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尼拔征战记之六:罗马的救赎–梅托汝斯战役 -- 史鉴

共:💬61 🌺1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 汉尼拔的意大利联盟

坎尼战役严重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根基,许多意大利城邦先后投奔迦太基阵营,汉尼拔战略构想中的意大利联盟终于浮出水面。战役结束不久,阿普利亚地区的城邦萨拉比亚(Salapia)、阿尔皮(Arpi)、赫多尼亚(Herdonea)率先投诚,接着意大利南端的布鲁迪亚(Bruttium)传檄而定。待到部队充分修整以后,汉尼拔率军西向,进入萨姆尼特地区,沿途又有几个城邦弃暗投明。

公元前215年,罗马阵营接连遭受几个沉重打击。这年初,意大利名城卡普阿投入汉尼拔的怀抱。卡普阿位于罗马东南300公里的坎帕尼亚平原腹地,公元前600年由伊特鲁斯坎人所建,是意大利仅次于罗马的名城。公元前343年,卡普阿受到萨姆尼特山民的威胁,不得不同罗马结盟,卡普阿人获得没有选举权的罗马公民资格(civitas sine suffragio)。坎帕尼亚是意大利的粮仓,卡普阿财力雄厚,人口众多,能够动员3万步兵,4千骑兵,因此一直怀有称霸意大利的野心。坎尼战役以后,卡普阿趁火打劫,抬高结盟的价码,要求今后罗马每年选举的两位执政官,必须有一位出自卡普阿。这一要求遭到罗马元老院严词拒绝,于是卡普阿元老院正式宣布与汉尼拔结盟。卡普阿城内的罗马官员被关进一间蒸汽浴室里活活闷死。

汉尼拔与卡普阿达成的如下联盟协议:(1)卡普阿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迦太基在卡普阿没有司法管辖权;(2)迦太基不得强迫卡普阿人服兵役或劳役;(3)迦太基提供三百罗马战俘,用来交换正在罗马军队中服役的三百卡普阿骑兵。这个盟约的条件异常优惠,除了卡普阿的中立地位,汉尼拔别无所得。不过卡普阿盟约属于特例,汉尼拔此后与意大利南部希腊城邦洛克里(Locri)签订的盟约,就明确规定迦太基可以在城内驻军,双方无论战争还是和平都应互相协助。

这年夏天,西西里城邦叙拉古(Syracuse)加入汉尼拔阵营。叙拉古是西西里岛的地区小霸,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成为罗马盟邦。汉尼拔战争初期,90高龄的国王西耶罗不顾朝野的反对,坚持站在罗马一边。坎尼战役以后不久西耶罗病逝,他15岁的孙子西耶罗尼姆斯(Hieronymus)继位,立刻宣布改换门庭。叙拉古的易帜严重动摇了罗马的防御体系,倘若西西里岛落入迦太基手中,物资和援兵就将畅通无阻地流向意大利南部汉尼拔的根据地。罗马元老院立刻派遣一员干将赶赴西西里,组织围困叙拉古,此人便是史称“罗马之剑”的马克卢斯,他的事迹稍后介绍。

这一年汉尼拔最大的外交收获,当属与马其顿王腓力五世的结盟。公元前221年,年仅16岁的马其顿王腓力五世开始亲政,立刻展现非同寻常的雄心和魄力。此时希腊半岛的政治版图沧海桑田,老牌强权雅典和斯巴达江河日下,希腊城邦结成两个联盟相互抗衡,形成一个均势局面,其中亚盖亚联盟(Achaean League)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埃托利亚联盟(Aetolian League)位于希腊中部。腓力五世亲政之初便积极介入希腊事务,领导亚盖亚联盟同埃托利亚联盟作战。公元前217年,交战双方达成和平协议,腓力五世确立了希腊半岛的霸主地位,进而打造100艘战舰,组建一支海军,开始窥测罗马保护国伊里利亚(Illyrium, 今天的阿尔巴尼亚 )。坎尼战役的消息传来,腓力五世立刻派遣使者到意大利联络汉尼拔,双方正式结盟。

