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十八世纪中缅战争纪实(一至三) -- 一剑南来

共:💬55 🌺1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应该这么说,清代对火器训练也是非常重视的。

火炮不用说,汉军旗最初的名字就是重炮兵。入关后,火器训练,可参看《清史稿·志一百十四》,对八旗、绿营的火器训练,有定期演练和随时演练等制度,如火枪训练,大抵上是一月演习十次,要求严格。还如雍正听说绿营平时火枪演练多放空药,还严厉要求必须实弹演练。而且清代还创设了火枪运用的标准战术,九进十连环法,即类似三段击的火枪依次射击保持持续火力的战术。这个战术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必须演练熟悉。

不知道你提到的火枪训练都要皇帝批准、亲王监督等等出处何在?如果这样规定,各省绿营火器训练,根本无法执行。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火器一出现,就没有哪个国家会忽视这种几乎不耗费士兵体力,只要火药有,就可保持无限火力的兵器。明末直到清后期,许多战役战斗记叙军队战败就是因为火药耗尽的缘故云云。包括乾隆年间清军征回疆于黑水营被围,要求赶快派发援兵的原因之一就是火药不多了。

从中西火器发展对比看,中国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发展步伐就比西方要慢了很多。如明代中前期用的火器多为火门枪,大家熟悉的三眼铳就是主要代表,明代后期火器的改进实际上还是学习仿造西方火器技术,如鸟铳、红衣炮。而中国军队以火绳枪全面取代火门枪,发生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已经比西方落后一两百年。在没有发生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的中国,想自主创新乃至大批量制造新式火器,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清代中后期之后,兵员素质、军队训练逐渐出现问题,这也不仅仅是火器问题,更无法归结为清代统治者不重视军队、火器建设,而是农业时代任何政权在长期承平之后的必然弊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