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评论】周佛海日记全编 -- 谭伯牛

共:💬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汪精卫外孙女怒斥北京青年报:诬蔑革命党先烈

《多维时报》独家专访汪精卫后人谈“汪方绯闻”公案(1)

多维时报记者心远

多维新闻,2004年3月6日

  多维收到何重光的来信,尖锐指斥有关汪精卫妻子陈璧君的一篇文章“一派胡言”。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多维记者进行了认真寻访。何重光以汪陈后人的身份,提供大量书信、图片和历史着述为证,揭示了几个家庭之  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令人扼腕的不同命运,指出所谓“方君瑛和汪精卫相恋、被陈璧君迫得上吊自杀”实为诬蔑同盟会先烈的谣言

  已经退休、定居于新泽西北部的何重光,有一重在华人看来比较敏感的身份──她是汪精卫、陈璧君的外孙女。何重光在华人社区中对此并没有刻意隐瞒和回避,在香港长大的她,和她的夫婿,都非常清楚国人与史书如何将汪精卫和陈璧君的姓名钉于耻辱柱,但他们数十年来信奉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人生哲学,热心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也相信不论什么人,都是复杂的复合体,即便是对“国人皆曰可杀”之人,也要实事求是。

  多维:前些日子,您给本地几家中文媒体写了一封信,言辞非常激烈,指斥《陈壁君:牢底坐穿的女人》一文,“完全是一派胡言……令人发指!”又说:“恶意诽谤,其心可诛!”《新象》刊登出来,《多维时报》收到信,认为兹事体大,应该慎重调查弄清。请问您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何重光:如此生气的原因,就是我在信中所说:这篇文章“诬蔑革命党先烈,对读者毫不负责”。文中“(陈璧君)为夺夫逼死情敌”一节说:

  “一次,陈璧君有事提前回家,看到汪精卫与方君瑛两人在家,十分亲密的样子,陈璧君当即就吵了起来,大骂方君瑛是个婊子,在许多朋友中羞辱她。方君瑛从来没受过这种侮辱,上吊自杀了。”

  这种谣言早已是炒了又炒的冷饭,也一次次被驳斥,这篇文章却再一次说得活灵活现,对于革命党先烈方君瑛难道不是极大的诬蔑?

  多维:您批评的这篇文章我查过,原载中国大陆的《北京青年报》,网上流传较广。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方汪关系的真相是怎么回事?第二,方君瑛究竟为何自杀?──恕我直言,以您的年龄,您如何知道八十年前的往事;以您的身份,您又如何让人们相信你不是一面之词?

  何重光:你是说,我作为陈、汪后人,不免“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我们一个一个来回答,你和读者自己来判断吧。

  先说方汪关系。你知道方君瑛是什么人吧?

●方君瑛是同盟会着名女杰

  多维:我查过台湾和大陆出的近代名人辞典,也查过同盟会有关历史记载,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蔡德金所称,她是“同盟会女杰”。方君瑛1884年生于福州,21岁时到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留学,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担任了暗杀部部长,出生入死,参与组织了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和暗杀活动,包括参与1910年4月刺杀清朝摄政王、1911年4月广州起义,等等。辛亥革命成功后,福建省政府要委任她为教育厅厅长,但是她认为自己革命初衷是救国救民,不是为官位名利,只接受了做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但很快就去法国留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又在法国中法大学任教。她接到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妇来信,邀她回国担任广州新创办的朱执信纪念学校的校长(朱执信为孙中山的助手之一,1920年遇难),但她1923年回国后不到半年,就在上海自杀了。

  何重光:那么你也知道方家满门忠烈了?

