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尼拔征战记之六:罗马的救赎–梅托汝斯战役 -- 史鉴

共:💬61 🌺1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 梅托汝斯战役

后世史家这样评论:只要不是临阵对敌,哈斯德鲁巴的将道无可挑剔。同十年前汉尼拔代价惨重的千里跃进相比,哈斯德鲁巴的远征可谓完美无缺。公元前208年秋天,哈斯德鲁巴率军抵达高卢南部,在此过冬。罗马盟邦马西利亚立刻向元老院定期通报敌情,从此以后,哈斯德鲁巴的一举一动都在罗马掌握之中。次年春天,哈斯德鲁巴领军沿着当年汉尼拔走过的路线翻越阿尔卑斯山,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哈斯德鲁巴降临意大利波河平原以后,立刻联络高卢部落,招募大批雇佣军。据李维记载,哈斯德鲁巴仅从利古里安部落(Ligurians)就招募了8千人。

然而哈斯德鲁巴一旦进入战区,就开始犯错误。他率军围攻波河中游的罗马要塞皮亚琴察,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却一无所获。大约在四月间,哈斯德鲁巴领军沿着意大利半岛东部沿海南下,并派遣六个信使(四个高卢骑兵、两个奴米底亚骑兵)疾驰南下,寻找汉尼拔。哈斯德鲁巴在信中请兄长率军北上,到意大利中部的恩布里亚会师。

这一年,罗马军队总兵力23个军团,其中15个部署在意大利战区。在哈斯德鲁巴南进路线上,6个罗马军团严阵以待。元老院无法确定哈斯德鲁巴将从亚平宁山脉的哪一侧南下,因此不得不分散兵力,坎尼战役的败将瓦罗率领2个军团扼守亚平宁山脉西侧的托斯卡纳,司法官利西努斯(L.Porcius Licinus)率领2个军团驻扎亚平宁山脉东侧的里米尼要塞,而执政官萨利那托率领2个军团暂时留在罗马,随时准备增援前线。另一位执政官尼禄统帅7个军团在意大利南部围堵汉尼拔,阻止他北上会师。

汉尼拔肯定知道哈斯德鲁巴的到来。根据李维混乱而夸张的记载,汉尼拔率军在意大利南部的阿普利亚到处兜圈子,但始终无法摆脱7个罗马军团的围追堵截。汉尼拔最后停留在阿普利亚北部的卡努西亚(Canusium),静观其变。这里距离哈斯德鲁巴建议的会合地点,还有300公里之遥。倘若汉尼拔决心北上迎接哈斯德鲁巴,7个罗马军团也拦不住他。然而汉尼拔选择了消极等待,期望二弟冲破6个罗马军团的围堵,长途跋涉500公里前来会合,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使命。

汉尼拔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在关键时刻竟然毫无作为,着实让后人费解。后世史家众说纷纭,竭力揣测汉尼拔此举的战略考量。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汉尼拔无法割舍他来之不易的根据地。如果汉尼拔挥师北上,他麾下众将无人能够担当留守重任,意大利南部的根据地必将在7个罗马军团的围攻之下迅速崩溃。从古典史料的字里行间,后人也能感受到汉尼拔似乎已不复当年之勇,显然近年来的举步维艰大大消磨了这位古典名将的雄心和锐气。

相比之下,执政官尼禄的表现大胆果敢,为罗马奠定胜局。哈斯德鲁巴派出的信使躲过罗马军队的层层堵截,奇迹般地到达意大利南部海岸的梅塔庞托(Metapontum)。汉尼拔曾经在这里长期驻扎,可惜的是他已在数月之前转战别处。信使于是急忙返回,不幸在途中全部被擒。尼禄亲自审问俘虏,并通过翻译仔细阅读了缴获的信件,这才明白哈斯德鲁巴的意图。尼禄知道萨利那托正率领4个军团与哈斯德鲁巴在梅托汝斯河以南的塞纳(Sena)对峙,如果他再率领精兵参战,胜利的天平就会倒向罗马这边。

此时的罗马法律有严格规定,将领不得擅自离开元老院划分的战区作战,否则以图谋造反治罪。尼禄知道战机稍纵即逝,他立刻挑选七千精兵(包括6千步兵,1千骑兵)准备出发,同时派信使赶赴罗马向元老院汇报他的战略意图。为了迷惑对手,他对部下谎称前去袭击汉尼拔的一个要塞,先率军向南行进,等到夜幕降临后突然掉头向北,日夜兼程,强行军直奔塞纳。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尼禄没有携带给养,而是命令沿途各村镇火速准备食物和饮水,放在道路两旁以供大军使用。尼禄大军所到之处,罗马百姓拥挤在道路两旁,或给罗马士兵送粮送水,或跪地祈祷,这样的场景深深激励着罗马士兵,更坚定了他们死战的决心。

经过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尼禄率军抵达塞纳的罗马大营。为了不让哈斯德鲁巴察觉罗马增援部队的来临,尼禄的军队没有单独扎营,而是悄悄地进入萨利那托的营地。罗马诸将立刻召开军事会议,萨利那托提议先让尼禄的部队休整几天,尼禄坚决反对,他说:“诸位,我们在这里耽搁一天,就等于给汉尼拔多一天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动向。我们要趁汉尼拔兄弟还蒙在鼓里的时候进攻,歼灭哈斯德鲁巴。我必须在汉尼拔发觉之前回到南线。”会战的决定做出以后,罗马军营立刻升起猩红色的旗帜。天刚破晓,罗马各军团就开始在战场上集结,列阵挑战。