由于马其顿大使在归程途中被罗马海军截获,汉尼拔与腓力五世的盟约在古典史料中完整保存下来。盟约规定,双方互敬互信,在同罗马的战争中联手对敌,直至胜利;将来倘若罗马进攻盟约一方,另一方将提供协助。盟约特别规定,汉尼拔不得单方面同罗马媾和,除非罗马割让伊里利亚,承诺不再进攻马其顿。这个盟约同卡普阿盟约类似,政治影响举足轻重,战略价值微乎其微。盟约没有具体规定双方如何相互援助,甚至没有确立一个针对罗马的战略目标。显然腓力五世只求获取伊里利亚,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意大利的前途漠不关心。无论如何,该盟约依然让罗马元老院感到如芒在背。这年秋天,司法官莱维努斯(Marcus Valerius Laevinus)奉命率领两个军团和一支海军驻守意大利半岛东南角,防备马其顿的入侵。

坎尼战役以后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汉尼拔的根据地初具规模,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汉尼拔辛辛苦苦创建的意大利联盟,最终却成了他身上最沉重的包袱。

罗马崛起之前,意大利的政治格局酷似希腊,城邦林立,相互倾轧,勾心斗角,一盘散沙。罗马的霸权压制了地方势力,带来了法律和秩序。这个向心力一旦消失,意大利立刻恢复一片散沙的原貌,很多城邦借此机会清算陈年旧账。意大利南部的布鲁迪亚投靠汉尼拔以后,先攻陷不愿投降的邻邦佩特利亚(Petelia),又准备拿希腊城邦洛克里开刀,幸亏后者见风使舵,迅速派人同汉尼拔结盟,才免遭劫难。布鲁迪亚大失所望,于是攻打另一个老对头 – 希腊城邦克罗顿(Croton),并声明不需要迦太基的任何援助,希望独享胜利果实。

汉尼拔的意大利盟友各怀鬼胎,毫无同舟共济的想法,因此很难形成统一战线。卡普阿贵族领袖维里乌斯(Vibius Virrius)公开宣称:一旦战争结束,汉尼拔和他的大军胜利归国,卡普阿将成为意大利的主宰。汉尼拔也曾经亲口向卡普阿元老院做出类似的承诺。显然汉尼拔低估了意大利地域政治的复杂性,很多城邦跟卡普阿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新霸权。仅仅在坎帕尼亚地区,就有内陆城市诺拉(Nola)以及海港城市那不勒斯和库麦(Cumae)始终没有背叛罗马。意大利南部的其他地区也大同小异,一些城邦投靠汉尼拔,必然驱使他们的宿敌投靠罗马。这样汉尼拔的根据地与罗马盟邦犬牙交错,一直未能连成一片。

虽然汉尼拔自从踏上意大利的土地,就宣称自己是受压迫民族的解放者,然而意大利城邦对他很难产生认同感。无论如何,汉尼拔统帅的是一支异族军队,无论语言风俗还是宗教信仰,都跟意大利人大相径庭。汉尼拔军中为数众多的高卢人,数百年来一直是意大利人的心腹大患。罗马很清楚汉尼拔的这个政治软肋,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民族大义上做文章。卡普阿倒戈之前,罗马执政官瓦罗曾经质问卡普阿贵族首领维里乌斯,难道他想让意大利变成奴米底亚人的一个省份? 罗马军队攻打阿尔皮时,就在城下质问守军,为什么他们身为意大利人,却替异族野蛮人卖命,与昔日的盟友为敌。

汉尼拔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他需要意大利盟友提供人力物力继续这场战争,同时也不得不担负起保护盟友的责任。罗马对待叛变城邦一向严惩不贷,卡普阿背叛不久,罗马就派遣大军进入坎帕尼亚,开始对卡普阿长达三年的围困。坎尼战役之后,汉尼拔获得了根据地,却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东奔西走,救援他的意大利盟友。

罗马的联盟体系经受住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意大利中部的三十个拉丁城邦,北部的伊特鲁斯坎人,以及南部的一些城邦,都忠实地站在罗马一边。罗马因此拥有汉尼拔难以企及的战争资源。坎尼战役以后,罗马痛定思痛,坚定不移地执行费边战略,在意大利南部战区分散部署几支野战军,每支野战军的兵力不超过两个军团。罗马军队的战略方针是打击汉尼拔的意大利盟友,蚕食他的根据地,而坚决避免会战。至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汉尼拔面临的最大挑战,已经不是如何瓦解罗马联盟,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意大利联盟。汉尼拔通过三大战役赢得的战略优势,就这样慢慢地消磨殆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