  多维:略知一二。二十世纪初,方君瑛的六弟方声涛、涛妻郑萌、七弟方声洞、洞妻王□,及八妹方君笄,姐弟妯娌相继到日本留学,先后加入了同盟会,献身反清革命。其四哥方声濂的遗孀、他们叫“四嫂”的曾醒,后来也被方君瑛襄助到日本留学,也参加了同盟会。七弟方声洞在广州起义中牺牲──对了,作家冰心后来在《我的故乡》说“我们的校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之一的方声洞先生的姐姐方君瑛女士”,引以为豪。

  何重光:但是你未必知道方家、汪家、还有曾家兄弟姐妹的深厚交情,以及紧紧交织的命运。

  你提到方君瑛的四嫂曾醒。曾醒的弟弟曾仲鸣,后来与方君瑛的十一妹方君璧结婚。曾仲鸣夫妇后来随汪精卫夫妇到河内,于1939年3月22日遇刺(刺客是来刺汪的),曾仲鸣不治身亡,方君璧身中三弹大难不死,后来成为着名画家,一直侨居国外。

  方君瑛,还有曾醒,与汪精卫、陈璧君家,更是关系非同寻常。

  多维:这正是我想了解的重点。

●汪家与方家生死与共

  何重光:我的外祖母陈璧君生于1891年,当汪、方等人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她还是马来亚有“陈百万”之称的华侨巨商陈耕全家的小姐……

  多维:我看到的资料上都说陈璧君的父亲叫“陈耕基”。

  何重光:对,但我父亲说,他的外祖父叫陈耕全,不知媒体??何会那麽写。1907年,陈璧君在当地听了汪精卫的演说,向往革命,与她母亲卫月朗一起参加了同盟会,当时也算一段佳话。当时她16岁,是同盟会最小的成员。

  她与方君瑛相识,是来到日本留学之时。方君瑛对革命事业忠诚,对革命同志热情,孙中山委托她照顾小七岁的陈璧君,她视陈璧君为自己的亲妹妹,关怀备至,陈璧君也对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杰崇拜得不得了,毅然加入汪、方等的暗杀小团体。汪、方、陈、曾醒,还有一位黎仲实,结成生死之交。

  汪、方有很深的情谊,但他们不可能相恋、结合,因为双方当时都各有婚约。那个年代不像今天的年轻人,对婚约看得非常重──“约”,约定就是约束。方君瑛到日本之前,由父母包办与一位叫王简堂的青年订婚,王后来也到日本留学,与方见过几次。此人埋头读书,对方君瑛投身革命不以为然,方认为他思想陈旧,将来共同生活难以和睦,多次向父亲、也向王表示退婚,不过很久未退掉,让方备感困扰。汪的情况也类似,留学日本前,由其兄包办与广州刘氏订了婚。汪本叫汪兆铭,以“精卫”笔名发表了大量鼓吹反清革命的文章,两广总督岑春煊要求其兄交出这个不安分的弟弟,汪精卫为不连累家人,致信其兄声明断绝家庭关系,并解除与刘氏婚约。不过刘氏一直不承认,汪为之内疚不已(刘在汪陈结婚后许久才和一位陈先生结婚)。

  至于汪与陈何以终成眷属,史家记载甚详,这里我就不重覆了,你可以参看蔡德金教授所写文字(参见附录蔡德金文章摘录)。但我要强调,方君瑛,还有曾醒,与汪、陈是不分彼此,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关系。汪、陈的大儿子汪婴(又名汪文婴,我的大舅)名字与方君瑛的“瑛”同音,大女儿汪惺(又名汪文惺,我的母亲)名字与曾醒的“醒”同音,就是为纪念他们;而且当汪陈回国协助孙中山发动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时,这几个孩子都放在法国,由方君瑛和曾醒照顾──所以我们与方家的后人都同样一直称方君瑛为“七姑婆”,尽管我从来没见过她。

  (未完待续。多维时报刊出采访时附有何重光提供的多张历史照片以及信件的影印件)

附录一:生活上汪精卫是严肃的,与其妻陈璧君忠诚恩爱

蔡德金

  蔡德金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是中国大陆研究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着名专家,1999年因病逝世。?D?D编者按

  陈璧君对于引导她参加同盟会,既擅长辞令,且又仪表堂堂、一表人才的汪精卫,爱慕之心,确实早已萌发。不过她在娃娃时,也由父母包办与表兄梁宇皋订婚,在与汪相识后,得梁之同意,方告解除婚约,但与汪并未有终身相许之约。……为了避人耳目,以利暗杀活动之进行,汪与陈璧君在北上时乔装成夫妻,结伴而行。而谋刺摄政王之举,如果成功,对于他们来说,必将同归于尽。因此,汪认为对于同生共死的陈璧君不能不予临死之前,有所表示,而陈璧君也望早订名分,藉以告慰父母双亲,遂于行刺前,两人为名义上的结婚。汪在(行刺失败)入狱后,陈璧君一再奔波各方,拼力营救,由于这种同生共死结成的情感,使他们终成眷属。

