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字之差”差出了什么 -- 双石

共:💬4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一字之差”差出了什么

“一字之差”差出了什么

双石

  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回忆录乃至文学作品为了渲染“毛主席用兵如神”,曾多次言及过这样的情节:在三渡四渡赤水之间,毛泽东就已在借酒畅言“调出滇军,绕个大圈子去渡金沙江”的——有回忆录甚至还称毛在行军途中支起地图对团营一级指挥员讲解这个蓝图。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情节可能不太经得起考证与推敲。因为更多的证据表明:不管毛泽东等中革军委首长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绕渡金沙江”的蓝图,他们都不可能这样不管不顾把这张蓝图拿出来在公开场合中大说特说!

  1935年4月中旬,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返渡乌江后冲破龙筑公路,将大批敌军从身前甩到了身后,获得了长征以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态势。但是,在扎西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议定的“建立云贵川根据地,首先赤化黔北”的决议尚未重新动议,中革军委也并没有明确中央红军此番西进之目的地。至少,在中央红军相当一级的指挥员中,冲破龙筑公路后的战略方向依然还是不明确的。

  这期间,彭德怀、杨尚昆向中革军委提出过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性建议。

  据时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的杨尚昆回忆,中央红军主力冲破龙筑公路进至紫云附近地域时,他曾和彭德怀联名提出了“西渡北盘江,袭取平彝(今富源)、盘县(今城关镇)”的建议——

  

  13日,我们致电朱总司令转中革军委,“建议野战军以迅速渡过北盘江,袭取平彝(今富源)、盘县(今城关镇),求得在滇黔边与孙渡作战”。理由是:平、盘两县是黔滇咽喉,四面都易出击,我军入滇后将准进改为疾进,回旋余地更大,使敌难以封锁;而且,追敌周浑元和吴奇伟部两部与地方有磨擦,他们离后方越远困难越大,更易为我军战败。因此,目前我军“应抓紧取得时间才有空间。我们往西甚至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使我机动区域更大,则更能多得时间,争取民众,巩固和扩大红军,开展在边的新局面”。

  

——《杨尚昆回忆录》第12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这个建议的基本内容为中革军委首长所采纳——就在这个建议提出的当晚,朱德总司令就作出了“西渡北盘江”的部署。但是,《杨尚昆回忆录》在引用这个建议的内容时,采用的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混用的表述方式。因而在准确表述了“西渡北盘江”这个基本意思的同时,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或屏蔽了一些比较关键的信息。

  张家德先生在《从黎平会议到巧渡金沙江》中也引用了彭、杨的这个建议,但在引用关键内容时用的是直接引语:“建议野战军以迅速渡过北盘江袭取平彝(今富源)、盘县(今城关镇),求得在滇黔边与孙敌作战,以利行动”,如此,“周(浑元)、吴(奇伟)离后愈远,更易于战胜该敌。因我向滇,将改推进为急进,使我军更有回黔机会”,且“平彝(今富源)、盘县(今城关镇)为黔滇咽喉,四面均可出击,使敌封锁困难”,“蒋贼企图追我南走桂境,利用追剿机会解决西南,我军渡过北盘江后,其企图即失败。”“目前抓紧能取得时间,才有空间。我军往西,甚至仍可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使我机动区域更大,则能争得更多时间,争取群众,巩固扩大红军,开展在黔边局面。”①

  《杨尚昆回忆录》与《从黎平会议到巧渡金沙江》所引述彭、杨建议有些出入。最大的出入是“一字之差”——前者是“入滇”,后者是“向滇”;前者是“回旋”,后者“回黔”。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语境意境却大不相同。

  笔者认为,张文所引文献可能要更可靠一些。

  “入滇”、“回旋”——“向滇”、“回黔”,一字之差,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至少在这个时候,至少在彭德怀这一级中央红军首长中,也还完全没有“渡金沙江进入四川”——甚至有可能还没有“入滇”——的意识,他所提出“西渡北盘江”建议初衷,还旨在以“向滇”的动作,来争取“回黔机会”!这同时也说明:毛泽东在三渡或四渡赤水之时就对众将畅言“绕个大圈子去渡金沙江”的回忆文字以及后人为之所作的文学渲染,是不可能、不可靠,也是不可信的。

  笔者之所以认为张文以直接引语方式引述的彭、杨建议内容有可能要更可靠一些,是因为此间还有一个间接的佐证:两周后的4月25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在一个给中革军委的电报中也提到了“回黔”,林在建议中称:“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先敌占领东川(今会泽),应经东川(今会泽)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会合”,理由为“在目前形势下,我军已失去回黔之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北开展局面,……”②

  可见,直到中央红军进入滇东之时,至少在林、彭这一级首长中,还仍然没有要渡金沙江的明确意识,中革军委也还没有这样的明确指示(虽然在林的上电前中革军委的指示电中已经暗示过这个意图③)。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敌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统帅部的意图应该是严格保守的机密,怎么可能随心所欲地拿出来公开说道?而不管彭、杨建议那“一字之差”孰正孰误,建议中所言的“入滇”或“向滇”,与后来“巧渡金沙江”的战略意图,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当然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笔者认为,在史学论著或回忆录中引叙重要历史文献,最好还是尽可能地引叙原文,或者准确阐示原文内容,否则就可能以今天自己的视野代替当事人当时的视野,以今天自己的认识代替当事人当时的认识。所以笔者在此郑重向有关部门和人士建议:整理有关历史人物回忆录的写作班子在整理引叙重要历史文献的文字时,应尽可能地参照、核对和引用原文,即或是使用间接引语,也应该注意保持原文信息的全息性,切忌自作主张地想当然地去作改写。对原始文献的判读和理解,那是读者应该享有的当然权利。

注释

  ①4月13日20时彭德怀、杨尚昆《关于三军团对野战军目前行动之建议》,转引自张家德著《从黎平会议到巧渡金沙江》第258~第259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②《4月25日22时林彪电告军委》,《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1401~第140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

  ③《军委下达消灭曲靖白水之敌的命令》,《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第1400~第140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括号内容为本书作者加注。该电指出:中央红军“背靠西北天险......在不利与必要时亦便于向北和向西转移。”

元宝推荐:禅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 🙂【原创】“一字之差”差出了什么 O

      • 🙂送花 花满河 字0 2008-02-21 13:56:09

      • 🙂送花谢宝 忘情 字98 2008-02-15 17:57:59

      • 🙂沙发! 大黄 字4 2008-02-15 09:18:29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