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 何足道

共:💬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这是中华历史文化区弓月兄的一篇代表作,本来我邀请弓兄来西西河,但他用了各种方法还是进不来。弓月兄是隋唐史的高手,我得到他的授权,把此帖转过来。大家回贴时砸得轻点。原因1此帖非我的原创 2何某的唐宋史比后汉史,明清史还是要差些的。说了这么多,开始正题吧。

首先说一说名号。唐宰相名号众多,数过来大概有以下: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前四者称为四辅,其他的是兼职宰相。中书令、侍中又随着中书省以及门下省名称的变化而变化,中书令在一些时候又称作内史令、紫薇令,而侍中也有纳言、黄门监的称呼。其他的也有如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同紫薇黄门三品等等的变化。

基本上从始至终,中书令、侍中在唐代都是作为宰相名称,大多论者以为二者止于终唐之世,至五代及宋只是虚名而已。其实不然,中书令作为宰相职应止于五代冯道;而侍中作为宰相职应止于北宋中期的韩琦。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是理论上的宰相,不过由于李世民即位前曾担任此职,此后鲜有继任。只有唐中宗、唐玄宗、唐德宗作为太子监国时才担任过尚书令。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在唐前期具有极高的地位(正二品,其他宰相为正三品),被唐太宗称为“真宰相”,不过唐高宗以后,沦为了三公三师之类的虚衔。高宗末就有豆卢钦望任尚书左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进入政事堂的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始时授予官阶在正三品以上的兼职宰相。后来逐渐没有了这个限制。中书令、侍中同升为正二品后,此名消失。唐宋最广泛的宰相职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一词始于李靖,《新唐书》载李靖“乃授检校特进,就第,赐物段千,尚乘马二,禄赐、国官、府佐皆勿废。若疾少间,三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真正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是在唐高宗永淳元年“丁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丙寅,黄门侍郎刘齐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了代宗以后成了最基本的宰相职。

参与朝政之类,很多人以为始于贞观元年的“敕东宫仪典簿最悉听(杜)淹裁订。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而在隋代,这类的兼职就已近很常见了,例如大业三年,隋炀帝以黄门侍郎裴矩参与朝政等等。

一、太宗时期

贞观盛世的宰相班子可谓明星阵容。一般的认为是,行政决策方面有房杜,监察诤谏有王魏,守国安边有二李。不过古今享有盛誉房杜二位是否名副其实,我认为值得商榷。

《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u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很明显可以看出房玄龄的三个特点,其一是事必躬亲;其二是为政宽简;其三是胆小怕事。第一点值得肯定,据两唐书,他的政绩主要在于吏治和修订律法。但是另一方面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又是很多政治家所不以为然的;第二点也值得肯定,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面,贞观政治的手段是刚柔并济,而非汉文时期的一味放任;第三点恐怕是很重要的,房玄龄当国15年的原因大概与这一点有关。李世民需要的是那种能力强但又听话的人。如果房玄龄有魏征那样的性格,可能就远远做不了这15年的宰相了。他很少和李世民抵触,仅有的一次就是在出兵高丽的问题上。正是由于这样,当李世民晚年骄傲情绪滋长时,房玄龄也说了不少迎合的话,毕露阿谀之态。不只是他,同期的长孙无忌、李世绩等等都是这样。

杜如晦就更令人费解。他贞观四年就死了,其时盛世局面还未完全呈现。杜如晦在为相期间的主要贡献在于整理了一些文典,裁定了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后世所说的“房谋杜断”大概是对于玄武们事件而言。这个问题上,他们二人的确出了不少点子,并最终促使李世民拍板。

魏征在今天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要远高于房杜。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传统读书人人格道德的化身,是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典型代表。在我个人认为,魏征对贞观之治的贡献是要超过房杜的。房杜解决的是制度上的问题,而魏征解决的大多是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问题。两唐书本传记录了魏征的几份奏疏以及一些事例,内容包括解决内部问题,解决国际关系,规则帝王行为,明确用人赏罚准则等等。

正是由于魏征太直率,太认真,所以多次导致李世民下不了台,还几次声称要杀了魏征。如果说李世民对于房玄龄赏爱有加,那么对魏征就是又爱又恨。李世民从辽东失利回来时,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魏征,认为如果有魏征就不会有今天的失败。不过在此之前,他还由于侯君集案怀疑魏征结党而毁坏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与魏征做亲家的婚约。魏征的确向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做宰相,侯君集与太子谋反案发时,魏征刚刚去世,李世民一气之下,便对魏征下了狠手。也许是李世民在魏征生前没能杀他,所以只有死后借机来发泄一下不满。很相似的是,房玄龄曾向李世民极力推荐过张亮,后来张亮也和侯君集一样做了大将,做了宰相,都深得李世民宠信,后来也是由于策划谋反而被杀。但是不同的是,房玄龄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大概从这里就可以窥见李世民对于二人态度的不同。