  从生活上讲,汪是严肃的,与方君瑛之间是革命志士间的纯真友情,而非情恋。方君瑛之死,确实使汪神明痛苦莫可言喻。

  至于汪与其妻陈璧君的关系,也非世人所传言的那样,把陈璧君描绘成是个雌老虎般的恶魔。实际上他们是忠诚和恩爱的,这从汪为陈所写的大量诗篇中即可详知。

?D?D摘自《同盟会女杰方君瑛》(载《传记文学》第68卷第二期75-77页,1996年2月)

《多维时报》独家专访汪精卫后人谈“汪方绯闻”公案(2)

多维时报记者心远

多维新闻,2004年3月8日

  革命理想与社会现实产生极大反差,因而绝望自杀,在各国各时代都有。汪精卫的外孙女何重光讲述与汪家关系极??密切的革命党女杰方君瑛,辛亥革命胜利后去法国留学,十年后再回中国,为社会腐败不可救药、当年战友志士也堕落失节感到震惊,只有以死解脱

(续前)

●方君瑛为什么突然自杀?

  多维:这样一个坚定勇敢的革命者,何以突然自杀了呢?请你讲讲她自杀经过,她自杀时汪精卫、陈璧君在何处?

  何重光:如果汪精卫、陈璧君以及方情同手足的寡嫂曾醒,当时都跟她在一起,她的郁闷怅恨能对他们倾诉出来,或许就不致于发生悲剧了!方君瑛与曾醒一同于1923年元月抵达上海后,曾醒立即去福州看顾母亲,陈璧君于当年4月去美国,为朱执信学校筹集款项,一直未归;汪精卫被孙中山委派为驻沪办理和平统一的全权代表,那段时间马不停蹄奔走于北京、奉天、广州、杭州之间,很少在上海停留。方君瑛与陈璧君的母亲卫月朗一起住,绝命前数日,她对卫说:“我今无牵挂,随时可死。”卫以为她是随便说说,便说:“爱你之人如何?”她答道:“渠等哭数日就无事。”

  汪精卫见张作霖后到广州向孙中山汇报,匆匆经过上海,6月8日出门时,方君瑛送至门口,站了许久,挥泪而入,家中佣人以为是伤别,没有留意。但6月12日夜,她吞下大量吗啡。睡在邻室的卫月朗听到她疼痛呻吟,赶快请名医牛惠霖来检查,得知服了毒药,立即送到医院,已经来不及,到14日故去。我们就这样失去了一位挚爱的长辈。

  多维:她的自杀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何重光:从方君瑛留下的两纸遗言能够透露端倪。

  一为:“国危累卵,民苦倒悬,而同志犹多泄杳弗□,社会尤腐败至极。自己恨力不能济,只有死耳!”

  另一纸为:“君瑛之死,乃出于自愿,非他人所迫也。盖社会腐败不可救药,且自己无能,不克改良之,惟有一死耳!在世甚觉无聊,我对不住所有爱我者!我已去矣,所有之恩惠,来生再报罢!六嫂之款七万二千,存在法银行,乃仲鸣弟经手,问之可也。伯母之款,亦存仲鸣弟处。六嫂尚有一万三千佛郎,被张国治及林秋生借去,请醒姊代追之,谅不至全数无着。瑛诚对不住六嫂,请恕我!瑛绝命书。”下另注:“字据在第二小皮包内,请六嫂取之。”

  屈原投江前,不也是这般心情?仰药前交待钱银,一丝不苟,更显示她的责任心。

  从遗书和她当时处境心情来分析,她自杀有如下原因:首先,辛亥革命之后她不愿当官而再次出国留学,要掌握一技之长好回国报效。在法国十年,回国后猛一见现实与理想反差太大,出生入死换来的仍是“社会腐败不可救药”,痛感无能为力,尤其是她对不少革命党人竟也腐败失节,深感痛心疾首。

