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旧文重贴——早期中国反舰导弹的发展(1) -- 博扬
(根据之前掌握的一些信息,此次对文章内容进行了些修正,增补,感谢111zzzddd 网友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受前苏联海军作战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由于空中力量的不足,中国海军的对海打击体系至今仍然是以反舰导弹作为其核心,换而言之,各种反舰导弹在中国海军作战体系中的位置,事实上要高于“鱼叉”、“飞鱼”在西方海军体系的地位。
由此而来的,是一个庞大的反舰导弹家族,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披露出来,而在此之前,在这里,我所做的,仅仅是通过已有的信息来揭起一段尘封的历史的一角,对这个家族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
起步——“上游”系列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军队所列装的反舰导弹,从称呼上大体上可划分为“上游”、“海鹰”及“鹰击”三大系列,最初,三个名称分别是用来命名舰舰、岸舰及空舰导弹,但随着反舰导弹的一弹多型化,上述规则逐渐变得混乱。而所谓的“C-×××”则仅仅是前述各个系列所派生而出的出口型号,它们中的很多甚至不存在和国内使用型号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C-801、C-601之类来称呼解放军所装备的反舰导弹,完全是某些媒体的误解。
中国反舰导弹的研制应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建国伊始,新中国海军尚在襁褓之中。为了尽快巩固国家海防,1956年10月,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其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1957年9月,聂荣臻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要求苏方对中国的导弹事业提供援助。10月15日双方签署协定,协定规定:苏方在1961年前,向中国提供四种型号导弹的实物及技术资料。 1957年10月15日,中国又派出了由当时的海军政委苏振华上将率领的海军代表团赴苏谈判,要求提供飞航式导弹。1958年2月4日,中苏签订了协议,其中就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及1060潜地导弹——所谓542就是苏联的KS-1飞航式岸舰导弹,而544则是后来震惊世界的П-15型,也就是“冥河”式导弹(除提供导弹技术外,签订还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629潜艇,205导弹艇和183P鱼雷艇。这就是当年著名的“三弹三艇”协定)。
1959年12月,根据中苏两国签订的,苏方开始向我国提供部分反舰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1960年初,542型与544型导弹样品运抵中国,很快就在渤海湾锦西地区的23基地进行了试射打靶——之所以把试验场选在这里,主要是考虑渤海为内海,即使试射出现问题,导弹也不至飞到公海去,而靶船,则是前清所遗留下的一条破旧炮舰。
试射的结果是:544型一切顺利,但最大射程超过100公里(有效射程为70公里)的542型导弹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弹上雷达接收机和机电式控制系统精度不足,542导弹的命中率事实上非常低,试射中全部的操作都是按苏联的规程指导进行的,没有什么差错和问题,而从海岸阵地上发射数枚导弹从没有打中过靶船,多数为近弹,仅仅是飞临目标上空的俯冲进水,然后炸起了巨大水柱,当然,542导弹重达一吨的战斗部仍旧显示出了惊人的破坏力,靶船水下部分的钢板仍旧被爆炸水压挤压变形。
尽管如此,542与544两型导弹的仿制工作依旧继续进行着,当时考虑,随着工作的深入,能够将542导弹的精度进一步的提高。当时的国防部五院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消化和逆向设计,同时还派出工作队下厂参加仿制工作。然而,在1960年8、9月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全部苏联专家组被陆续撤回,而实际在此之前不久,苏联专家组的工作已经出现停滞,所有的工作都因此陷入到了停顿之中。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国防工业会议。面对当时国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局面,会议确定“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中央军委决定停止防止性能不佳的542岸舰导弹,集中力量仿制544舰舰导弹,由五院负责技术总抓,三机部320厂(即现在的南昌飞机制造厂)为仿制单位。由于当时国防工业全面调整收缩,国家要求首先生产和研制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的武器装备,以应付边境和台湾海峡的严峻局势。而在反舰导弹作用还不被世界完全认可的时代,幸存下来的544导弹的仿制自然不可能成为重点,随着这一轮国防工业的调整,仿制进度一度放缓。
直至1963年4月,随着经济情况开始好转,544型导弹的仿制工作亦开始加快进度,1963年10月, 320厂用苏联留下的零件组装出了第一枚544导弹模型弹,次年8月,顺利通过全弹静力试验,同年11至12月间在西北戈壁滩进行了发射试验。在此期间,由于原来544导弹所使用的液体燃料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提炼,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仿制型号转而使用煤油作为推进剂,推进系统也相应得做了改进,而有效射程则由原来544弹的35千米增至40千米。1966年5至7月间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部份则为国产,所以称为混合弹,有人调侃简称“混弹”。在此时,544导弹已被正式命名为“上游一号”舰舰导弹。1966年11月,“上游”-1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试验结果是9发8中。1967年8月,“上游一号”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装备同步研制的21和24型导弹艇,随后用于07型(即所谓的“四大金刚”)驱逐舰的导弹化改装,以及装备01型及053H型导弹护卫舰,在此之后,由此派生出的出口型号被命名为“飞龙一号”,出口到了某些第三世界国家。
