将们确实是被抛弃了, 但他们首先是被美国的战略所抛弃的。

其后,他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负责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看一下地图,大家可以发现,在太平洋战场上,这块战区占的比例不会大。事实上,他也没打什么大仗。太平洋战场上的大战,几乎都是由另一个战区(对不起,忘了名字,好象就叫“太平洋战区”,记得战区是太平洋的北部、东部、部分的西部和南部,包括了珍珠港基地、日本、中国沿海以及东南亚的一部分,战区司令长官是尼米兹海军上将)打的。

西南太平洋战区, 总司令麦克阿瑟, 如果仔细看地图, 这部份还包括着菲律宾、 印尼等东南亚主要陆地战场, 绝不能说不重要, 他辖下有自己的海空军力量。 太平洋战区, 总司令尼米兹。 分作北中南三部份, 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哈尔西。 具体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 海天的帖子说得很详细了。 哈尔西在战略上经常是被划去辅助麦克阿瑟, 两人关系从回忆录上看是很好的。 必须承认, 我认为太平洋战争最重要也最吸引人的部份在于海战, 从总体战略上看也是尼米兹的海军起到的作用为主, 麦克阿瑟的陆军为辅。 但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各战区各军种间有矛盾, 也很正常, 没有人否定麦克阿瑟的功劳。 在后来决定日本本土作战计划的时候, 就完全把海空划给尼米兹负责, 陆军完全交麦克阿瑟负责, 可见太平洋战场最主要的两个指挥者就是他们两个。

登陆菲律宾,麦克阿瑟上场了。首先,登陆菲律宾在美军是有争论的,因为当时跳岛战术已经开始运用。根据这一原则和当时的态势,菲律宾是应当被跳过的。可麦克阿瑟硬要打这一仗,理由简单而说不出口,麦克阿瑟的面子。登陆时,麦克阿瑟还做了一场秀。当美军肃清滩头阵地的敌人、做好安全保卫圈后,他让记者在滩头准备好,然后他乘坐一艘登陆艇驶向岸边,当快到岸时,船停,他走入水中,然后一步一步从水中走上岸边,以示“英雄”麦克阿瑟“又回来了”。一切都按预计进行,只有一点例外,本来船停处,水应只到麦克阿瑟的腰,而麦克阿瑟穿了高腰皮裤,可以防水。可实际上,他离舰处水深及胸,等麦克阿瑟上岸时,记者看到的是,一只“落汤鸡”上了岸,八成和当初亡命时大有共通之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莱特岛登陆。。。。(没看出太像落汤鸡啊)

麦克阿瑟是很喜欢作秀的人,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性格也很急躁。 但如果但论整个对莱特的作战, 是由麦克阿瑟整体负责的, 是非常成功的。 海战部队分为两部份, 一部份是麦克阿瑟自己战区的海军部队, 另一部份是由尼米兹调拨来辅助的哈尔西的舰队, 莱特湾的海战的功劳, 不可能只算在尼米兹头上去。 此外, 需要点一句的是, 在菲律宾的陆战, 麦克阿瑟的对头是赫赫有名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 绝非善类。

在这点上,欧州战区的艾森豪威尔,本土的马歇尔,太平洋战区的尼米兹,都远胜于他。

几人所负责的完全不同, 不能一起比较, 即便同为战区司令的尼米兹, 他们二人所领导的兵种主力也不一样。

美国海军一直和麦克阿瑟不合,他手下的哈尔西将军(当时被分到他手下时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还是尼米兹帮忙劝说方才勉强同意)一直闹着要走。原因很多,我想其中一条一定是麦克阿瑟太喜欢抢功、出风头,甚至没他什么事而且也不敢让他有什么事的战役他也要抢镜头(这点,布莱德雷在韩战时大有体会)。