  其次,她的六弟媳郑萌(即信中“六嫂”)托她代管一笔款项以备儿子留学,两个同乡青年借去“尚有一万三千佛郎”迟迟未还,她感到“对不住六嫂”。

  还有,朱执信纪念学校聘她当校长,没有开学她便拿不到薪金;想应聘厦门集美学校,该校对教师却条件甚苛,汪、陈都劝阻,但不去就没有收入,补不上亏空。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她确实??人正派:她是辛亥功臣,许多同志战友都已当了高官,她又是法国数学硕士,托人找个职位应并不难,但她一直不去走后门。

  此外,与王简堂婚约一直摆而不脱,也对她形成精神压力。

  上述种种,在她身心健康之时,本不难排解。问题是,她回国前在法国遇到一次严重车祸,头部被严重撞伤,留下头疼后遗症,脑力大不如前,在处理公私事务上都感到力不从心,万般痛苦,挣扎多日,最后走上绝路。

  (未完待续。多维时报刊出采访时附有何重光提供的多张历史照片以及信件的影印件)

附录1:汪精卫怀念方君瑛的诗

蔚蓝不被纤云染,轻飙卷来秋爽。远岫如烟,平沙似雪,人与白鸥同放。渔歌晚唱,看一棹归来,钓丝微漾。残日犹明,盈盈新月已东上。

沧波澹然相向,似依依绘出当日情状。草径全荒,松围尽长,只有青山无恙。临风怅惘,尽马策挝门,尘封蛛网。落叶萧萧,乱蝉空自响。

  ?D?D《齐天乐?过鸦加尔松故居》,载《双照楼诗词稿》。

  诗后自注中有“余过(法国)鸦加尔松方氏姊君瑛故居悲不自胜”之语。

附录2:汪精卫致曾伯良、曾仲鸣、方君璧等人的信

  以七姊(指方君瑛)平日之明决,遇此等事不难立断,何致为此自戕?故以七姊去岁被汽车撞伤及近来精神异状推测之,七姊自杀之原因,当为神经衰弱所致,此医生及蔡孑民(蔡元培)张溥泉(张继)诸先生所推定以??必然者也。呜呼,自元年以来,我等结合成一家庭,感情农挚,有逾骨肉……兄昨岁不招三、七姊回国,七姊可以不死,七姊回国后在兄寓时多,兄苟善于调护,七姊亦可以不死,今则七姊竟死矣!兄非惟无以对七姊,且无以对诸弟妹,神明痛苦莫可言喻。诸弟妹以此责兄,兄固无词,即以此绝兄,兄亦无怨……

  ?D?D1923年6月25日。方君璧转抄

  方君瑛于1923年6月12日服毒,14日去世。汪精卫在广州得到噩耗之后,16日转道香港乘船赶往上海。此信从上海寄给方君瑛在法国的亲属。

《多维时报》独家专访汪精卫后人谈“汪方绯闻”公案(3)

多维时报记者心远

多维新闻,2004年3月9日

  中国人非常重视民族大义,但是中国史学传统也推崇“秉笔直书”,不为一时政治浮沉而左右。涉及汪精卫、陈璧君的问题都非常敏感,但是关于汪精卫与中国现代史的很多关键问题,在史实和评价上都还有许多疑点未解,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后人出面述往,提供证据,或许有助于解开一些谜团

●方君璧22页长信忆往释疑

  多维:您所说的这些,可有什么证据?

  何重光:你看,1962年3月初,我的父母在香港收到方君瑛的十一妹方君璧(我们叫她“十一姑婆”)从波士顿寄来这封信,长达22页,可以为证(方君璧信摘钞附后)。1961年12月,香港万有出版社出版李焰生着《汪精卫恋爱史》,胡砧方君瑛和汪精卫相恋、被陈璧君迫得上吊自杀,她读了之后怒不可遏,写信详述这段历史真相。

  多维:这封信确实是方君璧亲笔所写?