最初的“上游”-1导弹沿用了早期П-15的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及圆锥扫描雷达,前者的高度控制误差很大,在导弹飞行中常常出现严重的掉高度现象,而后者则存在抗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性能差的问题。1973年10月,南昌飞机制造厂针对这两点缺陷,为“上游”-1换装了2厘米波长的固体化单脉冲小型雷达,并用无线电高度表替换了原来的膜盒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传感器。1974年7月,当时的国防公办正式下达“上游一号”改型的研制任务,并命名为“上游一号甲”舰舰导弹。1977年至1980年间,“上游”-1甲导弹先后进行了三次定型试验,均因故障而未能通过定型。1981年2月,航空工业部召开故障分析及协调会议,之后通过在雷达仓配重上增加减震器等手段,最终消除了故障。1982年四季度,“上游”-1甲第四次定型试验以6射4中宣告成功,次年12月,“上游”-1甲舰舰导弹被批准定型。
在此同时,南昌飞机制造厂还进行了“二次降高”的改进研究,即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先由平飞高度首次降至较低高度飞行,雷达锁定目标之后第二次降至贴近海面的高度实施攻击,由此大大降低了导弹被发现的概率。1979年11月,“上游”-1甲首次实现二次降高飞行,1983年“上游”-1甲二次降高型通过鉴定,作为发展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储备。
在简单的仿制取得成功之后,中国的技术人员随即开始了反舰导弹的自行研制工作,在1970年,也就是“上游”-1定型不到3年时间之后,名为“上游”-2的小型化超音速反舰导弹便在南昌飞机制造厂正式上马——事实是在仿制544型导弹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理论研究。遗憾的是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上游”-2的研制进程曾一度中断,直至1975年,“上游”-2陆上模拟弹发射才获成功,1980年又完成了陆上遥测弹发射试验,此后便再无音讯。而在次之前的1975年12月,南昌飞机厂根据海军的要求,开始在“上游”-1的基础之上研制固体燃料的“上游”-2导弹,为加以区别,通常称这一型为“上游”-2(固),而更早些的型号则称“上游”-2(液)。1984年8月,国防科工委将“上游”-2(固)列入到了“七五”计划之中,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游”-2(液)的研制成果,1988年,“上游”-2(固)完成遥测弹试制,后由于一些设计问题,定型试验由既定的1989年6月退后至12月完成,试验结果为7发6中。
1991年,“上游”-2开始大批量生产,最先装备它的是同期进入南海舰队的6艘053H1G型护卫舰。从外观上看,这一型护卫舰与之前的053H/H1护卫舰并没有过多的差别,海外媒体笼统的将其归为所谓的“江湖Ⅰ/Ⅱ”型,这就使得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何在已经装备“鹰击八”系列导弹的053HT(“江湖Ⅲ),甚至053H2G(江卫”)护卫舰出现之后,中国为何还要生产这种“落后”的舰只。事实上,“上游”-2的作战效率与之前的“上游”-1有着本质的差别,除了外表(“上游”-2与“上游”-1比较,外观上在垂尾根部多出一对小翼面),二者的效率有着极大的差别,同时它又可以在改动不大的情况下,与“上游”-1及“上游”-1甲通用发射平台。
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和其之后的“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中,“上游”-2分别以实物和模型的形式首次正式与世人见面,这里我们借用一下由其所派生的出口型号“飞龙”-2的参数——假如二者的差别不是很大的话:“上游”-2的直径由原“上游”-1型的0.76米降至了0.54米,重量则下降至1720公斤,相应的,过去513公斤的聚能爆破战斗部变成了365公斤的半穿甲战斗部,而“上游”-2的射程则由“上游”-1/“上游”-1甲的40千米延伸到50公里,巡航速度0.9马赫。而据海外媒体的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又研制了“上游”-2A型舰舰导弹,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代替原有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有效射程进一步的拓展至130公里,如果报道属实,那么这或许就是“上游”-1家族的终极型号,同时,报道还显示这可能是一型由中型轰炸机搭载的飞航式导弹。
而关于前面所说的“上游”-2(液),很难说它已经彻底的走出了我们的视线。在过去的几届珠海航展中,一型标名为“飞龙”-7的小型液体火箭动力超音速反舰导弹曾和“飞龙”-2一同被作为出口型产品展出。前者的个头略大于后者:弹长6.6米,直径同为0.54米,发射重量1800公斤,同样采用365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射程为32公里,巡航速度达1.4马赫……。而“飞龙”-7与“上游”-2(液)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继承联系。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旧文重贴——早期中国反舰导弹的发展(1)
🙂花,在网友天地看过了,不过还是要花 沧浪水濯缨 字0 2008-02-29 00:29:48
🙂早期的反舰导弹看起来就像是头上被人闷了一棍的米格 scan 字100 2008-02-27 11:18:48
😜恭贺作者获宝 寒塘冷月 字121 2008-02-24 02:03:10
🙂送花,不过有个小bug 1 战场失意 字95 2008-02-23 22:37:35
🙂多谢,已经灭迹了 博扬 字0 2008-02-23 23:26:26
🙂看到那您的ID,想起了巴塞罗那 黄河故人 字0 2008-02-23 20:15:44
🙂【原创】早期中国的反舰导弹发展(2) 13 博扬 字13888 2008-02-23 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