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1.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辉煌(ZT) -- 大江东去

共:💬7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辉煌(ZT)

第三章 海军发展方向的论战和实践

  战后苏联海军内部曾爆发一场“航母无用论”的大论战,回顾一下苏联海军的航母大辩论对本文是有益的。

  自60年代苏联奉行的“火箭核战略”起,苏联的海军战略在作战思想上一直包括在大海战中使用核武器。航母在核攻击面前生存确实是个问题。核弹道导弹、核反舰导弹、核水雷、核鱼雷,不一而足,难以招架。航母的“浮动棺材”论源出于此。另一方面,苏联海军强调潜艇的作用,以抗衡美国海军的海空优势。但苏联潜艇噪音较大,声纳探测距离较短,易受敌方攻击。为此,现代苏联海军奠基人戈尔什科夫提出水下、水面和空中协同作战的原则,以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各自的优势互补,增加己方打击兵力的突防机率。系统工程里“整体大于部份之和”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战术对中国海军反击强敌入侵时也很有参考价值,但这种协同作战方式要求舰队具有有效的远程预警、打击和中远程制空防空能力。目前只有航母能提供这样的能力。

  同时,由于“互相确保摧毁”(MAD,MutuallyAssuredDestruction),核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海上相持能力和海空控制能力越来越重要,航母的优越性就一发显得突出。马岛海战证明了单纯依靠防空导弹并不能保障舰队安全。同时,航母在和平时期显示武力对实力外交的作用,是任何其它水面舰艇或核潜艇所无法替代的。

  苏联海军由70年代初起,先后建造和布署了“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法国也在冷战后军费剧减时,坚持投入巨资,建造“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尽管航空母舰有技术复杂,造价高昂,目标暴露,易受攻击等缺点,航空母舰也不能单独决定海战胜负,战后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航空母舰作为海上中坚的地位未变,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变。这是因为尚未有一种海战新武器系统具备航空母舰那样的整体性,综合战力和效用。此外,航空母舰常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综合象征,不仅在海战中,而且在外交和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当中国航母战斗群在东海和南海巡弋时,中国将不再需要依靠声明来维护海权。在航母本身发展上,美国和西方海军内部也存在大小航母之争。论战结果,美国海军坚定了对大型航母的信念,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则建造了小型航母。应该指出,除海军军事思想不同外,航母舰型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核技术水平等有着密切关系。

  航母的主要攻防武器是各种舰载机,自然吨位越大,载机越多,威力也越大。大型航母除载机多外,载机型号也强,功能也全面。单航母战斗群即可形成重大打击能力,双航母或多航母战斗群可与一般中小国家的整个海空力量相对抗。但舰越大,造价和使用费越高(一艘“尼米兹”级的建造经费可用来建造八艘“无敌”级),保护越不容易,也越容易吸引敌人集中兵力实施打击。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数量也是重要的。一个海军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航母,在部署上会觉得捉襟见肘,使用灵活性和效果大打折扣。大规模部署大型航母必须有强大国力作后盾。目前只有美国海军装备大型航母(一般八万吨以上)。

  小型航母(三万吨以下)的特点正好相反。造价较低,舰数就可以较多,部署可以较灵活。但小型航母飞行甲板较小,一般局限于搭载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难于搭载大型预警机和反潜机,远程预警和打击威力显得不足,更适合于反潜,巡逻和有限制空制海作战。低威胁时可用一两艘小型航母为主的特混舰队,高威胁时再多加几艘,以数量弥补质量。但这种多航母特混舰队也有好处,可以分散部署航母来增加覆盖面积和避免一失俱失。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起落不受风向限制,也不需要航母全速前进,有利于保持战斗队形。

  中型航母(一般四万到六万吨左右)自然在大小上为大型和小型航母的折衷。其威力虽略于大型航母,但远强于小型航母。与小型航母不同,中型航母可搭载常规起降固定翼飞机,包括大型预警和反潜机,性能不让大型航母,只是数量略少。集中若干艘中型航母,用数量弥补质量时,中型航母可真正与大型航母一战。既使在数量形不成优势时,中型航母也可依托远程陆基航空兵,对敌大型航母形成极大威胁。

  美国海军是坚定的大舰派,英国皇家海军及西班牙、意大利、泰国海军是小舰派。巴西、阿根廷和印度海军也属小舰派,但它们的小型航母均为英国手里买来的二手货。如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至少印度会选择中型航母。法国和苏联(现为俄罗斯)则走中间道路,即建造和部署中型航母。“戴高乐”号和“库兹涅佐夫”号均为此类。

  除常规的航母外, 各国海军也在探索非常规的路子。 两栖坞式登陆舰(LPD,LHD,LPH或LHA)具有宽大的平甲板,供机降登陆部队登机使用。用于反潜作战时,这些平甲板也可供反潜直升机起降。有些两栖坞式登陆舰(如美国的“硫磺岛”,“塔拉瓦”和“黄蜂”级)有通长平甲板,坞舱可停放飞机,还有舷侧升降机,适合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使用。事实上,“黄蜂”级在设计时已考虑到反潜和反舰制海的功能。但作为舰载机的作战平台只是这类舰只的次要作战使命,它们的威力和航母相比尚不可同日而语。英美海军也在探索用滚装集装箱船改装简易航母的路子。

  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紧急改装了四艘商船,向南大西洋运送了约80架飞机,为飞机加油近千次,并为数十架飞机提供维修支援。目前仍保留“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购置改装费用仅为“无敌”级的1/4)在现役。