  何重光:当然。方君璧作??着名画家,传世墨宝甚多,不难监定真伪。十一姑婆已于1986年逝世,想不到今天又见关于“方汪恋爱”的胡言!她不能亲自为姐姐驳斥,但她这封信保存至今,一样可澄清事实。

  试想,如果方君瑛是因为与汪精卫的私情而被陈璧君逼死,方家弟妹包括方君璧岂能不对陈视若寇雠,不共戴天?但是不论方家、曾家,没有一个人会做如此之荒诞推测,他们毫不怀疑汪、方、陈之间关系光明磊落。曾仲鸣后来在河内为汪替死,方君璧也几乎丧命,但终生对汪、陈无怨无悔,这封长信侃侃道出往事,沉痛悲愤,这难道不是最有力的证明?

  多维:这麽重要的证据,你们当时??何不通过媒体或研究机构公之于世?

  何重光:我父亲不止一次给报章写信澄清这段历史公案,也曾附上方君璧信影印本,可是总得不到答覆,也不被登载。后朱子家(笔名金雄白)据此资料为文,刊载于《春秋》杂志,并收入《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第五册。

  多维:谢谢您介绍情况,澄清这段历史公案。您知道,国人是非常重视民族大义的,但是中国史学传统也推崇“秉笔直书”,不为一时政治浮沉而左右。涉及汪精卫、陈璧君的问题都非常敏感,这么多年来,你们汪氏亲属一直保持沉默,我能理解。但是关于汪精卫与中国现代史的很多关键问题,在史实和评价上都还有许多疑点未解,您的父母是许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出面述往,或许有助于解开一些谜团。

  (多维时报刊出采访时附有何重光提供的多张历史照片以及信件的影印件)

【附件】方君璧:我的姐姐方君瑛??什麽自杀

  多维记者心远注:方君璧(1898-1986)为着名画家,方君瑛的幼妹。其夫曾仲鸣为方君瑛四嫂曾醒之弟,1939年在河内被刺客当成汪精卫而刺杀,其子曾仲鲁为中国驻联合国官员。1972年方君璧回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出面接见,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表示希望得到遍游神州作画的方便,周恩来非常支持。以下摘自她1962年2月25日信1-15页,原信存何府。

  这封信是方君璧在读了关于汪精卫的野史盛怒之下而写,又是给侄辈的谈心家信,字迹潦草,称谓随意,偶有错字;长篇一气而下,未加分段。为便于??读,现分段加题。其中圆括号为信中原文,方括号内是心远加注以作必要提示。

  《汪精卫恋爱史》读了令我气愤填胸,几乎气死!……世界上有的人,居然可以这样的造谣,全无事实根据,完全胡说八道……我真恨不得抓了作者来,痛打几百板!

  ……[你们]爸爸对妈妈的感情浓厚,谁都知道,只要读他给她的诗词,即可相信。如果非至爱真情,不能写此由衷而出的至性动人的句子。集中多少是想念她的呢!至于对七姑[即方君瑛],只有她死后过“鸦加松”那一首[查汪精卫《双照楼诗词稿》中《过鸦加尔松故居》,自注“余过鸦加尔松方氏姊君瑛故居悲不自胜”,其中有“草径全荒,松围尽长,只有青山无恙”的诗句。],那是无论对哪一个敬爱的同志都会有此哀感的诗了。

●方君瑛与陈璧君情同姊妹

  [方君瑛]是头一个进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的。……那时在日本的青年,因目睹日本的欺负中国,满清政府的无能及专制,中国之衰弱,人民的穷困,大部份都很前进,尤其是七姐君瑛,六哥声涛,他们都参加了同盟会,誓以身报国。

  当陈璧君女士到了日本,孙中山先生及其他老同志见她年纪很青,又是女同志,乃托君瑛及曾醒照拂,君瑛七姐那时入党已久,资格很老,我听说她那时是任党内要职,且因她为人的正直热诚,刚毅沉着,所以孙中山、胡汉民、朱执信先生等没有一个不敬重她,尤其是陈璧君初到日本,年纪比她少七岁,更是崇仰她到不得了。[与曾醒]姑嫂两个自是无微不至的爱护着璧君。她们住在一起,以后因商量党事问题便利之故,乃租一间大一点的房子,与汪精卫、黎仲实也住在一起。他们五个人志同道合,抱牺牲自己为党为国的宗旨,俱置生死于度外,像桃园兄弟,真是结义之交了。汪精卫先生决定炸摄政王,实在是他们几个人合商的。运炸药等大家都有份。