抢风头是这老家伙的大缺点, 但也不是他的专利。 哈尔西在一些战役中是配合辅助麦克阿瑟的, 但在行政上归尼米兹领导。 莱特湾大战中, 哈尔西与尼米兹也有争吵(美军里互相吵架也是家常便饭), 麦克阿瑟还对哈尔西颇好言了几句。

但最后受降的倒是他,这只能说明“能闹的孩子有奶吃”,而且还能吃掉别人的份。当然,为了平息海军的不平,受降地址选在了军舰上。

平心而论, 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指挥官”的身份来受降, 是有点对不住尼米兹的功劳。 所以后来所谓“受降”,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是都参与签字了的, 麦克阿瑟代表的是盟国(可以说是一个荣誉代表吧), 尼米兹代表的是美国(实际上对日作战的最大功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密苏里受降

朝鲜战场,“仁川登陆”,我总觉得和辽沈战役打锦州类似,过于行险。当然,胜了就是胜了,麦克阿瑟这次是抓住了金日成的弱点。但马上他又来了个“元山”,给自己摸了一脸灰,让人搞不清楚到底哪次登陆才体现了他的真实水平。是智者一失,还是愚者一得?面对中国军队,麦克阿瑟先是不屑一顾。当遭受打击之后,又信心全失,又是要用原子弹攻击中国,又是要大大增兵以挑起世界大战。完全象一个受了惊的乡下女人般,鸡飞狗跳,满地打滚儿。当时,美军虽然兵力略少(加上李成晚大批征来的韩军也少不到哪儿去),但拥有绝对的空军、海军、步兵火炮、坦克、装甲车辆、后勤运输、甚至步兵轻武器的优势,他还吓成这样,一副“事不可为”的样子。这就是找着让人家操他,的鱿鱼。而且,他的后任李奇微面对装备得到加强的对手,干得比他出色得多。这更证明了麦克阿瑟的水平。

在仁川的登陆可说是麦克阿瑟的拿手好戏, 对于这个级别的登陆战, 应该说他是很熟悉的了。 这是翻复朝鲜战局, 震惊世界的一笔。 在后来志愿军参战以后的朝鲜的战争条件下, 麦克阿瑟的表现确实不如李奇微。 但有他这个老家伙在, 其实是中国的幸事。 要不还要我们牺牲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呢。 加上叫嚣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老东西真是不要脸。 也从侧面说明, 一定得有咱自己的原子弹, 才能打消这样的老家伙的狂想。

比诸别的将帅, 麦克阿瑟比较厉害的一点是在日本当太上皇时期的政绩。 完全可以说是对日本社会的全面改造, 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 缺点是不够让咱中国人解气,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除非等哪年咱真的强大了, 让日本天皇也点头哈腰拉着咱们的将领的手, 边摇尾乞怜, 边说:“俺也是普通人”的时候, 咱才算平了这口恶气啊。

麦克阿瑟最煽情的倒还不是那篇“老兵不死, 只是淡去”的演说, 而是下面这首据说他挂在东京办公室里的诗(有好几个版本, 原诗不是他写的),当时广为流传。挺喜欢的。

To be young

Youth is not a period of life. It's a state of the spirit, it's the product of a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nd an emotional intensity, it's the victory of courage over shyness, of adventure over comfort.

One doesn't grow older for having lived a number of years. One gets older for having deserted an ideal. Years will wrinkle the skin, but giving up an ideal will wrinkle the soul. Worries, doubts, fears and lack of hope are enemies that slowly make us lean towards the ground and we become dust before our death.

Young is the one who astounds and is fascinated.

The one who asks like an insatiable child: "what's next?" The one that defies circumstances and finds joy in the game of life.

One is as young as one's faith. And as old as one's doubts. As young as one's self-trust. As one's hope. And as old as one's dejection.

One remains young as long as one's receptive. Receptive to all that is beautiful and all that is big. Receptive to the messages of nature, of man and of the infinite.

If sometime your heart is bitten by pessimism, or gnawed by cynicism, may God have mercy upon your old sou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