贞观宰相中,萧?r可以说是卓尔不群的一位。他出身帝王之家,以善经术、性鲠急,鄙远浮华而闻名。贞观宰相中出身皇族的不乏其人,像陈叔达是陈朝后裔;宇文士及为宇文北周的后人;杨恭仁、杨师道兄弟是隋皇室。这批人是李渊时期主要的中枢重臣。不过李世民上台后不久,决定重组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枢,所以这批人大多下马了,只有萧?r继续保持着重臣的地位。杨师道虽也在贞观十年出任侍中,后来还担任过中书令,但是李世民对他的工作不甚满意,最终被撤职。

萧?r做过左仆射、参预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地位可以和房玄龄一比,但是他在宰相集团中却是很孤独的。他性格急躁,从不愿屈从于他人。李世民新上台,他就看不惯李世民的宠臣房玄龄杜如晦,由此第一次得罪李世民而罢相。第二次是在大殿上和同为宰相的陈叔达吵起来,李世民发怒,再次罢免了他。第三次罢免是他揪住房杜魏温四位宰相的小过失不放,向李世民告状。因而遭到集体抵制而下台。此前李靖破东突厥凯旋,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接替新近去世的杜如晦,一时间风头正劲。而萧?r偏偏在这时参劾李靖治军不严,好在李靖并不计较这些。第四次是他跟李世民说要出家做和尚,而第二天李世民决定下诏同意时,他突然反悔,李世民一气之下索性将他外放,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萧?r忠诚是历来被肯定的。李世民肯定了武德末年萧?r的立场,认为他是“社稷臣也”,还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李世民还算了解萧?r,给他的评价很公允“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我想善恶太明可能正是症结所在。不过萧?r并不理解李世民。李世民让他辅佐太子,告诉他要注意礼节,但他不听;只要有群臣宴会,他就要当场说房玄龄等人结党营私,只是还没有造反罢了。魏征也算是很直率的人,但还是要输萧?r一筹,他曾感叹:“臣有逆众持法,主恕之以公;孤特守节,主恕之以介。昔闻其言,乃今见之。使?r不遇陛下,庸能自保邪?” 萧?r不如魏征,正是败在性格和处事方法上。

萧家是唐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一共出了八位宰相,从武德朝萧?r始经嵩、华、复、湛、俯、仿至唐僖宗时萧遘而止。新唐书赞曰:“自?r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唐在灭东突厥和败吐谷浑之后,贞观盛世的局面基本形成。远人来附,内部稳定,人口逐年增加,犯罪率极低。这一时期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一心的领导班子。由上及下,君臣相知;宰相集团内部也各有所长,和睦相处。在此时担任侍中的王??高度评价了各位宰相的所长。李世民问及王??他在宰相集团的地位时,他回答:“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除以上的几位,贞观宰相中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王??也是和魏征一类的人,不过为魏征的光芒所掩盖;温彦博是当时著名的儒雅之士,长于文字,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武媚娘介绍给了李世民;戴胄以刑部尚书参与朝政,是著名的执法官,有“铁面法官”之称,其侄儿戴至德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亦是乃叔一般的人物;刘洎也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在侯君集案前后出任中书令,李世民出兵辽东,他任侍中辅佐太子监国;这一时期另外两个有名的宰相是中书令岑文本和马周。岑文本文学出身,位至宰相,自以为“滥荷荣宠”,所以不敢懈怠,最后累死在任上;马周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当时仅有的一个从布衣出身的宰相,李世民最后的几年中他一直担任中书令,维持守成的局面。至于褚遂良、于志宁等几位更重要的舞台是在高宗朝。两位外戚长孙无忌、高俭也算位高权重,但是作为宰相并不比上面这几个优秀。

李世民自己对后期的宰相班子也是有一套看法的。《新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了李世民对各位宰相重臣的一段评语:“高士廉心术警悟,临难不易节,所乏者骨鲠耳。唐俭有辞,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可意,事朕二十年,未尝一言国家事。杨师道性谨审,自能无过,而懦不更事,缓急非可倚。岑文本敦厚,文章、论议其所长也,谋常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坚正,其言有益,不轻然诺于人,能自补阙。马周敏锐而正,评裁人物,直道而行,所任皆称朕意。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无忌应对机敏,善避嫌,求于古人,未有其比;总兵攻战,非所善也。”这样各宰相的优劣就可一目了然了。很显然,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魏征、萧?r一类的敢于犯颜的正值大臣。这大概就是贞观政治后不如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有很多出将入相的人。贞观时期有四位:李靖、侯君集、张亮、李?蕖@罹缸魑?将领无疑是很出色的,但是作为宰相,就不见得有多少政绩。两唐书本传载“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大概李靖明白治国上他比不上其他人。或者是已经知足,不想自己“功高震主”。如果是这样,那么李靖就算是很高明了,因为侯、张这两个有着战功的宰相,后来都没能够得到善终。而常年在外的李?藁爻?任宰相后,似乎很快吸取了教训,事事顺着李世民的意思,阿谀奉迎。李世民想出兵辽东,上下一致反对,只有李?抟桓鋈私泻谩N蚁胝饫锩妫?迎合李世民是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是他刚刚入朝新任宰相,在众多元老以及新锐面前处境很尴尬,只有凭一战来立威。他也是李世民的托孤重臣之一,但是他早就明白皇帝父子对他有防备,所以干脆还是唯唯诺诺、溜须拍马,并没有尽到责任。这与他在战场上的光辉形象比起来,反差很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