●方君瑛长期背有家庭负担

  辛亥三月,他们陆续去了香港而有起义之举。……结果变成三月二十九日的轰轰烈烈大牺牲……君瑛曾醒[方]声洞三个人一同照了一张相片,各人写了一封长信给家人,作最后之绝笔,那知即因时间相差两日,声洞牺牲了,君瑛曾醒因为城门关了进不去,没有同死。她们都痛心饮恨终生。七姐对七嫂[方家男女分开排行,所以有“七姊”又有“七哥”、“七嫂”]及两个孤侄,从此负绝大的责任。这也是她自杀理由之一。

  [君瑛的]未婚姐丈,书读得不错,可惜思想十分陈旧,读书的目的即是做官发财,对于一般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莫明其妙。到他有一点知道我们家人都有革命思想时,大为不满意,向六哥七哥发牢骚,骂了一顿。两个哥哥很不高兴,回来诉给君瑛听。君瑛大怒,想如果要嫁给这样一个不同思想宗旨的人,夫妇一定不会幸福和睦,遂有了退约之意。只因父亲不赞成、自己快要毕业、同时革命工作极秘密,不想令人注意,所以暂时不提,但对她的未婚夫已下了决心不嫁,而对自己也下了决心不结婚,想终生抱独身主义者,则与王君是为大义而退约,并非因另有儿女私情,没有什麽对不起他了!

  到了革命成功,民国元年,福建省政府要任君瑛做教育厅长,君瑛因革命初志为救国家民族于灭亡,不是为自己个人的名誉地位,更不愿做官,所以决绝辞掉教育厅长之职,只接受了做福州女子师范校长。曾醒则任了监学。王君听了,虽然对不做官觉得可惜,但也开始钦佩君瑛而要求结婚,七姐不但不肯,同时还提出退约,写了许多理由给父亲,父亲也只有赞同,于是正式退婚了。

●汪方两家关系极??密切

  汪[精卫]先生是虽然很风趣,但很矜持而讲究旧礼教,对人和蔼可亲,又很拘谨。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衣冠不齐整,或是有一点越礼的行动,更没有讲一句无礼的话。他很喜欢讲笑话,但从来没有讲一句过份的。他守身如玉,像一个古时的女子。所以我们见到他,都有几分顾忌,不敢随便讲笑。他们两个人对于我四嫂七姐很恭敬,我相信真的比待他们自己的亲姊姊还要好,还要听从。尤其是对七姊。

  我本来名字是叫君玉,七姊等嫌俗气,请汪先生代我改一个。“君”字是我们家里姊妹的排行,其余一个字都从玉。汪先生笑说:“七妹(他叫璧君做七妹,叫君瑛做七姊。君瑛本是比他小一岁,但汪先生很尊敬她,所以叫姊)名叫璧君,那麽巧你们都是‘君’字排行,她们君字在下,你们君字在上,她又那麽喜欢十一妹(我是第十一),不如十一妹改叫君璧,七姊赞成麽?”七姊很高兴赞成。我的名字是从那时改的。

  一九一三年四月,汪夫人生头一个孩子,因全是七姊看护,乃名汪婴,取与瑛同音。孩子生下不到满月,汪先生回国,没有多久,陈璧君、曾醒、李石曾及其夫人也同回国,把几个小孩子全托君瑛看管。……可惜七姊的诗都失掉,我只记得一句,是想念父亲的“苍天如海月如舟”,真是警句。可想见其他的必也很精。[何重光找出了这首七绝的全文:“黄叶飘零怨暮秋,苍天如海月如舟。数年慈父倚闾倦,愿借冰轮返故州。”民国三年九月作于法国。方君瑛计划下一年归国探望老父,未至而父已殁。]

  到了不久那年年底汪夫人生第二个女儿,因为是避难奔走劳顿了,孩子不到七个月,就早生了下来。当时人多,我们与汪家已不住在一起,但离得不远。孩子的看护,差别不多完全由君瑛、曾醒两个人负责。孩子小,只重三磅,医生以为她天天有死的可能,却是由她们尽力细心调理,居然生存了。她名叫惺,取与曾醒的名同音。