  美国海军也从七十年代起实施“阿拉帕霍”计划,研究战时迅速将集装箱船改装为简易航母的方案。还有更加非常规的方案,如浮岛方案。这是将许多类似近海石油钻井平台的预制模块联接成一个半刚性的整体,在上面铺设跑道,建造机库和指挥控制设施。浮岛本身没有动力,需要借助拖轮在海上机动。各国海军界对浮岛方案褒贬不一,主要争议之处在于其生存能力。目前尚无任何海军拟建造浮岛。新技术的挑战航母的建造费用和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长寿命的武器平台。

  在各国的航母中,三五十年舰龄的并不鲜见。换句话说,今天建造的航母必须考虑今后三五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挑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军事技术中最引入注目的动向之一,当属隐身技术。所谓隐身,并非真正从雷达上消失,只是雷达不易在远距离上看清。麻烦就麻烦在,对于航母来说,发现低空突防的攻击机或反舰导弹并作出反应,本来已经时间局促,雷达探测距离再一缩短,和各国正在研制和已部署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结合在一起,就更不好办。

  俄罗斯从八十年代起, 就在“现代”级及其它战舰上装备SS-N-22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已研制成功的C-301及法国和德国正在合作研制ANNG也均为超音速反舰导弹。反隐身和反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一段时间内会是各国海军的重大研究课题。同时,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反舰导弹可能装有电子对抗装置,或采用机动分导弹头,以增加突防机率。另外,随着反舰导弹的普及,饱和攻击将不再是大国海军独有的战术。除反舰导弹外,水雷也是航母的一个大敌。

  事实上,除“斯塔克”号外,战后几乎所有美舰战损都是由水雷造成的。反导技术近二十年来已有长足进步,但反水雷技术相对来说进步不大。好在航母通常活动于深海,水雷威胁相对较小。但如果航母进逼浅近水域,而且由于收放飞机需要全速前进,水雷就可成为重大威胁。另一个威胁是来自水下的潜艇。战后反潜技术虽然进步很大,潜艇技术进步更大。核动力,不需要空气的常规动力,消音瓦及消音涂料,喷水推进和磁流体推进等,使潜艇更难发现。反潜防御远非万无一失。虽然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家能保持部署侦察卫星。法国已在积极行动,准备发射自己的“太阳神”侦察卫星。中国也已多次发射回收式侦察卫星。

  可以预见,未来三五十年里,更多的国家会有能力独力或借助商业运载火箭发射侦察卫星。届时,航母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蔽出击和战术突然性会越来越困难,只有没有侦察卫星的人吃亏。航母战斗群对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的依赖也可成为敌方乘虚而入的机会。最近关于美国“武库舰”(ArsenalShip) 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有人断言,武库舰将取代航空母舰而成为海上霸主,这可算是对航空母舰王位宝座的最新挑战了。实际上,武库舰只是一艘装满各种导弹的发射平台,并不具备目标截获和作战指挥能力,只能别人“指哪打哪”,完全依赖外界提供敌我交战态势信息,易受敌方干扰,自卫反潜防空能力也很差。有鉴于此,既使武库舰建造成功,断言“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过时还是为时过早。

  当然,对航母来说,新技术带来的并非全是坏消息。隐身技术也可用于军舰。法国“拉法叶”级护卫舰(即台湾的“康定”级)采用紧凑简洁的上层建筑,据称雷达反射面积与一艘500吨的渔船相似。在建的“戴高乐”号也采用形态怪异的多面体上层建筑设计,意在减小雷达反射面积。导弹的轻小型化和智能化也使未来的航母可装载更多,威力更大,更高性能的各种导弹。激光和粒子束武器将使反导弹技术发生一场革命。光能可在瞬间内达到目标,从而大大简化火控系统设计。微波脉冲可使吸波型的隐身结构或隐身涂料自找苦吃。但这些新技术目前尚未达到可供实战使用的水平。

  第四章 现实与未来-中国航母蓝图畅想

  显然,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发展和海上防御的需要,中国需要自己的航母。但与美法等国不同,基于有限国力和国家利益的区域性,中国不需要用航母来争夺全球大洋制海制空权或实行全球力量投送。中国航母将主要用来遂行中远海制海制空和反潜作战,支援中近海两栖作战。如遇强敌,可依托远程陆基航空兵和潜艇进行作战。大型航母固然威力巨大,但耗费和政治及技术风险也巨大。以中国近期内国力和技术水平来看,大型航母似不现实。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可供实战使用的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只有AV-8B鹞式系列一种(雅克-38已退役,雅克-141已夭折),自行开发则远非易事。以目前美英中关系,中国购买或组装大批鹞式并获得可靠零备件供应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小型航母尽管对中国海军有吸引力,但真正建造的可能性并不大(纯直升机型除外)。中型航母具有足够威力,政治和技术上风险也适中,最为适合中国国情。外界谣传中国正向乌克兰,法国和西班牙等求购中型航母,看来仅仅是谣传而已。乌克兰的“瓦良格”号为“库兹涅佐夫”级第二舰,92年下水,因苏联解体,资金无落,硒(“舟”字旁一个“西”)装一直没有完成,泡在海里那么久未作保护,重新启用非朝夕之功。如没有俄罗斯的合作,完成硒装也会有很多困难。法国的“克莱孟梭”号小了些,法国“超军旗”战斗机(其实是攻击机)太老,美国的F/A-18又不可能,买来了也无用。西班牙的SC-2000方案更小, 只有象征性意义,实用价值不大。如此,建造4到6万吨级左右的中型航母应该是中国航母首制舰的方向。如要常年部署在海上,2艘有点局促,4艘则较充裕,2个战斗群驻扎南海,2个驻扎东海和黄海,南北可通过台湾海峡或外洋呼应。

  总体设计

  目前世界上中型以上的航母无一例外地采用前漂艏,方形艉,斜角平甲板,带大外漂的高干舷,右置岛式舰桥,闭式机库和舷侧升降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在此一一分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