哈斯德鲁巴和萨利那托对峙以来,一直想方设法和罗马人打一场会战,但萨利那托总是坚守不出。当他得知罗马军队终于准备会战时,也率领迦太基联军展开队形,慢慢向罗马阵前靠拢。哈斯德鲁巴没有接到任何关于罗马增援部队的情报,但是当他近距离观察罗马阵线的时候,敏锐地发现罗马军队好象增加了不少,一些罗马士兵衣甲不整,满脸疲惫,似乎刚刚经过强行军;他们盾牌上涂画的军团纹章,此前从未见过。哈斯德鲁巴和罗马作战十几年,对罗马军队的习性了如指掌,他马上下令收兵回营。当天下午,哈斯德鲁巴派出小股骑兵来到罗马营地附近打探。探马很快回报,罗马营地并未增加,但是营地内的号角声却增加了许多。哈斯德鲁巴立刻断定罗马援军已到,决定避其锋芒,撤回波河平原。

当天夜里,哈斯德鲁巴率军悄悄离开营地,向北撤退。他希望连夜渡过梅托罗河,这样天亮以后罗马人就不易追上。可惜的是,哈斯德鲁巴的向导出卖了他,这个人将哈斯德鲁巴大军领到河水最湍急的地方,然后逃之夭夭。哈斯德鲁巴大军一整夜都忙着寻找可以涉渡的浅滩,直到凌晨都没有找到。天亮以后,哈斯德鲁巴发现他的军队由于疲惫和烦躁,已经乱成一团,不少高卢士兵喝得烂醉如泥。这时罗马的骑兵已经追击而来,而罗马军团排着整齐的方阵,紧紧跟在后面。哈斯德鲁巴明白撤退已经不可能了,只得背水一战。于是他尽其所能,将乱糟糟的部队展开列阵。

哈斯德鲁巴亲率最得力的西班牙步兵组成右翼,阵前是十头来自埃塞厄比亚的战象。强悍的利古里亚步兵在中央,战斗力最弱的高卢人在左翼,因为这一侧的地形是起伏的丘陵,而高卢人阵前是一道河谷,进攻的罗马军队必须翻过一个相当陡峭的山坡,再越过河谷,才能同高卢人接阵。哈斯德鲁巴期望罗马军队的进攻在这里会因为地形限制而迟缓,使他赢得时间从右侧击溃罗马军队。

根据阿庇安的记载,此战哈斯德鲁巴参战部队是步兵48,000人,骑兵8,000人,战象15头;李维则记载迦太基联军总数超过6万人。后世学者大多认为哈斯德鲁巴的总兵力只有3万余人。罗马阵营由萨利那托统帅左翼,尼禄统帅右翼。罗马参战部队4个军团,再加上尼禄的增援部队,总数超过4万人,占据兵力优势。

一场决定罗马命运的会战终于打响。萨利那托率军首先向哈斯德鲁巴的右翼发起进攻,但遭遇异常坚强的抵抗,哈斯德鲁巴的西班牙步兵跟随他作战多年,对罗马军队的战术相当熟悉,而中路利古里亚步兵天生剽悍,寸土不让,双方都死伤惨重,一时战况胶着起来。尼禄的军队进攻哈斯德鲁巴的左翼,他们为陡坡和河谷所阻,到这时还未能与高卢人接战。哈斯德鲁巴看到尼禄的军队无法发挥作用,战局正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于是率军开始反击。迦太基的战象发挥威力,它们在罗马方阵里横冲直撞,迫使罗马士兵连续后退。这回轮到萨利那托拚命抵抗,苦苦支撑。

尼禄洞察到了哈斯德鲁巴的战略企图,再出惊人之举。他亲率7千精兵脱离迦太基军队的左翼,从阵线后面强行军迂回到哈斯德鲁巴所在的右翼,然后从西班牙步兵方阵的侧背突然发起进攻。迦太基右翼率先崩溃,冲乱了依古利亚步兵的中央方阵,大家争先恐后逃向高卢人的左翼。这时尼禄留在这一侧的罗马军团经过长时间跋涉,也出现在高卢人的阵前,和追击而来的罗马军团主力形成合围。哈斯德鲁巴看到大势已去,高傲的他不愿做罗马人的俘虏,于是单枪匹马冲进罗马军团的方阵,力战而死。傍晚时分,这支迦太基大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波利比乌斯记载,此战迦太基联军阵亡1万,被俘1万,参战的15头战象有6头被杀,其余被俘。罗马军队阵亡两千人。战后奴隶贩子蜂拥而来,罗马军队就地拍卖战俘,获得300塔兰特(注意此时罗马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1,500塔兰特)。战役刚刚结束,尼禄立刻率军兼程跋涉六天六夜,强行军360公里赶回南线,汉尼拔居然毫无察觉。接下来尼禄展现了罗马人残忍恶毒的一面,他将哈斯德鲁巴的头颅进行防腐处理,带回卡努西亚,然后派人扔进汉尼拔大营的哨所。这与汉尼拔对待罗马阵亡将领的态度对比鲜明。

汉尼拔为自己的判断失误付出惨重代价,心灰意冷的他弃守卢卡尼亚根据地,将这里的老百姓强行南迁。此后四年汉尼拔一直据守意大利半岛西南角的布鲁提亚,直到奉命撤离。李维满怀敬意地写道:“从此以后,意大利半岛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斗,因为汉尼拔竭力回避军事对抗,而罗马人也不敢去打扰他的清静 – 这就是汉尼拔在罗马人心目中的份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