●方君瑛长期操劳回国后心力交瘁

  那几年七姊是在玻尔都大学念数学……福建省政府因经济困难,将几个学生的官费取消。我们家中经济也受了十分大影响……一九廿年我七嫂把我们方贤旭也送到法国,交与七姊教养。家中的经济,也愈来愈困难。七姊一切家事俱是自己做,克勤克俭,一面上课,一面读书,晚上常读到半夜。一九廿一年冬天,她以十分刚强用功的毅力,把数学硕士考取。在法国得数学硕士不易,中国女学生考到这学位者,也算是她第一个了。

  到一九二二年春假我回去看七姊,她已很憔悴,不久她被汽车撞伤头部,伤得相当重,幸而医好,但医生说恐怕将来会影响到脑。然而当时却恢复到平时一样。在一九廿年左右,六嫂(方声涛夫人郑萌)曾寄一笔款暂存在七姊处,准备她的儿贤卓来法国留学做学费。当时有两个青年学生林秋生及王国治在玻尔都念书,两个都是福州人。他们有一次因家中学费没有寄到,穷得很厉害,知道七姊身边有六嫂寄存的钱,即向她先借一些,发誓家里学费一寄到,立刻就还。七姊是热心慷慨的人……以为救人之急,不久即会归还,暂借些当亦无妨。那知借后那两人……始终未还。这事把七姊急死。

  七姊在法国一共十年,过的十分简单的学生生活,对于国内的复杂及腐败情形没有接触,不能想像而知,一旦回去,见国事日非,社会腐败,人民悲惨,为之十分愤怒伤痛,尤其是见一班从前之革命同志,亦因地位享受问题,大部分变了气节。许多也与以前未革命时的满清官僚的腐败无大分别。……一想起许多同志及自己弟弟的血为革命来流的,岂不都白流了麽?自己的性命,虽然没有牺牲,但几年的努力也岂不白花了麽?至革命成功,以为从此以后,人民可拯出水火,那知道民国已成立十年,而人民的痛苦反而更加,这是谁之过呢?革命的成功,难道不是造就一般新的贪官污吏,新的军阀麽?革命的同志,尚且不免腐化,则前途的黑暗可怕至极,自己是革命党员,也应负责。所以她回国后,耳闻目见,将她十多年来的理想打破无余,悲伤打击,无一日可以安宁。

  国事如是,家事亦甚复杂可伤。七哥牺牲后,七嫂终日悲怨,父亲也过了世,剩下的弟妹都皆未成立,七姊觉得寡嫂孤侄是她的责任,而弟妹们她也应该帮着负责,执信学校尚未正式开学,而且校务繁杂,在创办时人事的处理亦万分不易。她自己从给汽车碰伤头部之后,常觉脑力不胜,恐怕难以负此重责,同时厦门集美学校想聘她做教授,七姊……很想接受了集美的聘,则可经济有着落,每月可筹还若干给六嫂。但汪先生汪夫人则以??集美聘书的条见[件]是学校有权辞退教职员,而教职[员]不能辞职,要任务十年后始有自由。如此太过无理,不赞成她接受。因急于要开办执信[学校],璧君乃于四月去了美国[募集]捐款,曾醒一到中国,即回了福州看侍母亲去了。从前订了婚的王君,虽然七姊是同他退了约,但他始终不肯承认,也不结婚,事过十多年,他一知道七姊回了国,又屡次写信及打电报来要求重修旧约。七姊不胜其烦,很以??厌闷。以上种种理由,大概都是使她厌世。

  当然如果她在平时健康的时候,做事明决,随时都抱绝大的勇气,遇着这种种切切的困难失望,也不难于奋斗。可是她自从给汽车撞伤头部后,可能神经受了影响,衰弱了,则战不过这一切烦恼。况且她最爱的曾醒、陈璧君两个姊妹都不在她身旁,以至于她心中有什麽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无人可诉,无人可问,有想不通之时,也无人可以劝解她一下。结果郁郁而萌自杀之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